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治疗: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但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部分患者急性期持续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至少24 h,然后进行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组);部分患者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主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次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转归良好。安全性终点为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出血事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30例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9例(63.3%),对照组11例(36.7%)。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相关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组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和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临床转归良好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开始治疗时NHISS评分后,替罗非班是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40,95%置信区间0.040~0.449; P=0.009)。 结论:替罗非班急性期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阻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转归,且不会增高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脑中动脉夹层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青年卒中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大脑中动脉夹层是引起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少见病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情况更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26岁HIV抗原/抗体阳性的急性脑梗患者,起病表现为内囊预警综合征,继而进展为右基底节区的脑梗死,磁共振高分辨率管壁成像扫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夹层“双腔征”和“内膜瓣征”的影像学表现。HIV感染常以HIV相关性血管病引起脑血管病,该例患者还合并血压变异系数增大的高血压病,二者均可增加大脑中动脉夹层的发生风险。结合文献报道,文中进一步探讨HIV感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大脑中动脉夹层发生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血小板治疗在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 SWS)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SWS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SWS患者。部分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然后进行口服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共纳入35例SWS患者,男性26例(74.3%),年龄(58.29±11.06)岁。19例(54.3%)接受静脉溶栓,27例(77.1%)90 d时转归良好。静脉溶栓组与仅抗血小板治疗组人口统计学、基线资料以及转归良好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组有1例出现新发卒中,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ABCD2评分、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发作时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以及症状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静脉溶栓与仅抗血小板药治疗SWS的效果相近。ABCD2评分、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发作时最高NIHSS评分以及症状持续时间可能是SWS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卒中预警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仍进展为脑梗死的内囊预警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 SWS)是一种特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约占所有TIA的4.5%,以反复刻板样发作和进行性加重为特征,极易进展为相应部位脑梗死。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 CWS)属于SWS的特殊亚型,于1993年由Donnan等 [1]提出,现通常指发病后72 h~7 d内反复出现至少3次刻板样发作的短暂性运动感觉障碍、累及多个部位、发作间期症状可完全消失且无皮质损害症状的临床综合征。CWS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具有严重致残性,其梗死灶主要位于内囊,也可出现在丘脑、苍白球、壳核、放射冠 [2,3]。目前认为,CWS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以及男性性别。CWS所致的脑梗死为小动脉闭塞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穿支动脉脂质透明变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动脉–动脉栓塞等 [5]。CWS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以及升高血压等,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制定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早期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出血风险较低且安全性较高,常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6]。本文报道了2例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仍进展为脑梗死的CWS患者,期望为CWS的诊治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桥接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内囊预警综合征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5/11
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e warning syndrome,CWS)是一组罕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反复发作刻板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易进展成完全性卒中的特点.本研究报道1例表现为发作性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的CWS,该患者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24h内,仍反复发作刻板样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经评估风险后,静脉溶栓后24 h内予以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 d后桥接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未再发作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静脉溶栓治疗后启动抗血小板聚集时机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方案,仍需大规模数据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卒中预警综合征(SW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SWS患者83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72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11例).记录患者基本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根据急诊血常规计算NLR.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WS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NLR对SWS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SWS患者平均年龄为(59.10±13.11)岁,65例患者明确新发梗死.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但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ABCD2评分及是否行静脉溶栓和有无新发梗死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46,95%CI 1.15~1.86,P=0.002)和NLR(OR=2.05,95%CI1.07~3.92,P=0.031)是SW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当NLR诊断临界值为2.82时,AUC值为0.75,NLR预测SWS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81.9%.结论 较高的入院时NIHSS评分和NLR与SW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相关,且NLR对SWS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中度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1A),占所有TIA的1.5%~8.5%.SWS临床表现为反复、刻板的一侧面部、上肢和/或下肢的感觉和/或运动功能缺损,但无皮质受损表现.根据受累部位不同,SWS可以分为内囊预警综合征、脑桥预警综合征和胼胝体预警综合征.SWS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脂血症.目前认为SWS可能的发病机制是脑小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缺血病灶周围去极化等.SWS进展成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并且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时间窗内就诊的SWS患者给予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IVT治疗SWS是安全的,尚未见IVT引起SWS患者出血转化的文献报道.超时间窗就诊的SWS患者及时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可以有效终止缺血发作.SWS进展成脑梗死的比例为60%~100%.虽然SWS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很高,但大多数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很少复发.该文系统总结了 SWS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后,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诊治该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内囊预警综合征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I)探讨内囊预警综合征(CWS)的发病机制及脑梗死发生风险.方法 符合CWS诊断标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根据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HR-MRI血管成像表现,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管壁特点、斑块负荷、斑块分布特点及强化程度.结果 共收集15例CWS患者,其中12例在HR-MRI可见到明确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位置分布及强化程度不一,9例患者在1 w内进展为永久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100% vs 50%,P=0.044),斑块负荷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32.1±2.9)% vs (20.9± 0.4)%;t=3.536.P=0.021)〕,斑块强化率梗死组明显高于非梗死组(P<0.001),血管狭窄程度梗死组大于非梗死组〔(78.5 ± 8.7)% vs (63.4±5.2)%;t=2.970.P=0.035)〕,斑块分布于前下壁者梗死组多于非梗死组(P<0.05).结论 CWS可能由于大动脉硬化斑块所致,且脑卒中进展风险与斑块分布位置及强化程度有关.HR-MR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管壁动脉硬化观察手段探讨CWS的发病机制,且对于相关治疗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p-PLA2及LPA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脑卒中预警及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OSAHS伴发脑卒中患者90例(Ⅰ组),OSAHS不伴脑卒中患者84例(Ⅱ组),无O S A H S的脑卒中患者98例(Ⅲ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予以血浆LPA、极性相似总磷脂(AP)及Lp-PLA2水平检测,同时对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发作后24 h内、7 d、21 d予以上述指标的检测,对Ⅰ组、Ⅱ组及对照组在首次检测的LPA、AP及Lp-PLA2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对Ⅰ组、Ⅲ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仅比较24 h内)在24 h内、7 d、21 d时的LPA、AP及Lp-PLA2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Ⅰ组及Ⅱ组首次检测的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Ⅰ组首次检测的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及Ⅲ组在24 h内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24 h内及7 d时的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21 d时的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低于24 h内、7 d(P<0.05),Ⅲ组7 d时的LPA、AP及Lp-PLA2水平均显著低于24 h内(P<0.05).结论 OSAS伴脑卒中患者血浆LPA及Lp-PLA2水平显著上升,且持续时间较长,从而提高了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增加了机体的缺氧状况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临床可根据LPA及Lp-PLA2水平指导抗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