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UPLC-Q-TOF-MS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物质成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超高液相色谱仪-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化学成分,探讨酒煎法对该方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ALO 90A C18色谱柱(2.1 mm × 100 mm,2.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溶液(B)作为流动相体系,以0.3 mL/min的流速进行梯度洗脱,柱温25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根据化合物精确分子量、质荷比、质谱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在线数据库与相关文献报道,通过Aglilent Mass 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软件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95种化学成分.结论 该研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化学成分与物质分类,发现酒煎法可丰富该方有效成分并减少潜在毒性成分,为进一步探究酒煎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PLC-Q-TOF-MS和多元统计分析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樟帮米泔水漂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白术漂制工艺的合理制定及炮制机制的阐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的漂制品(第1、2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用9倍量米泔水各漂12、24 h;第3~5阶段漂制品分别为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各漂12、24、48 h,漂洗温度均为26℃)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检测其化学成分,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5 min,5%~30%B;5~14 min,30%~60%B;14~23 min,60%~70%B;23~31 min,70%~95%B;31~32 min,95%~5%B;32~35 min,5%B),柱温 40 ℃,进样量 2 μL,流速 0.3 mL·min-1;运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扫描并采集质谱数据,扫描范围m/z 50~1 250;利用PeakView 1.2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对照品、chemicalbook数据库及相关文献对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质谱数据通过MarkerView1.2软件归一化处理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找出差异化合物,分析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漂制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 从白术生品及其5个不同漂制阶段漂制品中共鉴别出55个化学成分,包含白术内酯Ⅰ、Ⅱ、Ⅲ等在内的40个共有成分.其中,从白术生品、第1~5阶段漂制品中分别鉴别出了 53、47、49、49、44、46个成分.与白术生品比较,漂制过程中新增了 vitexin和dihydrosyrindine 2个成分,未检测到聚-L-组氨酸、尿苷等 9 个成分,而 9-hydroxy-7-oxo-7H-furo[3,2-g]chromen-4-ylβ-D-glucopyranoside、4-octylbenzoic acid 等 4个成分在漂制过程中呈消失-出现的变化趋势.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18个差异化合物,其中白术内酯Ⅰ、Ⅱ、Ⅲ这3个差异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漂制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都是生品中为最低,第3阶段漂制品中为最高.结论 漂制辅料(清水和米泔水)和漂制时间是白术漂制过程中化学成分产生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漂白术饮片若以白术内酯Ⅰ、Ⅱ、Ⅲ为指标性成分和药效成分,则白术合理的漂制工艺为:白术生品先用9倍量米泔水漂24 h,再用9倍量清水漂12 h.该实验可为樟帮特色米泔水漂白术炮制科学内涵的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UPLC-Q-Orbitrap-HRMS技术的葛根-丹参药对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HRMS)技术分别对以水和50%甲醇溶液为溶剂提取的葛根-丹参药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 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OLD C18 色谱柱(150 mm×2.1 mm,1.9 μm),以 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30℃.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H-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结果 从水提和50%甲醇醇提样品溶液中均鉴定出104个化合物,其中103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各有1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水提样品中的刺槐苷与50%甲醇醇提样品中的降丹参酮(或其同分异构体).共鉴定出的105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成分36个、苯丙素类成分20个、萜类成分24个和其他类成分25个.结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UPLC-Q-Orbitrap-HRMS技术对葛根-丹参药对的主要成分进行鉴定,可为葛根-丹参药对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玉屏风散加味方化学成分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鉴定玉屏风散加味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以Waters BEH C18为色谱柱,乙腈(A)-0.1%甲酸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为m/z50~1 500,喷雾电压为2kV(正离子模式)、1.5kV(负离子模式).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玉屏风散加味方的化学成分信息,建立数据库;结合上述成分数据库、相关文献以及对照品的色谱、质谱信息对该方成分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 从玉屏风散加味方中共鉴定出114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31个)、苯丙素类(39个)、皂苷类(5个)、萜类(8个)、色原酮类(3个)、姜辣素类(3个)等;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最终确定了 8个成分,分别为木兰花碱、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木犀草素、芒柄花素;主要涉及糖基断裂、逆狄尔斯-阿尔德重排、糖基丢失、中性分子丢失等裂解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设计及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植物基除臭剂的配方,探讨其净化效果。方法:采用市售植物复配精油为基底,三甘醇为溶剂,加入一定比例的乳化剂、助剂和去离子水配制植物基除臭剂。乳化剂选用比较常见的10种表面活性剂进行冷储和热储对比试验,助剂选用β-环糊精,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配方中植物精油、乳化剂和助剂含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除臭剂的活性成分。净化试验采用静态染毒和自动喷雾系统测试除臭剂的净化效果,并和自然沉降、去离子水和3M异味抑制剂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植物基除臭剂检出活性有效成分33种,大部分为含氧化合物。精油质量浓度0.6%、β-环糊精质量浓度1.0%,吐温-80质量浓度3.0%为最佳配比,该植物基除臭剂的平均除臭效率高于去离子水和化学除臭剂,10 min后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率达到100%,30 min后氨气净化效率达到95%。结论:植物基除臭剂含有反应活性很高的功能团,能与恶臭物质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抑制恶臭气味的目的,该除臭剂对硫化氢和甲硫醇的净化效果强于对氨气的净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潜水装备卫生防控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潜水装备的消毒和卫生防控措施。方法:参照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消毒剂使用指南及医用高压氧舱疫情防控措施,结合潜水行业的规范要求及日常装备卫生消毒实践,以及潜水装具卫生防控的特殊性和消毒迫切性。结果:提出了疫情期间具体的潜水装备(潜水面罩、甲板减压舱、潜水呼吸气源、潜水员其他个人装具)的消毒方法和卫生防疫解决方案。结论:针对不同的潜水装备采用高温、紫外线消杀和消毒溶剂等方法或联合进行消毒是行之有效的卫生防疫措施,其中,消毒溶剂应考虑其化学成分和残余对于潜水装具的性能、安全和潜水人员健康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出气诊断技术在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体呼出气成分复杂,检测呼出气的组份与含量能够反映来自外界环境暴露以及人类机体生理状况的信息。常见的呼出气检测指标包括呼出气气体信号分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呼出气冷凝液。气体信号分子是能够转导机体生理、生化活动的化学信号分子。目前,已经有三种定义明确的气体信号分子,包括NO、CO和H 2S。它们能够反映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呼出气NO是反映嗜酸性气道炎症有效检测指标,H 2S可能与中性粒气道炎症相关,CO检测能够评估烟雾对气道的影响;呼出气中还含有数百种不同的外源和内源性微量化合物,其含量低至1/100万~1/10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来源于内部代谢或外界环境物质(空气污染、香料、烟草和食品)进入人体后从气道呼出。呼出气冷凝液是将呼出气通过冷凝处理后得到的液体,其中包含更高浓度的水溶性分子,如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等。通过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呼出气冷凝液内含的生物标志分子检测以及呼出气分子模式识别,能够为慢阻肺、哮喘等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提供辅助诊断。作为一项无创的诊断技术,呼出气检测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监测,有利于能够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实时评估、辅助判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预测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UPLC-Q-TOF-MS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 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为2.0 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9批皖贝母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 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皖贝母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初步指认出1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可将9批皖贝母聚为3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较好体现皖贝母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为皖贝母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PLC测定不同产地叶下珠中6种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叶下珠中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鞣花酸和芦丁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及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叶下珠以50%甲醇超声提取,采用Phenonm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25 ℃,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70 nm。建立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不同产地叶下珠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结果:没食子酸、短叶苏木酚、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鞣花酸和芦丁分别在0.042 8~0.641 6、0.033 4~0.501 4、0.142 2~2.133 1、0.383 1~5.746 5、0.063 1~0.946 2、0.019 2~0.287 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65%、96.39%、101.85%、95.04%、98.79%、98.33%。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共有14个特征峰,鉴别指认其中6种化合物。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叶下珠所含化学成分具有差异性,OPLS-DA筛选出老鹳草素、鞣花酸和柯里拉京3个化合物为不同产地叶下珠的差异性成分。结论:该方法高效、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叶下珠药材中上述6种成分含量的测定,建立的不同产地叶下珠HPLC指纹图谱结合6个特征性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用于叶下珠的质量控制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U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并对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评价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18柱(2.1 mm×150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0 ml/min,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315 nm,建立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共有峰进行指认,采用对照品比对,对指认结果进行确证。采用Waters Cortecs T3 C18柱(2.1 mm×100 mm,1.6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5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339 nm,测定15批不同产地布渣叶药材中牡荆苷、异牡荆苷和水仙苷含量。结果:布渣叶指纹图谱共有11个共有峰,经质谱指认和对照品确证,指认出其中10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咖啡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酸、牡荆苷、异牡荆苷、山柰酚-3- 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水仙苷、异鼠李素-3- O-葡萄糖苷和椴树苷。15批布渣叶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表明不同产地的布渣叶药材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较高。广东省阳江市、湛江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海南省五指山市产布渣叶药材3种有效成分总含量为3.23~5.64、3.60~5.78、4.68~5.73、3.87~5.21 mg/g,不同产区布渣叶3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并不明显。 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布渣叶的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