-
机械指数对超声响应型聚合物纳米液滴造影成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以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外壳、全氟戊烷(PFP)为核心的超声响应型纳米液滴,探讨机械指数(MI)对纳米液滴超声造影成像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透析法制备PEG-PCL胶束,然后将胶束与PFP混合后超声乳化制备纳米液滴。测定纳米液滴的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考察其在25 ℃和37 ℃下储存后的稳定性。应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不同MI下纳米液滴的体外造影成像特性。结果:纳米液滴的粒径为(356.6±5.6)nm,zeta电位为-(7.30±0.14)mV,透射电镜下纳米液滴接近球形,有清晰的核壳结构。于25 ℃或37 ℃放置一段时间后,纳米液滴平均粒径变大,且分散度增加。体外造影成像结果显示37 ℃下纳米液滴在MI≥0.4时可产生回声增强,且MI越大,回声越强。结论:纳米液滴的造影成像特性与所采用的MI紧密相关,较高的MI可以使更多的纳米液滴发生相转变,产生较强的回声。此研究可以为纳米液滴在超声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皮质激素(GCS)是大多数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IU)的主要治疗药物。但长期全身使用GCS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全身副作用,局部使用GCS也可导致患眼白内障、眼压升高或青光眼。雷帕霉素(RAPA)具有免疫抑制、抗血管生成、抗增生等作用,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均表明其在治疗NIU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尤其是玻璃体腔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可将患者的全身暴露降至最小,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全身应用的不良反应。近年来,有研究试图采用纳米结构载体包括胶束、脂质体、纳米晶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和磁性纳米颗粒等增强RAPA制剂的穿透力以及治疗眼后节疾病的疗效。这些药物载体是否可以装载RAPA用于NIU的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和槲皮素的还原敏感性抗肿瘤耐药纳米混合胶束的制备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制备包载三苯基膦-阿霉素(TPP-DOX,TD)和槲皮素(Que)的还原敏感性抗肿瘤耐药纳米混合胶束,并对其进行制剂学评价.方法 以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二硫键-聚天冬氨酸苄酯(mPEG-DCA-SS-PBLA,PDSP)和非还原敏感性聚合物材料聚乙二醇-脱氧胆酸-碳碳键-聚天冬氨酸苄酯(PDCP)为载体,通过溶剂挥发法分别包载TD和Que,制备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SP@TD、PDSP@Que和非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PDCP@TD、PDCP@Que.应用激光粒度仪分析各胶束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仪分析其Zeta电位;HPLC法检测载药量、包封率;透射电镜法观察形态;进行各胶束储存稳定性、稀释稳定性、血浆稳定性、冻干粉复溶稳定性考察;考察10 μmol·L-1、10、20 mmol·L-1谷胱甘肽(GSH)对胶束粒径的影响;考察在含0、10 μmol·L-1、10 mmol·L-1、20 mmol·L-1 GSH的释放介质中各胶束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制备的PDSP@TD、PDCP@TD胶束粒径约为180 nm,PDSP@Que、PDCP@Que胶束的粒径约为230 nm;胶束的Zeta电位均在-17.4 mV以下;4种胶束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在6.3%和65.3%以上;4种胶束的形态均呈类球形,物理稳定性良好;在浓度为10、20mmol·L-1的GSH存在下,PDSP@TD和PDSP@Que粒径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游离药物TD和Que在含有20 mmol·L-1 GSH的释放介质中48 h时的累积释放率均小于30%,PDCP@TD和PDCP@Que在所有介质中48 h内的累积释放率均在38%左右,PDSP@TD、PDSP@Que及混合胶束在20 mmol·L-1 GSH释放介质中48 h内累积释放率均在78%左右.结论 制备的还原敏感性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肿瘤细胞内还原敏感性,可以用于后续体内外抗肿瘤耐药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负载胡桃醌的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负载胡桃醌的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胶束(Jug/BSP-VES),并进行表征和评价.方法 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白及多糖-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BSP-VES)载体,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胶束处方和工艺,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确定其最优处方;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Zetasizer Nano ZSE纳米粒度电位仪观察测定Jug/BSP-VES形态、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及ζ电位;通过体外释药对Jug/BSP-VES进行评价,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成功合成BSP-VES聚合物,其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值为5.95 μg/mL;以最优处方制备的Jug/BSP-VES胶束呈类球形,外观澄清透明,丁达尔效应明显;粒径、PDI、ζ电位结果分别为(120.30±2.80)nm、0.169±0.014、(-27.00±1.25)mV,包封率(89.140±1.163)%,载药量(6.493±0.087)%,在含有0.5%聚山梨酯-8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5)中48 h累积释放率达到(82.13±2.51)%.在4 ℃下储存稳定性良好.结论 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的Jug/BSP-VES胶束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稳定性较好,具有一定缓释作用,该研究为胡桃醌的递药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载药量斑蝥素聚合物胶束递送系统制备及其抗乳腺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制备高载药量的斑蝥素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CTD@Sol),并初步探讨该给药系统抗乳腺癌的可行性.首先,以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为载体材料,以斑蝥素(CTD)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注入法制备得到CTD@Sol,并对其外观形貌、粒径、电位、体外释放度等药剂学属性进行评价.通过MTT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考察了CTD@Sol对乳腺癌(4T1)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了 4T1对该给药系统的摄取效率;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考察了给药系统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结果表明,CTD@Sol外观呈微弱淡蓝色乳光,平均粒径为(159.73±1.96)nm、PDI为 0.198±0.006、Zeta电位为-(47.60±1.77)mV、包封率为(90.29±1.69)%、载药量为(45.00±0.84)%;体外释放及溶血实验表明,相较于中性环境(pH 7.4)下,CTD@Sol在酸性环境(pH 5.5)下药物明显加速释放,提示该体系具有细胞内吞体pH条件下的酸敏感性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细胞摄取、细胞毒、凋亡实验表明,CTD@Sol对 4T1细胞更具有杀伤力,且Sol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递送载体能显著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率;体内实验表明该递送系统对肿瘤组织具有显著的靶向性.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高载药量(>45%)CTD@Sol给药系统,该系统药剂学性能良好,靶向性强,生物安全性良好,具有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水飞蓟素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水飞蓟素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但其肠通透性低、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很大程度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各种药物递送技术改善了水飞蓟素的生物利用度、控缓释性,实现了药物靶向性以及减毒等作用,使水飞蓟素可应用范围更广泛.该综述从载体方面统计梳理了近几年来水飞蓟素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脂质体、脂质纳米粒载体、乳剂(包括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与纳米乳)、聚合物载体(包括壳聚糖与聚合物胶束)、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铁纳米粒、金纳米粒、硅纳米粒)、蛋白质载体和水凝胶等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较多,为水飞蓟素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紫杉醇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合成还原敏感型透明质酸-熊果酸聚合物(hyaluronic acid-cystamine-ursolic acid,HSU)和非还原敏感型透明质酸-熊果酸聚合物(hyaluronic acid-ursolic acid,HU),包载紫杉醇制备成聚合物胶束(PTX-HSU和PTX-HU),对二者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氢核磁共振波谱(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1-NMR)法对 HSU 和 HU 进行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法对PTX-HSU进行物相鉴定;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考察PTX-HSU和PTX-HU的体外释放行为;选择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为细胞模型,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实验、细胞摄取实验以及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测定实验,对HSU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进行研究.结果 通过FT-IR、H1-NMR表征证明了 HSU和HU的成功合成;DSC、XRD图谱说明紫杉醇以分子状态或无定形存在于HSU胶束骨架中;体外释药实验中PTX-HSU在3 h内快速释放高达80%的紫杉醇,展现出还原响应快速释药性能;MTT实验表明载药胶束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的细胞毒性,其中PTX-HSU呈现出一定的MDR逆转效果;细胞摄取实验表明MCF-7/ADR对HSU展现出更多的摄取量,胞内GSH测定实验表明HSU降低了MCF-7/ADR细胞内的GSH表达水平(P<0.001).结论 PTX-HSU作为还原敏感型聚合物胶束可通过增加细胞摄取量、下调胞内GSH表达水平以实现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载木犀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制备木犀草素纳米胶束(LUT-NMs),以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 和Pluronic P123 作为纳米胶束载体材料,使用溶剂蒸发-薄膜水化分散法将木犀草素制备成聚合物胶束;以LUT-NMs处方中的聚合物与药物质量比、Pluronic F127 与Pluronic P123 质量比作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粒径分布和多聚分散系数(PDI)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二因素三水平中心复合响应面法优化了LUT-NMs的处方;通过透射电镜、稀释稳定性和体外药物释放对LUT-NMs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考察了大鼠口服 LUT-NMs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实验设计获得 LUT-NMs的最佳处方为聚合物与药物质量比为 45∶1,Pluronic F127 与Pluronic P123 质量比为 5∶1;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LUT-NMs呈圆整球形,LUT-NMs的稀释稳定性良好,在不同pH介质溶液中释药速率缓慢且释药速率之间无差异;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LUT-NMs可显著提高药物的达峰浓度,增加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结论:将木犀草素制备成纳米胶束,可显著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负载自噬抑制小干扰RNA的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制备一种负载si-Beclin1 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考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转移能力,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聚精氨酸组氨酸(HR),再与阿霉素衍生物(DOX-EMCH)通过缩合反应合成 DHR,产物与 L-半胱氨酸反应并纯化得到 DHRss.DHRss 与 si-Beclin1 共孵育形成聚合物胶束DHRss-B.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同时考察其稳定性;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 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摄取情况;采用 CCK-8 法检测 DHRss-B抗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自噬小体的生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Beclin1、LC3 及Pax-illin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法观察纳米胶束抗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制备的聚精氨酸多肽胶束(DHRss-B)粒径大小合适,平均粒径为(129.9±2.5)nm,电位为(25.8±1.65)mV,形态分布均匀,2~8℃放置 96h后稳定性良好.流式细胞结果表明,DHRss-B具有较好的细胞摄取能力;CCK-8 结果显示,DHRss-B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此外,MDC染色法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Rss-B可显著抑制阿霉素(DOX)引起的细胞自噬.抗细胞侵袭试验表明,DHRss-B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可能与抑制 Paxillin 蛋白的表达有关.结论 负载 si-Be-clinl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