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二例儿童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的2例难治性胸腔积液患儿,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及胸膜活检术,并松解粘连带、清除包裹性积液、行胸膜腔冲洗。结果:2例患儿,1例胸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化脓性胸膜炎,胸腔镜下行脓苔剥离清除、胸膜腔冲洗术,联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胸膜粘连消失,临床症状控制;2例患儿均在喉罩全麻下进行,先行电子支气管镜术,后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科电子胸腔镜术作为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对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的诊治有重要临床价值,在充分掌握临床操作技术,严格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的情况下,其安全、有效,值得在儿科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负压吸引及旋剪切技术治疗复杂性包裹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负压吸引及旋剪切技术治疗复杂性包裹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3年1-10月在西安市胸科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负压吸引及旋剪切技术治疗的复杂性包裹性病变患者48例(48个病灶),其中包裹性脓肿39个,包裹性积液7个,包裹性血肿2个。脓肿菌群分布分别为结核菌性脓肿24例,细菌性脓肿14例,细菌合并真菌性脓肿1例,7例包裹性积液均为结核性胸膜炎。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超声测量术前术后病灶最大上下径、左右径及前后径;检测患者各项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转归以及术后临床症状。结果:48例患者中,39例经负压吸引旋剪切术治疗后治愈出院,有9例患者再次通过外科手术对病灶进行切开引流后治愈出院,负压吸引旋剪切术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81.25%(39/48);置管时间(11.81±7.22)d,随访时间(35.77±19.39)d。与术前比较,术后病灶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减小[5.80(4.95,7.95)cm比8.00(6.00,11.82)cm,4.00(3.25,5.00)cm比5.85(4.52,7.65)cm,1.80(1.00,2.90)cm比3.40(2.50,6.15)cm,均 P<0.01];术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术前减低(均 P<0.05)。患者术前存在局部肿胀31例,疼痛16例,活动受限12例,发热12例,胸闷7例以及气短6例,术后随访存在局部肿胀4例,疼痛5例,活动受限4例,发热、胸闷及气短症状消失,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负压吸引旋剪切术治疗术中及术后随访无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负压吸引及旋剪切技术可治疗复杂性包裹性病变,可显著减小病灶体积、减轻炎症反应以及改善患者症状,且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咽峡炎链球菌群致类肺炎性胸腔积液3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咽峡炎链球菌群致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表现、RAPID评分及治疗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39例咽峡炎链球菌群致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PID评分将患者进行风险分类。结果:39例患者中男31例(79.5%),女8例(20.5%),年龄46~89(65.31 ± 10.53)岁。发热27例(69.2%),胸痛19例(48.7%),呼吸困难18例(46.2%)。胸部CT主要表现为实变影30例(76.9%),包裹性胸腔积液21例(53.8%),磨玻璃影18例(46.2%),小结节12例(30.8%),肺不张8例(20.5%),气胸5例(12.8%)。胸腔积液属于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23例(59.0%),脓胸16例(41.0%)。细菌培养结果为星座链球菌25例(64.1%),咽峡炎链球菌13例(33.3%),中间链球菌1例(2.6%)。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好转36例(92.3%),死亡3例(7.7%)。根据RAPID评分低风险13例(33.3%),中风险16例(41.0%),高风险10例(25.7%)。低、中和高风险患者RAPID评分分别为(1.85 ± 0.38)、(3.43 ± 0.51)和(5.30 ± 0.67)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24.88, P<0.05)。RAPID评分低、中和高风险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16.84 ± 5.57)、(16.56 ± 7.05)和(28.20 ± 17.97)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41, P<0.05),高风险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低风险患者和中风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风险患者与低风险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咽峡炎链球菌群作为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重要致病菌,其感染容易形成复杂性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甚至液气胸。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应予以重视。RAPID评分高风险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8号染色体三体及特纳综合征嵌合体合并多发性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12岁,因"持续发热伴阵咳1周"于2017年6月25日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检查:白细胞16. 9×10 9/L,中性粒细胞71.1%,超敏C反应蛋白233. 2 mg/L,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追问病史:入院前1 d患儿出现呕吐3次,平时身体欠佳,近2年反复发热,偶有腹痛。患儿出生6个月后每年多次因不同部位肺炎入院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身高为134 cm(低于同龄人第三百分位),发育欠佳,智力一般,反应稍迟钝。面部可见散发黑色素痣,前额突出,眼距增宽,双内眦赘皮,鼻翼宽大,唇厚,双耳呈低位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右手为通贯掌,左侧第五指不能并拢,右侧中指末端指节呈屈曲挛缩状,左足第四趾呈轻度外翻畸形,双侧足底跖纹加深,足底见散发黑色素痣。腹部体格检查见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脏触诊肋下平脐,脐周有深压痛,反跳痛阴性,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移动性阴性,肠鸣音正常3次/min。入院后完善检查,白细胞29. 21×10 9/L(正常值范围为3. 85~10. 00×10 9/L),中性粒细胞24. 96×10 9/L(正常值1.08~5.80×10 9/L),内见中毒颗粒伴核左移,超敏C反应蛋白230 mg/L(正常值0~3 mg/L),总胆红素24. 9 μmol/L(正常值2~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11. 0 μmol/L(正常值0~ 6.8 μmol/L ),白蛋白28.5 g/L(正常值39~53 g/L),前白蛋白11. 3 mg/L(正常值170~420 mg/L)。胸部及腹盆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肺炎,肝脏增大,肋下6 cm,腹腔内部分肠管肠壁稍增厚。所见胸腰段脊柱T 12至L 3椎体边缘毛糙,L 5椎体边缘缺损,T 12和L 1部分融合,L 2/3椎间隙缩小(图1A)。患儿入院后按肺炎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指标控制不佳,入院后第五天患儿再次呕吐并诉腹痛,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中下腹部局部肠管扩张,肠壁黏膜下水肿(图1B、1C),腹部X线检查提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枕大池增大,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前纵裂较深,多考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图2)。腹部体格检查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结肠多处坏死(图3A~3C),回盲部至距末端回肠30 cm小肠共有5处肠坏死,最大直径约为0. 5 cm,大网膜包裹好。结肠共有5处肠坏死,大小为3 cm×4 cm,分别位于升结肠(1处),横结肠(2处),降结肠上端(1处),乙状结肠(1处)。横结肠2处坏死及降结肠坏死与空肠近端粘连严重,近端空肠扩张严重,直径约为8 cm,肠管增厚,水肿严重,可见4处少许浆肌层撕裂。行坏死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肠修补+回肠造口+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淋巴组织增生,阑尾系膜炎及周围炎;肠壁坏死以及慢性炎症,小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图4A、4B)。术后予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黄疸指数高:总胆红素7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 000 U/L(正常值7~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0 U/L(正常值10~40 U/L),予以护肝治疗。同时请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基因染色体疾病可能,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术后第三天伤口感染,全层裂开(图5A),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 5℃,结合伤口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为丁胺卡那、利奈唑胺,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40 mg抗炎,感染控制后出院。后续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45X/47,XX,+8 (14%/86%),为8号染色体三体合并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核型。8个月后患儿情况好转,家长要求关闭回肠造瘘口,于本院行回肠造口闭合术,感染指标控制后出院。1年后患儿因伤口感染及腹壁瘘多次入院,予以换药清创、抗感染,嘱家属注意护理伤口(图5B)。后患儿腹壁伤口感染逐渐好转,自行在家护理,腹壁伤口形成瘢痕,肠壁瘘口突出腹壁,携瘘口生活(图5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链球菌脓胸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链球菌脓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49例肺炎链球菌肺炎脓胸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49例患儿中男26例,女23例;中位数年龄2.63岁。49例均有咳嗽、发热,其中46例高热,2例中度发热,1例超高热;入院前病程为2~90 d,中位数为10 d。49例均有感染中毒症状和胸腔积液体征;26例有呼吸困难;23例肺部闻及湿啰音,其中8例伴喘鸣音。11例存在严重肺外并发症,包括化脓性脑膜炎6例、化脓性心包炎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各2例。全血细胞白细胞中位数26.97×10 9/L,平均C反应蛋白(CRP) 177.79 mg/L,胸腔积液白细胞中位数32×10 9/L,多核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为0.85。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显示,青霉素不敏感率为68.89%,红霉素100.00%耐药。32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实变,31例并包裹性气胸。除抗感染治疗外,34例行胸腔闭式引流,7例行外科手术。49例中10例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6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例行心肺复苏。45例好转出院,3例未愈,1例死亡。 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脓胸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一般状况差,多存在高热、咳嗽伴呼吸困难,外周血白细胞及CRP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较重,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比例高。主要治疗为抗感染及胸腔闭式引流术,多数患儿预后较好,但仍有死亡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索拉菲尼联合维奈托克治疗伴有t(6;9)、 FLT3-ITD、DEK-NUP214、WT1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34岁,2021年5月11日左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1.5 cm×1.7 cm类圆形血泡,逐渐加重出现破溃,皮肤溃烂,脓液渗出伴疼痛、发热,遂就诊于外院。血常规:白细胞82.44×10 9/L,血红蛋白102 g/L,血小板77×10 9/L。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7%。初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给予羟基脲降细胞,头孢曲松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5月28日来我院血液科就诊。体格检查: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左下肢明显肿胀,无菌纱布包裹,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右下肢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10 × 10 9/L(未分类),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15 × 10 9/L。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0%。腹部超声:左肝前后径8.6 cm,右肝上下斜径16.1 cm,脾门处厚5.2 cm,肋下刚及。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65.6%,AML-部分分化型。免疫分型示:多考虑为AML-M2。染色体核型:46,XY,t(6;9)(p23;q34)。融合基因检测: FLT3-ITD阳性、 DEK-NUP214阳性、 WT1阳性(基因变异)。明确诊断为AML-M2, FLT3-ITD阳性、 DEK-NUP214阳性、 WT1阳性,46,XY,t(6;9)(p23;q34)。排除化疗禁忌后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联合化疗,同时辅以积极抗感染、换药清洁创面治疗,左下肢皮肤逐渐干燥结痂(图1A ~ 1C)。同年6月27日患者发现右下肢皮肤出现1.8 cm×2.0 cm类圆形水泡,逐渐破溃,遂来我科就诊。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粒细胞占51.2%,AML-NR。综合考虑后给予阿扎胞苷(100 mg d1-7)+阿糖胞苷(15 mg皮下注射q12h d1-7)+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 d1-3)+索拉菲尼(0.2 g 2/日)+维奈托克(100 mg d1-7,200 mg d8-14,300 mg d15-21,400 mg d22-28)方案联合化疗,治疗期间患者右下肢软组织逐渐感染并破溃,经与烧伤科讨论后给予抗感染联合复方多粘菌素B换药清洁创面,右下肢皮肤逐渐结痂(图1D~1E)。8月16日、10月8日入院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示AML-CR,综合评估后继续给予上述方案联合化疗,现仍在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咽峡炎链球菌群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观察咽峡炎链球菌群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该菌的耐药情况,回顾性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50例咽峡炎链球菌群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咽峡炎链球菌群胸腔感染常见于有慢性基础疾病的男性患者,常表现为脓胸,影像学显示为包裹性胸腔积液。该菌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深间隙合并纵隔感染引发颈内静脉血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0岁,因"进行性左侧咽痛6 d"于2019年4月30日入院。患者6 d出现左侧牙痛、咽痛,伴发热(体温不详),未予治疗。3 d前咽痛加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CT提示左侧咽旁软组织肿胀伴喉腔变窄,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炎,予以头孢米诺钠抗感染治疗后咽痛无好转,并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左侧颈部肿痛。10 h前转入本院急诊就诊。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查体: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充血,左侧咽侧壁肿胀,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2×10 9/L、中性粒细胞6.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C反应蛋白>270.0 mg/L。凝血谱:D-二聚体2960 μg/L、血浆纤维蛋白原10.98 g/L。颈胸部增强CT:左侧咽旁间隙、左侧颈部、中后纵膈脓肿形成,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双侧胸腔积液。见图1。拟诊为咽旁脓肿,纵膈脓肿,左侧颈内静脉血栓,胸腔积液。急诊行颈侧切开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纵膈胸膜切开排脓、胸腔脓肿清除、胸腔闭式引流。颈部留置引流管2根,食管后间隙留置胸管1根,右侧胸腔留置胸腔引流管1根。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患者带气管插管入住ICU,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0.5 g每6 h一次抗感染,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40 mg每日3次抗炎,以及化痰、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转入普通病房,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咽峡炎链球菌,对当前使用抗生素敏感,未更改抗生素。术后2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持续牙痛并有持续性低热,请口腔外科会诊,考虑牙源性感染,建议待感染控制后拔除病灶牙。术后白细胞总数逐渐增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逐渐下降。术后第9天,出现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急诊行颈部及胸部CT提示:咽旁、颈部、纵膈脓肿术后改变,左侧颈部软组织内及上纵隔积气。两肺背侧少许渗出,两侧少量胸腔积液伴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较前5月1日渗出有吸收,积液有增多,右侧叶间包裹性积液。考虑颈部引流不畅,急诊行颈侧切开颌下、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颈部重新放置2根引流管。术后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术后22 d出院,复查颈静脉超声(图2A)提示左侧颈内静脉闭塞,出院后改用利伐沙班片20 mg口服每日3次,抗凝治疗3个月。术后4个月复查超声(图2B),左侧颈内静脉部分再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诊断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分析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病理诊断,提高病理医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57例NTM肺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行抗酸染色法查找抗酸杆菌,并进一步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DNA和探针熔解曲线法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结果 57例NTM肺病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结果:胞内分枝杆菌23例,蟾蜍分枝杆菌14例,堪萨斯分枝杆菌8例,鸟分枝杆菌7例,脓肿分枝杆菌3例,龟分枝杆菌2例.27例手术标本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典型肉芽肿伴坏死13例,不典型肉芽肿伴坏死8例,纤维包裹性坏死3例,支气管扩张2例,非坏死性肉芽肿1例,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灶可见小脓肿形成.57例标本抗酸染色均查找到抗酸杆菌.抗酸杆菌分布在坏死、纤维素样渗出及组织细胞胞质;胞内分枝杆菌较易形成菌团;堪萨斯分枝杆菌可见异型菌.FQ-PCR技术均未检测到MTB DNA.结论 NTM肺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表现多样,没有特异性,分子病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明确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三维重建辅助胸腔镜胸膜剥脱术治疗包裹性脓胸的思路和技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辅助下胸腔镜胸膜剥脱术的基本思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微创诊疗中心就诊的1例包裹性脓胸、术前行三维(three-dimensional,3D)重建、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随访术后1年影像学上肺复张情况。结果:通过术前三维重建,明确胸腔包裹范围、位置,个性化制定手术切口。术中首先使用单操作孔进行粘连松解,将肺与胸壁、包裹、膈肌完全分离,再于包裹下极做第二切口,将包裹与胸壁剥离,完全切除胸腔内病变。患者术后5 d拔除引流管,7 d出院,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为结核性包裹性脓胸。术后1年复查胸部CT,肺部完全复张,胸腔内无残腔、积液,胸廓外形对称,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胸腔镜治疗包裹性脓胸是安全可行的,三维重建有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术后评价手术疗效,手术操作时要根据情况合理选择粘连分离顺序,注意分离层次,避免副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