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在固定指骨撕脱性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手标本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探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在固定指骨撕脱性骨折中的可行性。方法:取6对新鲜成人手标本,先测量指甲尖至甲根近端的距离,再用微型骨刀将手指末节制作成伸指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模型,实验组手标本均采用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固定,对照组拇指行自制单孔带钩钢板,示指行微型螺钉固定,中指行克氏针固定,环指行双孔普通钢板横向固定,小指行钢丝结合克氏针固定。尖刀紧贴钢板远端切开甲根,对伸指肌腱进行加载测试,记录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拆除内固定物后测量并计算钢板压迫甲根长度,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压迫甲根长度分别为拇指(1.50±0.06) mm,示指(1.90±0.05) mm,中指(1.81±0.03) mm,环指(2.12±0.05) mm,小指(2.24±0.06) mm。自制单孔带钩钢板压迫拇指甲根长度为(3.23±0.12) mm,双孔普通钢板压迫环指甲根长度为(2.14±0.07) mm,实验组在拇指甲根压迫长度上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35, P<0.05),环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末节骨折端分离2 mm的最大张力分别为(39.28±1.80)、(28.42±2.44)、(26.60±1.93)、(24.80±3.00)、(21.31±2.96) N;对照组分别为(26.15±3.02)、(10.47±1.12)、(10.73±1.78)、(7.50±1.28)、(14.30±2.15) N。实验组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在骨折端分离2mm的最大张力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153、16.342、14.831、12.982、4.690, P<0.05)。 结论:微型钢板固定手指末节撕脱性骨折中均会压迫甲根,但新型微型锁定带钩钢板对甲根损伤更小,对肌腱无明显卡压,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点式克氏针固定联合钢丝加压治疗掌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点式克氏针固定联合钢丝加压治疗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对13例13指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三点式克氏针固定联合钢丝加压治疗。本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16~60岁,平均38岁。撞伤5例5指,重物压砸伤4例4指,击打伤4例4指。开放性损伤3例3指,闭合性损伤10例10指。第三掌骨2例2指,第四掌骨4例4指,第五掌骨7例7指。结果:本组13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7.5个月。本组所有掌骨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无明显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9例,良2例,可2例。结论:三点式克氏针固定联合钢丝加压是一种治疗掌骨颈骨折的可靠方法,疗效确切,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二氢卟吩e6的光动力疗法联合替硝唑对牙周炎大鼠协同治疗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二氢卟吩e6(chlorin 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生素替硝唑(tinidazole,TNZ)对牙周炎大鼠的体内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正畸钢丝结扎法对18只SD大鼠建立牙周炎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6组(每组3只):阳性对照组、Ce6 组、TNZ 组、混合物Ce6/TNZ 组、Ce6加光照(Ce6+L)组、Ce6/TNZ加光照(Ce6/TNZ+L)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考察Ce6(质量浓度为0~20 mg/L)、TNZ(质量浓度为0~16.6 mg/L)及其混合物Ce6/TNZ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采用荧光探针法检测Ce6、TNZ和Ce6/TNZ及结合635 nm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对牙周炎大鼠牙菌斑生物膜中活性氧生成的触发效应,评价Ce6的光动力性能;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和活菌/死菌染色法考察各种治疗的体外抗菌性能,并计算Ce6介导的PDT联合TNZ的合用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采用凋亡试剂盒流式检测各种治疗对鼠巨噬细胞RAW264.7凋亡的诱导效应。各组大鼠局部给药后行激光照射(功率0.5 W/cm 2,时间5 min),治疗结束后用显微CT评价PDT联合TNZ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吸收的抑制效应。 结果:Ce6、TNZ、Ce6/TNZ在预设浓度范围内L929细胞存活率均在90%以上。激光照射后,Ce6与Ce6/TNZ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呈现出非常显著的绿色荧光,触发了菌斑内活性氧大量生成;但在不同浓度下,Ce6/TNZ的牙菌斑存活率分别为(85.4±5.5)%、(76.0±8.9)%、(61.7±0.6)%、(56.3±2.6)%、(43.5±0.6)%,均显著低于Ce6和TNZ组( P<0.01),且各药物浓度点对应的CI<1.0,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Ce6+L与Ce6/TNZ+L具有显著强于Ce6与Ce6/TNZ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 P<0.01)。牙周炎大鼠体内,Ce6/TNZ联合激光照射能有效抑制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体积、骨体积分数分别为(1.49±0.07)mm 3和(47.08±0.71)%,颊、腭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分别减小至(2.13±0.07)和(1.94±0.10)mm。 结论:基于Ce6的PDT联合抗生素TNZ对牙周炎大鼠有协同治疗作用,能有效杀伤牙菌斑,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牙槽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罕见 SOS1突变Noonan 4型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84天,因"生长缓慢,易哭闹"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因羊水多行剖宫产,出生体重3.55 kg,出生身长50 cm。查体:体重5 kg(P3),身长58.4 cm(P3),头围40.0 cm(P75),前囟平软3.2 cm × 3.2 cm。精神不佳,哭闹、不配合检查,口周发绀,双手稍发青,声音嘶哑,视听反应不满意,心脏听诊可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侧隐睾,双足外翻,扶站时呈尖足,立位支撑差。双眼间距稍宽,鼻梁稍短,耳位偏低,鼻唇沟明显至唇角,钢丝样粗硬头发(图1)。辅助检查: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膨出瘤伴缺损(2.0 mm),右房内强回声光带,房间隔缺损;头颅超声示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回声增强;腹部超声显示双肾集合系统轻度分离;阴囊、睾丸、附睾超声示双侧腹腔内隐睾,左侧腹股沟斜疝;血氨基酸分析结果为多种酰基肉碱含量升高。初步诊断:(1)高危儿;(2)铜代谢紊乱(疑似Menkes综合征);(3)房间隔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AO分型34-A1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7~77岁[(51.4±11.5)岁]。23例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A组),27例采用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和Bostman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及激惹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4.1±2.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9±1.8)周,B组为(10.3±1.4)周( 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9.2±9.7)°,优于B组的(122.3±11.0)°( 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Bostman评分为(27.6±1.8)分,B组为(26.8±1.9)分( P>0.05)。A组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B组2例在骨折愈合后随访出现克氏针退钉张力带脱落,无明显不适,未予以特殊处理。 结论:对于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较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且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与传统术式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近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与传统术式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5例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患者,45例患者接受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纳入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传统抽出钢丝法固定手术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3个月评价近期疗效,术后随访1年进行指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远期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50%( P<0.05)。在指关节功能评分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指力量、手指灵活性、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疼痛程度、外观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双克氏针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治疗撕脱骨折型锤状指,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远近期疗效优于传统抽出钢丝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15例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致伤原因:摔伤2例,电锤绞伤10例,交通伤3例。均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和并发骨髓炎等深部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0.5±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6±1.2)周,未出现克氏针和钢丝的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4例。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方法,手术效果好,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在肩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舟山市中医院骨科2015年7月至2018年2月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75,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41±9.28)min,长于对照组的(45.69±12.54)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33,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0.59%(7/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100, P<0.05)。 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固定牢靠等特点,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植入较短时间导线拔除的策略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静脉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的病因、手术策略、并发症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经静脉拔除CIED导线的患者。拔除过程中首先尝试使用简单的手动牵引,如果失败则使用锁定探针锁定后手动牵引,仍不能有效拔除者则联合机械扩张鞘(Evolution)拔除。收集并分析CIED导线拔除病因、合并症、器械类型、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入选74例患者,年龄(66.20±14.61)岁,其中男49例(66.2%,49/74)拔除的161根导线,平均年限为4.5年,其中普通钢丝拔除导线平均年限为1.3年,单独锁定探针拔除导线平均年限为3.1年,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导线为6.4年,导致导线拔除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因素(94.6%,70/74)。所有需拔除导线均成功拔除,手动牵引(普通钢丝和/或单纯锁定钢丝直接牵拉)拔除导线31例(41.9%,31/74),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43例,不同导线拔除方式患者CIED导线植入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1.57)年对(6.44±3.88)年, P<0.001)]。拔除导线后出现并发症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使用扩张机械鞘的比例[45.5%(5/11)对60.3%(38/63), P=0.510]和年龄[(73.18±12.65)岁对(65.00±14.67)岁, P=0.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54.1%(40/74)患者起搏器破溃部位位于囊袋外侧,6例患者破溃位于内侧;58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拔除,16例经锁骨下静脉和下腔静脉途径拔除。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72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2例临床成功但残留小部分导线,不影响预后。在起搏器拔除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0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 结论:感染是起搏器导线拔除的首要原因,不同导线拔除方式患者CIED植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植入患者可依靠简单拔除方式,导线植入年限长患者依靠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起搏器导线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相对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