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呼吸科及资阳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住院的结核包裹性胸膜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纳入患者57例。观察组采用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果:2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改善( 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肺功能较1个月均改善( P值均<0.05);2组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肺功能分别较对照组相应时期改善( P值均<0.05)。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 χ2=13.675, P<0.05)。观察组出现1例频发房性早搏,9例胸痛需要止痛药物,1例轻度非感染性发热。 结论:内科胸腔镜联合CO 2冷冻治疗结核包裹性胸膜炎疗效优于常规方法,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表现为胸腔积液的胸膜孤立性髓系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髓系肉瘤(isolated myeloid sarcoma,IMS)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1例表现为单侧胸腔积液的胸膜孤立性髓系肉瘤(pleural isolated myeloid sarcoma,PIMS)。以“髓系肉瘤”、“胸腔积液”和“myeloid sarcoma”“pleural effusions”为检索词在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59岁,以“右侧胸痛2个月,加重伴胸闷、气短2周”为主诉入院。胸部CT示右侧胸腔积液。积液流式细胞学示CD 34+异常细胞占有核细胞的37.6%。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病理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胸膜及细胞块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 34、CD 117阳性,诊断为PIMS。共检索到资料相对完整的英文文献2篇,各报道1例患者,加上本例共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9、51和56岁。1例表现为右上腹痛、恶心,体重下降,胸腔积液中见大量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细胞,十二指肠、胆囊、肠系膜淋巴结活检证实为IMS。另1例表现为气短、上颚区进行性肿胀6周,胸腔积液中髓系原始细胞占0.82,齿龈活检证实为IMS。 结论:表现为胸腔积液的PIMS罕见,胸腔积液细胞学与胸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腺苷脱氨酶及IL-22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价值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和白细胞介素22(IL-22)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T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08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最终有104例患者经内科胸腔镜确诊,其中TPE患者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0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26例;对胸腔积液中ADA和IL-22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8例患者经胸腔镜直视下取病理活检的诊断率为96.3%(104/108)。(2)TPE组中ADA和IL-22水平均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和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胸腔积液中ADA和IL-22诊断TP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和87.9%,78.9%和90.9%。(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胸腔积液ADA和IL-22诊断TP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和0.914,最佳诊断阈值分别为34.4 U/L和44.28 ng/L。(4)两者平行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3%、79.9%,敏感度较单独检测提高;系列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98.9%,特异度较单独检测提高。 结论:(1)内科胸腔镜是一项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操作方法,可作为TPE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2)胸腔积液ADA和IL-22水平对诊断TPE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TPE的实验室指标;(3)ADA和IL-22联合检测可提高TPE的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二例儿童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在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中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二科收治的2例难治性胸腔积液患儿,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及胸膜活检术,并松解粘连带、清除包裹性积液、行胸膜腔冲洗。结果:2例患儿,1例胸膜活检病理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1例化脓性胸膜炎,胸腔镜下行脓苔剥离清除、胸膜腔冲洗术,联合抗感染、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胸膜粘连消失,临床症状控制;2例患儿均在喉罩全麻下进行,先行电子支气管镜术,后行内科电子胸腔镜术,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科电子胸腔镜术作为儿科呼吸介入技术,对儿童难治性胸腔积液的诊治有重要临床价值,在充分掌握临床操作技术,严格把握适应证、禁忌证的情况下,其安全、有效,值得在儿科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科胸腔镜下诊治肺吸虫性胸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通过报道 1例表现为难治性胸腔积液的肺吸虫性胸膜炎病例,简述内科胸腔镜在该病的诊疗中的作用,着重展示了该病的内科胸腔镜表现,并通过回顾与分析相关文献,总结了该病的胸腔镜下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常用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和肿瘤的分期,内镜下新型成像技术的应用使胸膜病变更易于观察。传统的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应用可弯曲钳夹检,获取标本小,组织结构挤压变形严重,耗时长,且部分组织获取困难。近年来,部分学者使用新的活检方式在内科胸腔镜下对胸膜病变进行活检,获得优质的病理标本。本文主要从冷冻、海博刀、IT刀及SB刀在内科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使临床医师了解并应用胸膜活检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Ⅱ~Ⅳ型先天性喉气管食管裂患儿八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喉气管食管裂(laryngotracheoesophageal cleft,LTE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确诊Ⅱ~Ⅳ型LTEC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诊断时年龄5 d~12个月,中位年龄为3.75个月。根据2006年Sandu提出的改良Benjamin-Inglis 分型:Ⅱ型3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Ⅳa型1例。所有患儿常规随访。结果:6例患儿因反复支气管肺炎和喂养时呛咳症状就诊,首诊科室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等,6例伴其他畸形。8例患儿的治疗:内镜下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术6例(3例Ⅱ型,3例Ⅲa型),1例(Ⅲb型)经颈部正中入路LTEC修复术,1例(Ⅳa型)新生儿合并VACTERL[V:脊柱(vertebral),A:肛门(anal),C:心脏(cardiac),TE:气管和食管(tracheoesophaqeal),R:肾脏(renal),L:肢体(limb)]联合畸形行胸腔镜联合支撑喉镜下喉内镜修复手术。8例患儿中有7例行气管切开,2例行胃造瘘术。所有患儿均成功完成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3年,其中4例存活(3例Ⅱ型患儿痊愈,1例Ⅲa型患儿术后5个月喂养有呛咳),4例(2例Ⅲa型、1例Ⅲb型、1例Ⅳa型)因严重反流、气管软化、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先天性LTEC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确诊困难,需要通过内镜确诊分型。患儿确诊后需要行喉气管食管裂修复手术,但重型(Ⅲ型和Ⅳ型)患儿预后较差,围手术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无创正压通气辅助下对胸腔积液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胸腔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52例胸腔积液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行内科胸腔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6例)和普通吸氧组(26例)。术前、术中至术后2 h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氧合指数情况。评估患者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无创通气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胸腔镜检查,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氧合指数由术前(214.65±37.99) mmHg升至术中(242.85±26.34) mmHg,PaCO 2水平轻度下降。普通吸氧组中有2例患者操作过程中因血氧饱和度下降需终止操作,转换为无创通气支持后,血氧饱和度上升,能够顺利完成操作。其余24例患者操作过程中心率、血压及呼吸频率增加,术中PaO 2及氧合指数下降,PaCO 2水平轻度增高。2组患者诊断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 结论:无创通气辅助下对胸腔积液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内科胸腔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科胸腔镜治疗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内科胸腔镜下介入治疗肺大疱合并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科收治的肺大疱合并气胸患者5例,全身麻醉下采用内科胸腔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OB胶联合治疗肺大疱,观察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术中共发现17个肺大疱,均为Ⅲ型大疱,其中4例采用APC+OB胶治疗,1例采用APC+OB胶+粘连松解术治疗。5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术后留置引流管,均在1周内顺利拔管,3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2例术后出现低热,均在38 ℃以下。5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均无复发,1例随访1年无复发,4例处于随访中。结论:内科胸腔镜下APC联合OB胶局部治疗难治性气胸安全、创伤小、预后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巨大肝转移性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血管外皮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 女性,44岁,因“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hemangiopericytoma,SFT/HPC)术后13年,伴肺、肝、肾等多发转移5年,反复低血糖发作半年”于2019年9月22日收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患者13年前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右枕部颅内肿瘤,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灰白色组织,大小5 cm ×5 cm×4 c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波形蛋白(+++)、CD99(++)、EMA(-)、CD34(-);病理学诊断为右枕血管外皮细胞型脑膜瘤(Ⅱ级)。患者术后行头颅立体放疗一次。5年前复查见双肺多发转移瘤,最大者位于左肺上叶,大小约3.0 cm×5.0 cm,于外院行胸腔镜下左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3年前复查见肝左叶转移瘤,大小约13.0 cm×11.0 cm×9.5 cm,于外院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倾向转移性颅内SFT/HPC。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会诊,将第一次颅内肿瘤术后病理学检查修正诊断为颅内SFT/HPC,后两次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颅内SFT/HPC转移。随后患者于外院行开腹肝左叶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肝转移。患者2年前复查见左肾转移瘤,大小约4.0 cm×5.0 cm,于外院行腔镜下左肾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颅内SFT/HPC肾转移。患者半年前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CT检查结果示肝脏巨大转移瘤,左肾和肺多发转移瘤,分别于2019年4月、2019年5月、2019年7月于外院行肝动脉+膈动脉化疗栓塞术,前两次使用多柔比星+碘化油,后一次使用博来霉素+碘化油。治疗后肝左叶肿瘤最大径由原来的约17 cm增至约25 cm,且每次介入治疗后血糖仅可维持正常水平3~5 d,然后再次出现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发作频率逐渐增至约3.5 h发作一次,发作时血糖低至1 mmol/L,时有昏迷,夜间需进食2~3次。患者入院前一般情况尚可,小便正常,无其他慢性病史。入院体检:心率123 次/min,体温、呼吸、血压等正常。腹部外形膨隆,反L形手术切口愈合好,上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约达剑突下20 cm,边界不清,固定,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血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均低于正常值范围。腹部CT平扫见肝内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影,左肝为著,最大径约24.2 cm×13.3 cm,内见多发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腹部CT增强扫描见实性部分强化,分别由肝动脉及膈动脉分支供血。门静脉增粗,最宽处约24 mm,门静脉左支及分支显示不清(图1)。左肾和双肺也可见多发肿块影,最大径约5 cm,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患者和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及部分肝脏右前叶,大小约25 cm×20 cm×15 cm,肝脏6段腹侧和背侧各见一个肿瘤,大小分别为7.0 cm×6.6 cm×6.0 cm和3.0 cm×3.0 cm×1.5 cm。肿瘤质韧,表面光滑,呈大结节样改变。肿瘤活动度极差,占位效应明显,游离困难(图2)。行扩大左半肝切除术,手术时间约17 h,出血量约10 000 ml,静脉滴注红细胞20 U、血浆3 200 ml,术中血压维持困难,需大量升压药维持。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 ℃,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最高达32.85×10 9/L,中性粒细胞占比91%,痰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给予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氟康唑等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后好转。患者术后清醒后出现反复发作的抽搐和对答不正确,头颅增强MRI检查结果见脑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请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会诊后,给予左乙拉西坦片后患者病情好转。患者术后复查腹部增强CT,肝内未见肿瘤残余,门静脉右支内径正常,无受压及血栓形成(图3)。患者术后未再出现低血糖发作,术后第19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