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RIMA模型的医用缝线使用数据预测与配置优化方案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探讨影响医疗机构使用医用缝线的相关因素,为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用缝线提供依据与优化策略.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某院每月医用缝线使用金额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医用缝线使用金额数据作为训练集,采用R语言建立ARIMA模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医用缝线使用金额数据作为验证集,以验证ARIMA模型的可靠性.利用验证通过后的ARIMA模型预测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医用缝线每月使用金额并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用于评估2021年1月执行医用缝线优化政策带来的效益.结果:建立的ARIMA模型通过了白噪声检验(P>0.05),且2019年全年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医用缝线优化政策后,某院医用缝线实际使用金额有所下降,2021年1月至2023年11月实际值远小于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RIMA模型的医用缝线使用数据预测与配置优化方案可以充分挖掘某院医用缝线的使用规律,为医用缝线配置合理优化和智能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种新型光敏粘合剂联合泊洛沙姆行血管吻合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光敏粘合剂联合温敏材料泊洛沙姆行血管吻合(简称H-P法)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合成光敏医用粘合剂聚癸二酸丙三醇丙烯酸酯(PGSA),并配制特定热敏特性P407组方。选取家兔2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H-P法吻合组和传统缝线吻合法组),每组10只,两组对照,记录两组每个血管吻合口吻合时间,术后6周行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中对两组家兔血管吻合所需时间进行记录,H-P法平均耗时为(12.0±3.7)min,传统缝线吻合法耗时(27.0±6.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术后6周,超声多普勒、CT检测H-P法组和缝线组口通畅率均为100%;超声多普勒检测两组吻合口处血管内径的大小[H-P组(2.246±0.165)mm,缝线组(2.114±0.1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P组和缝线组健侧与两组吻合侧血管内径分别为(2.369±0.157)mm和(2.180±0.15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传统缝线组炎性细胞数目(321.6±43.5)较H-P法组(189.0±29.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P法行小血管吻合具有可行性,较传统的缝线吻合法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体式脐血管导管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前,脐血管置管术后常以外科手术荷包缝合固定脐带端,为避免导管滑脱及污染,护理人员用医用胶布在脐血管穿刺点上方0.5~1 cm处进行"搭桥"固定。但不能解决导管折叠、弯曲等问题,且暴露的脐部穿刺点、缝线和"搭桥"胶布易被尿布摩擦、污染等。据此,笔者设计了一款一体式脐血管导管固定装置,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超大瓣环患者的支架加宽和人工腱索辅助下TAVI技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非钙化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NPAI)是老龄化社会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大多数NAPI患者可见其主动脉瓣环明显扩大且其病变主动脉瓣缺少钙化灶支撑,故对于这类患者难以常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进行治疗。本中心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共12例老年NPAI合并瓣环扩大(noncalcified pure aortic insufficiency with aortic annulus dilatation,NPAI-AAD)患者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进行治疗的随访结果。患者术前常规进行门控全心动周期增强CT检查,瓣环直径大于29 mm(J-Valve最大型号为直径29 mm)的NPAI-AAD患者入选。术前CT评估收缩期瓣环直径29.2~32.6 mm,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系统评分(Society of Throacic Surgeons,STS)4~15分,年龄73~85岁。术中介入瓣膜常规冲洗后,裁剪医用涤纶片合适大小,使用4/12带针涤纶缝线分别在介入瓣膜纵向3个长矩形支架外缝合6~8针,固定3个涤纶片以增宽介入瓣膜支架外周直径3~4 mm。对于主动脉瓣环直径大于30.5 mm的患者在介入瓣膜支架下缘分别穿入4-0 prolene滑线以协助瓣膜锚定。后将经处理的介入瓣膜于冰水中压载至输送鞘中。常规左侧肋间小切口经心尖穿刺途径心脏搏动下完成TAVI手术。12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介入瓣膜,均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6例联合使用人工腱索锚定技术。其中1例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技术时,术中瓣膜移位,拖放至降主动脉锚定,然后取第2个介入瓣膜,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联合人工腱索锚定技术顺利完成TAVI手术。围手术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但其瓣膜位置及功能良好。余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复查未见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关闭不全、轻度关闭不全5例、余均为微量关闭不全。随访6~24个月,11例均无轻度以上瓣周漏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见瓣膜明显移位,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卒中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对于老年NPAI-AAD患者,创新性使用介入瓣膜支架外加宽和/或人工腱索外辅助锚定技术TAVI手术效果满意,值得继续观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皮下非对称减张联合真皮埋没成角褥式缝合在婴幼儿面部良性色素性皮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非对称减张联合真皮埋没成角褥式缝合在婴幼儿面部良性色素性皮损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汉中市中心医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00例面部色素性皮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3个月至5岁,平均15个月。行门诊局麻手术,术前使用镇静药物,根据皮损面积一次或分次切除皮损,先采用皮下非对称缝合方法减少张力,再采用真皮埋没成角褥式缝合切口,术后使用医用硅酮凝胶及减张器半年至1年并随访。结果:100例患儿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4例术后2个月内出现排线反应,线结排出后切口完全愈合;3例术后1周拆线时切口上下两端有小猫耳形成,未予处理,随访1年后猫耳逐渐变平;1例术后4 d出现脂肪液化,拆除内缝线,引流,1周后重新缝合,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3 d出现感染,拆除内缝线,予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待切口红肿完全消退后重新缝合,切口愈合良好;4例术后3 ~ 6个月出现瘢痕增生,曲安奈德封闭治疗后较前变平。余患儿切口愈合后均表现为线状细小白线,切口两端凹陷及隆起均变平,无明显五官牵拉及猫耳形成。结论:皮下非对称减张联合真皮埋没成角褥式缝合术在婴幼儿面部精细手术中可有效地进行两次减张,避免切口拉宽及瘢痕增生,长期随访显示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和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医用胶粘合假疝囊技术预防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分析改良医用胶粘合假疝囊技术预防直疝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后血清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西安市中心医院肝胆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直疝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患者47例,采用改良医用胶粘合假疝囊技术;对照组患者46例,采用3-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假疝囊,2组均随访至术后12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区感染、血清肿发生率、早期疼痛及慢性疼痛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均未发生术区感染;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慢性疼痛,试验组无患者发生慢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肿发生率4.25%(2/47)低于对照组23.9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腹股沟区早期疼痛发生率2.13%(1/47)低于对照组13.04%(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医用胶粘合假疝囊技术预防TEP术后血清肿的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医用胶在腹股沟疝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外科学不仅需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更需精准愈合,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并借此达到精准医疗是疝外科发展的趋势。医用胶治疗学是二十一世纪的十大新进展学科之一,随着当代外科学技术及生物医学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医用胶逐渐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其隶属于人工合成的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不仅可用于体表伤口的粘合及止血,亦可代替缝线固定补片,在降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及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普迪思单股可吸收缝线联合医用组织胶水在剖宫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普迪思单股可吸收缝线联合医用组织胶水在剖宫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 年1 月~2023 年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360 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80 例.研究组剖宫产切口缝合时采用可吸收缝合线(普迪思单股缝线,美国强生公司)联合医用组织胶水(1×Histoacryl?,0.5 mL,美国强生公司);对照组剖宫产切口单纯采用可吸收缝合线(抗菌薇乔线,美国强生公司)缝合.比较两种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愈合时间、伤口愈合等级、线结反应程度、伤口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缝合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92,P=0.01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4.479,P=0.026);两组伤口愈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6,P=0.451);但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Z=4.479,P=0.034);两组线结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989,P=0.001),研究组线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 =8.175,P=0.013).实验组伤口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89%(P<0.05).结论 普迪思单股可吸收缝线联合医用组织胶水缝合剖宫产切口具有较好的缝合效果,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线结反应,缓解炎性反应,降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不同内固定方案治疗Meyers-Mckeever III、IV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微创关节镜下医用钢丝与Orthocord缝线内固定方案治疗Meyers- 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分别采用微创关节镜下医用钢丝与Orthocord缝线内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应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术后HSS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Lachman试验阳性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止血带应用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Lachman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创关节镜下Orthocord缝线内固定方案治疗Meyers-Mckeever 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提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价值优于医用钢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对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采用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规范围术期护理,术前通过心理疏导、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统一入住手外科移再植病房、给予合适的体位、密切观察皮瓣的血运、进行规范的疼痛管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及便秘的发生等.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局部肝素拨伤口放血(类似医用水蛭的原理)及蒂部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好转.9例供区直接缝合,3例行游离植皮.围手术期间患者情绪稳定,疼痛评分3分以下,无深静脉血栓及便秘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皮瓣蒂部平整,供、受区外形满意,行走恢复正常.结论 改良远端蒂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