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解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于2022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3年5月(春季)开展了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46种,隶属于6目11科36属,其中鲤科鱼类占63.04%,主要优势种包括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达氏鲌(Chanodichthys dabry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鲫(Carassius auratus)等7种.按生活习性划分,菜子湖主要以定居性鱼类为主,占总种类数的89.13%;空间和营养生态位方面,主要以底栖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9.13%和41.30%.三个不同季节之间鱼类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秋两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夏季,但夏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NMDS和SIMPE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任意两个季节之间虽有一定重叠,但仍能够较好的分离,其中短颌鲚、达氏鲌和似(鱎)为主要贡献种.RDA分析结果显示,水深、电导率和叶绿素a是影响菜子湖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记录到的种类数远低于2001年前以及2007-2008年,但与2017-2018年记录的种类数差异不大,且鲂(Megalobrama mantschur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grus nitidus)等4种鱼类仅在本次调查中出现.总体而言,菜子湖禁捕初期鱼类种类数并未明显上升,仍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并持续开展跟踪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体长结构分析的赤水河鱼类禁渔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评估赤水河禁渔效果,研究分析了禁渔前5年(2012-2016年)与禁渔后5年(2017-2021年)20种主要鱼类种群的平均体长、种群体长比例分布(Proportional size distribution,PSD)及种群中性成熟个体占比变化.结果显示:在禁渔持续5年后,主要物种个体小型化初步缓解,大个体及性成熟个体占比增加,种群结构得到优化.其中,16种鱼类种群平均体长增长1.7%-104.5%(P<0.05);种群PSD值增长1-57(P<0.05);13种鱼类种群中性成熟个体占比增加1.0%-81.4%.但是,并非所有物种都呈现一致性的表现,有2种鱼类种群平均体长及PSD值无显著变化;2种鱼类种群平均体长下降2.4%-6.2%(P<0.05),种群PSD值下降3-15(P<0.05).7种鱼类种群中性成熟个体占比下降0.8%-18.1%.在禁渔后,20种主要鱼类的种群体长结构变化存在差异,这表明尽管大部分的优势鱼类种群结构得到有效改善,赤水河鱼类的全面恢复却尚未实现.禁渔措施在促进部分鱼类资源恢复的同时,也改变了鱼类群落结构,并推动了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动态调整.因此文章建议,赤水河禁渔应当持续,并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全面、长期、连续的监测和研究,以期实现赤水河鱼类资源的有效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并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的评估及未来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Ecopath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系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构建了鄱阳湖禁渔前后(2018和2021年)的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比较了两个时期生态系统规模、食物网及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系统稳定性等特征的变化,以评估"十年禁渔"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了8.07%,总生物量增加了35.7%;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效率由10.7%增长到11.3%,能够恢复到1998年水平;生态系统成熟度、稳定性增强;食物网的高营养指标从28.6%增长到35.7%,食物链长度从3.63增长到3.86.综上所述,禁渔之后鄱阳湖生态系统规模扩大,各功能组间的营养交互关系变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转速度和物质再循环的比例升高,复杂性、稳定性和成熟度增加,表明"十年禁渔"政策己取得明显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峡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物种的功能特征是联系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开展功能多样性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了解三峡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作者于2019年和2020年对三峡库区库首秭归、库中云阳、库尾巴南及库首支流香溪河下游峡口、库中支流小江下游高阳、库尾支流嘉陵江下游合川等江段的鱼类进行调查,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从摄食、运动和繁殖3个方面探讨了鱼类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在三峡库区及主要支流共采集到鱼类78种,隶属于6目15科56属.各江段以广适性和静水性鱼类为主,其中库首秭归和支流香溪河下游峡口、小江下游高阳江段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和贝氏餐(Hemiculter bleekeri)等静水性鱼类相对丰度较高,库中云阳、库尾巴南和支流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的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等广适性鱼类相对丰度较高.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e,NMDS)和Bray-Curtis相异性指数分析表明,秭归和嘉陵江下游合川江段群落结构差异最大,香溪河下游峡口和小江下游高阳江段群落最为相似.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在干流江段为:秭归<云阳<巴南,支流江段为:嘉陵下游合川<小江下游高阳<香溪河下游峡口.鱼类摄食、运动和繁殖相关的功能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库首秭归江段的功能多样性最高,嘉陵江合川江段的功能多样性最低.总功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干流江段为:秭归<云阳<巴南,在支流江段为:嘉陵下游合川<小江下游高阳<香溪河下游峡口.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鱼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本底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聚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均值为1093 ind./100 m3,峰值出现在7月6日,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方面,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2021年为39种;仔稚鱼丰度方面,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2021 年为916 ind./100 m3;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禁渔初期长江宜昌-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研究于2022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月(枯水期)使用SIMARD 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江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网捕调查结果,评估了长江十年禁渔初期该江段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禁渔初期宜昌-城陵矶江段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鱼类密度分别为128.69和38.43 ind./1000 m3,目标强度(TS)均值分别为-57.54和-60.18 dB,转换后鱼类体长均值为5.22和3.85 cm.丰水期和枯水期鱼类密度和T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鱼类分布不均匀,蜿蜒曲折处鱼类密度高于平直江段.两次调查鱼类密度最大江段分别为公安-石首和枝江-荆州江段;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水层间鱼类平均密度表现为底层>中层>表层,两时期各水层之间鱼类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结合网捕数据及历年历史调查数据,宜昌至城陵矶江段鱼类资源以鲤科、鲿科鱼类为主.禁渔初期鱼类资源有所恢复,但仍以小个体鱼类为主.长江中游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与生活习性、水域生态环境等因素相关.相关成果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鳌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华鲟的性腺发育与退化问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也是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年来, 中华鲟已多次被监测到未进行野外自然繁殖, 其生存前景堪忧.有关其没有繁殖的原因存在多方面的争议, 尤其是黄真理等提出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造成中华鲟性腺退化严重, 是导致中华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因素; 同时, 还宣称"中科院水生所有关否定中华鲟性腺退化的方法和材料, 是不充分和不可靠的".为了避免该错误观点对中华鲟的保护造成误导, 文章从中华鲟的性腺发育过程及退化的判断标准、中华鲟的生活史阶段及性腺状态、葛洲坝与三峡工程对中华鲟繁殖影响等方面, 分析该观点的谬误之处.柯福恩等将正常发育的中华鲟III期性腺误判为是"退化性腺"; 文章认为刚进入长江不久的中华鲟亲鱼即出现性腺退化, 不符合中华鲟性腺发育的规律.多年监测数据显示, 葛洲坝水利枢纽导致中华鲟洄游距离缩短并没有改变中华鲟繁殖的时间格局, 也没有改变中华鲟性腺成熟的比例.黄真理等歪曲他人实际监测的数据, 提出的洄游距离影响中华鲟性腺发育的模型纯粹是不懂鱼类生物学的人玩弄的数学游戏.尽管现阶段中华鲟的保护确实遇到了困境, 但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 电捕和滚钩等彻底取缔, 限制产卵场区域人类活动, 加强中华鲟野外产卵场的修复, 并进行更大规格、更大规模的群体放流, 中华鲟的种群还是有可能恢复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鱼类物种状况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5
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类群.为合理评估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将土著鱼类物种数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相关的评价基准和等级划分标准.以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评估了长江干流及代表性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显示,当前长江上游干流和下游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游;支流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大型湖泊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从时间上看,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地好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举措
编辑人员丨2023/8/5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8月20日指出"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 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 要求"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同, 细化政策措施, 压实主体责任, 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 要加强执法管理,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务求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在2020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第53条中规定:"国家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严格捕捞管理.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 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长江河口规定区域等重点水域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十年禁渔已经是写入我国法律的国家政策, 对拯救濒危水生生物,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修复水域生态系统, 具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