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洪氏胰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胰胃吻合在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将基于"洪氏胰肠吻合一针法"理念的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4例采用改良胰胃吻合手术的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18~70岁。总结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9例,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1例,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腹腔镜手术胰胃吻合时间(15.4±1.0)min,开腹手术胰胃吻合时间(9.1±0.5)min。4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A级胰瘘2例(4.55%)、胃排空障碍7例(15.91%),无B、C级胰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将改良胰胃吻合用于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治疗方式、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47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1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5例,ESD+EMR 7例,因ESD剥离困难转为ESD+EMR 6例,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ver-the-scope clip system,OTSC)辅助的全层切除4例,分片内镜黏膜切除术(piecemeal EMR,EPMR)8例。47例早期癌病变中,整块切除率83.0%(39/47),完全切除率85.1%(40/47)。全组47例中,围手术期发生穿孔并发症4例(8.5%),均发生于降部,其中2例(4.3%)经内镜治疗后好转,另外2例(4.3%)内镜治疗效果不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围手术期未出现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治疗非壶腹部早期十二指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根据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体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十二指肠降段的操作,要更加警惕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异位胰腺腺泡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患者女性,72岁,因"上腹疼痛伴嗳气反酸半年"于2022年9月在南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敔山湾院区入院治疗。之前于当地医院行胃镜及活检病理检查,考虑十二指肠降段恶性肿瘤。入院后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等检查,考虑十二指肠降段腺癌可能性大,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考虑十二指肠异位胰腺腺泡细胞癌。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出院。目前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患者172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分析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2年4月间北京协和医院172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手术时间将SCN患者分为2014—2018年间(84例)与2019—2022年间(88例)两个时间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CN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低,仅占11.6%(20/172),最常误诊为黏液性囊性肿瘤(86/172,50.0%)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5/172,20.3%)。2014—2018年间与2019—2022年间两个时间段患者的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014—2018年间患者相比,2019—2022年间患者病变位于胰体尾部的占比显著升高(76.1%比53.6%, P=0.004),而位于胰腺头颈部的占比显著下降(22.7%比39.3%, P=0.019);SCN的钙化及病灶周围静脉改变的占比显著下降(22.8%比45.1%, P=0.006;25.0%比46.4%, P=0.003),同时SCN内纤维瘢痕减少(31.8%比45.2%, P=0.070),而上游主胰管扩张病例增加(28.2%比16.3%, P=0.065)。两个时间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胰体尾切除术(46.4%比22.9%, P=0.010)。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与SCN大小和主胰管扩张显著相关(45.4%比29.3%, P=0.032;64.9%比31.2%, P<0.001)。 结论:SCN术前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始终较低,且近年来不典型影像学特征的SCN占比增加。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未见明显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肠吻合效果影响因素的浅析与吻合技术的原则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和胰腺中段切除后最常用的吻合方法,其具体操作技术变化多样,目前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和高科技材料及器械的不断进步,胰瘘发生率有所降低。同时对胰肠吻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亦在逐步深入。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实施该手术操作的经验及查阅相关文献,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基础条件、胰腺质地和主胰管直径、主要原发病及病程、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影响胰肠吻合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概括了张力适度、保护血运、胰腺断面封闭、胰管和肠黏膜精准对合、个体化、重视学习和经验积累等6条胰肠吻合的手术技术原则,供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行根治性手术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我国17家医学中心收治的74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21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1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7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77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1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2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5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例、浙江省肿瘤医院23例、辽宁省肿瘤医院17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6例,女395例;年龄为55(17~86)岁。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行新辅助治疗期间每3~6个月随访1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容差为0.02。 结果:(1)新辅助治疗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8(3~44)个月。3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退缩达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21、9、4例。34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肿瘤长径为8.0(3.0~26.0)cm,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长径为5.3(3.0~18.0)cm,肿瘤退缩比例为31.9%(-166.7%~58.3%)。(2)手术及术后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7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分别为633、102、6例;633例开腹手术和10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胰十二指肠切除(PD)238例,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497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226例、远端胃部分切除55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204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或节段性十二指肠联合胃大部切除12例)。741例患者中,13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113例,≥Ⅲ级18例。74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4~120)d。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中,术后评估371例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低危、中危,336例为高危。205例高危患者接受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24(6~110)个月。(3)随访情况。74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8(7~150)个月。随访期间,110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741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6%、94.5%,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0.9%、84.9%。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5%、94.3%,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1.1%、85.4%。(4)分层分析。①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肿瘤基因信息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3,0.18,0.22,0.06,0.29,95%可信区间为0.20~0.93,0.09~0.35,0.10~0.50,0.03~0.12,0.09~0.95, P<0.05);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65,0.25,0.25,0.10,95%可信区间为0.41~1.03,0.17~0.37,0.15~0.42,0.07~0.15,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 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剔除342例缺失肿瘤基因信息患者后365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85,2.73,3.13,95%可信区间为1.12~7.20,1.07~6.94,1.23~7.93, P<0.05)。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9,2.98,95%可信区间为2.05~4.97,1.99~4.45, P<0.05)。②术后辅助治疗对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336例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6%、77.3%,131例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2%、64.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8.39,4.44, P<0.05)。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治疗时间<36个月106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1%、58.7%;治疗时间≥36个月99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3.92,29.61, P<0.05)。③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疗效比较。具有完整临床资料583例行开腹手术和83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95、307、147、34例,331、252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94, P>0.05),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33, 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均为83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16、39、20、8例,67、16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54,0.00, 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7例,12、5例,11(5~120)d,92.0%,100.0%和9例,7、2例,11(5~41)d,91.6%,97.3%;两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2.91, Z=3 365.50, χ2 =3.02、1.49, 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疗效比较。28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患者中,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分别为156例和133例,两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分别为71、85例,28、128例和92、41例,120、1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34,150.10, 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均为41例,两者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均为28、13例,16、2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00, 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3例,11、2例,15(9~62)d,94.2%,64.3%和9例,8、0例,15(7~40)d,100.0%,78.8%;两者术后并发症、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0.99,0.34,1.86, 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14.50, P<0.05)。 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 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开腹手术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P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对于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且治疗时间≥36个月均有利于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通过探讨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DG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加强对DGP的认识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的8例DG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DGP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7~57岁,中位年龄52岁。5例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健康查体或术前查体时偶然发现;3例患者因黑便就诊。CT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限性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渐进性强化。超声内镜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下低回声病变。组织学上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神经节样细胞三种成分,梭形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上皮样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NSE、突触素(Syn)、嗜铬素(CgA),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SE、Syn、CgA及NF。2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6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结论:DG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十二指肠降段的良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提示黏膜下病变,治疗以内镜下切除和外科手术局部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外科医师的起步与演变:前5年主刀病例的技术形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大容量中心1名胰腺外科主刀医师的技术起步与成长过程。方法: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单一术者从2015年6月开始独立带组,至2020年12月累积完成的284例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0例,女性144例,年龄[ M(IQR)]61.0(16.8)岁(范围:15~85岁)。术中采用“背靠背”胰管空肠吻合的方式进行断端吻合。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30 d的情况进行随访。分类变量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或分层 χ2检验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并分别用LSD检验或Nemenyi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2015年至2020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年度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100(100)、100(100)、100(0)、100(200)、150(200)ml。胰体尾切除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375)、100(50)、50(65)、50(80)、50(50)、50(100)ml。同一种术式各年度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至2020年各年度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5、5.0(2.0)、5.5(0.8)、5.0(1.3)、5.0(3.3)、5.0(1.0)h,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8(0.9)、3.0(1.5)、3.0(0.8)、2.0(1.0)、2.0(1.5)、3.0(2.0)h,其中2018年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短于2015年( P=0.026)和2020年( P=0.041)。2020年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较2019年减少3 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2015年至2020年发生率分别为50.0%、36.8%、31.0%、25.9%、21.1%、14.8%。微创手术有所增加,2015年至2020年间开展的腔镜手术分别为3、6、4、2、0、20例。这5年内,临床相关胰瘘(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分别为0、4.8%、7.1%、3.4%、4.3%、1.4%,呈总体下降趋势。术后腹腔活动性出血2例,被迫行二次手术,总体再手术率为0.7%;术后30 d内死亡1例,总体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4%。 结论:大容量中心的内部培训,可以保障胰腺外科医师在技术起步阶段的高起点和稳中有进,以保障胰腺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畸胎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畸胎瘤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肿瘤罕见发病部位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例十二指肠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十二指肠/duodenal”和“畸胎瘤/teratoma”为关键词,检索2020年12月之前有关十二指肠畸胎瘤的文献,共检出英文文献报道3篇3例和中文文献报道2篇2例;结合本文报道的1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征。结果:本例为4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半年,影像学表现为十二指肠降段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内见不规则钙化样高密度影及脂肪密度影;临床诊断十二指肠降部占位,行十二指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恢复良好。结合文献报道的5例,共计6例十二指肠畸胎瘤,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 d~40岁。临床均表现为肠梗阻或肠梗阻症状,其中2例伴有贫血、2例有腹部包块。发病部位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影像学检查:5例行CT和/或B超检查,均提示肿瘤或占位,显示囊性肿瘤1例、囊实性肿块1例、实性肿瘤3例,其中2例伴有特征性脂肪组织及钙化;另1例行X线检查,显示“腹部空气液位”特征性X线表现。6例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最大径为3~12 cm;术中4例发现肿瘤与十二指肠肠壁间有管道通连。术后病理诊断十二指肠成熟性畸胎瘤5例、恶性畸胎瘤1例,均为原发。5例成熟性畸胎瘤中的4例预后良好、随访无复发,另1例未报告;1例恶性畸胎术后半年、化疗后3个月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畸胎瘤罕见,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多数为成熟性畸胎瘤,外科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少数为恶性畸胎瘤,术后易复发、转移。临床多表现为肠梗阻,病灶内出现脂肪和钙化征象是其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改变同其他部位畸胎瘤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17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编辑人员丨2024/1/20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DFL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结果:17例DFL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男女比为1:1.125,中位年龄为58岁(33~67岁),其中13例DFL患者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内镜下多表现为颗粒状增生.DFL发生在十二指肠者有15例(88.2%),且全部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单发病灶15例,多发病灶2例.内镜下,见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呈清楚或隐约的"膨胀性"生长,可见滤泡样结节,结节内由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散在中心母细胞样细胞组成,相当于经典型滤泡性淋巴瘤的1级或2级.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CD10、BCL6及BCL2,9例患者的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网在肿瘤性滤泡周边密集、浓染,而在中央淡染、稀疏,Ki-67低表达.4例患者行第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其中3例共同检测到CREBBP基因变异.14例患者未经任何治疗,疾病无进展;1例行局部肠段切除,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未复发;1例接受化疗加利妥昔单抗治疗,病变完全消退.结论:DFL多为单发病灶,镜下表现类似经典型滤泡性淋巴瘤1级或2级,较特殊的免疫表型是CD21常在肿瘤性滤泡周边更密集、深染,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