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的无创产前检测及遗传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应用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对一例新发的胎儿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upernumerary small marker chromosome,sSMC)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孕妇应用NIFTY ?常规版和全因版两种试剂盒进行外周血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检测,通过羊膜腔穿刺术获取胎儿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 结果:NIFTY ?常规版和全因版均提示胎儿12号染色体存在dup(chr12:707 334~33 308 759)异常,其中全因版拷贝数异常区域T-Score值为6.823,高于常规版的3.9535,高于正常阈值±3;羊水细胞常规G显带分析提示胎儿核型为47,XY,+mar;SNP-array结果显示胎儿为arr [hg19]12p13.33p11.1(173 786~34 385 641)×4;FISH证实该sSMC来自12号染色体短臂。综合上述结果考虑胎儿为新发的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 结论:NIPT技术对产前筛查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价值。联合多种检测技术有助于明确sSMC的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5q11.2-q14新发额外标记染色体嵌合重复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1例智力低下、发育异常、语言交流障碍患儿遗传学病因,并对其临床表型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采用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检测。结果: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7,XY,+mar[44]/46,XX[20],SNP array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约65%的细胞在15q11.2-q14区段存在11.5 Mb(22,770,421-34,671,762)片段的嵌合重复,该区域涉及5个断裂点(break point,BP)的3个区间:BP1-BP2(15q11.2)区间重复;BP2-BP3(15q11.2-q13.1)经典重复区间Prader Willi综合征(Prader Willi syndrome,PWS)/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区间重复;远端的BP4-BP5(15q13.2-q13.3)重复。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NP array在全染色体基因组范围内未检测到染色体片段拷贝数的异常变化。结论:患儿15q11.2-q14发生的嵌合重复性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SMCs)为新发突变。该患儿的临床表型与15q11.2-q14区段的重复涉及的基因相关,可为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不同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EC)中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情况,并评估LVSI对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58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TCGA分子分型为POLE超突变型14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43例,低拷贝数(CNL)型155例,高拷贝数(CNH)型46例;LVSI阳性54例,LVSI阴性203例,不详(术后失访,为CNL型)1例。结果:(1)LVSI阳性率: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的LVSI阳性率依次为CNH型(32.6%,15/46)、MSI-H型(27.9%,12/43)、CNL型(16.9%,26/154)、POLE超突变型(1/14),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LVS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9, P=0.044)。(2)临床病理资料:除POLE超突变型外,其余3种分子分型EC中LVSI阳性患者的手术病理分期、深肌层浸润比例均显著高于LVSI阴性者( P均<0.05);在MSI-H型和CNL型EC中,LVSI阳性患者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及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指数均显著高于LVSI阴性者( P均<0.05);在CNL型EC中,LVSI状态还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均显著有关( P均<0.05)。(3)复发率:257例EC患者(1例失访)中,随访期内复发25例,复发率为9.7%(25/257);其中,LVSI阳性患者的复发率为22.2%(12/54),显著高于LVSI阴性者(6.4%,13/203; χ2=12.15, P<0.001)。其中,14例POLE超突变型EC患者均无复发;CNL型EC患者中,LVSI阳性患者的复发率为19.2%(5/26),显著高于LVSI阴性者(5.5%,7/128; χ2=3.94, P=0.047);而在MSI-H型[LVSI阳性、阴性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12、9.7%(3/31)]和CNH型[LVSI阳性、阴性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15、9.7%(3/31)]EC患者中均未发现这种差异( P均>0.05)。log-rank检验显示,CNL型和CNH型EC中LVSI阳性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0.8%、66.7%)均显著低于LVSI阴性者(分别为94.5%、90.3%; P均<0.05)。(4)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在MSI-H型E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 HR=6.93,95% CI为1.15~41.65; P=0.034)显著影响患者的3年RFS率;在CNL型E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p53表达、Ki-67表达、手术途径、术后辅助化疗均显著影响患者的3年RFS率( 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R表达( HR=0.04,95% CI为0.01~0.14; P<0.001)为影响CNL型EC患者3年R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VSI在CNH型中阳性率最高,其次为MSI-H型、CNL型,在POLE超突变型中阳性率最低。LVSI与CNL型EC患者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与CNH型EC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关。但在各分子分型EC患者中,LVSI均不是影响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构建及骨骼肌分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并鉴定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FS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初步探讨其骨骼肌分化能力,评估该细胞模型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1例FSHD患者的PBMC,用含4个重编程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感染PBMC并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继续诱导其骨骼肌分化.通过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核型、免疫荧光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iPSCs和骨骼肌细胞特性.结果 成功获得FSHD患者来源的iPSCs,其可表达多能干性标记.FSHD-iPSC核型及D4Z4拷贝数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背景一致,并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该细胞同时表达DUX4致病基因以及调节基因.结论 FSHD患者来源的PBMC可重编程为iPSCs,FSHD-iPSC可分化为疾病相关的肌源组细胞及肌管细胞,为FSHD发病机制的体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并为寻找该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提供了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两种珍稀白蝶兰属(兰科)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 susannae)和景洪白蝶兰(P.hiawkesiana)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开发用于物种鉴定、保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拼接、组装和注释,并与其他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54 407 bp和153 891 bp,由一对26 550 bp和26 523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84 204 bp和83 756 bp的大单拷贝区(LSC)、17 103 bp和17 089 bp的小单拷贝区(SSC)组成;均注释了 111个唯一基因,包括7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94个和9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3)二者之间存在7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和152个插入缺失(InDels)位点,其中cpInDel 067等可以区分2个物种.(4)观察到1个差异较大的基因(accD)和9个高变区(rps19-psbA、matK-trnQ-UUG、psbM-psbD、trnT-UGU-ndhJ、accD-psaI、ycf4-cemA、clpP-psbB、ndhF-trnL-UAG、rps15-ycf1).(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头兰、景洪白蝶兰和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白蝶兰属2种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中获得的SSR位点、InDels和高变区序列可为物种鉴定、开发利用及其资源保护提供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在阻断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家系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新突变遗传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基于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家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个ARPKD家系,女方孕期产检发现胎儿有多囊肾行引产,胎儿基因检测为多囊肾/多囊肝病变1基因(PKHD1)复合杂合突变c.10444C>T(父源)和c.4303del(母源),其中c.4303del突变为首次报道.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GS在突变位点两侧2M区域内选择335个信息丰富、紧密连锁的SNP位点作为遗传连锁标记,构建夫妇双方携带基因突变的SNP风险单体型.体外受精后行囊胚培养.对活检获得的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GA)后,采用Sanger测序直接检测PKHD1基因突变,采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鉴别携带突变的染色体,同时进行拷贝数变异(CNV)分析以进行低深度的染色体非整倍性筛查.结果 6个活检囊胚中有4个为未携带突变的整倍体,有1个携带杂合突变的嵌合体,1个测序数据波动大,无法判断.选择其中1枚未检测到突变的优质整倍体胚胎进行冻融胚胎移植(FET),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 应用基于NGS的SNP连锁分析进行PGT具有高效稳定的特点,可有效阻断ARPKD在家系中的垂直传递,同时可避免因妊娠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该研究也是首次针对PKHD1基因c.4303del突变的PGT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多种产前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多种产前诊断技术联合应用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济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联合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珠(BoBs)标记技术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的4 319例孕妇资料,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及产前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情况.结果 4 319例孕妇中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575例,异常检出率13.31%,检出数目异常270例,检出率为6.25%;结构异常305例,检出率为7.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82,P>0.05).575例异常染色体中,核型分析单独检出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平衡性重排和嵌合体为主,BoBs及CMA较核型分析额外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195例,其中致病性及可能致病性CNVs 48例,染色体临床意义未明CNVs(VOUS)及可能良性CNVs 147例.高龄孕妇组检出染色体异常以数目异常为主,数目异常与CNV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57,P<0.05).超声异常组检出染色体异常以CNVs为主,CNVs与数目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857,P<0.05).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高风险组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CNVs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07,0.081,均P>0.05).结论 对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应同时行核型分析联合BoBs/CMA检测,充分发挥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的互补优势,从而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应用BACs-on-BeadsTM和SNP-array技术产前诊断18p四体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产前BACs-on-BeadsTM(BoB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鉴定1例胎儿标记染色体.方法 对1例产前BoBs检测提示存在18号染色体部分重复、羊水核型分析证实其携带额外标记染色体的胎儿进行SNP-array分析.结果 BoBs检测提示胎儿染色体18p11.32和18p11.21区存在扩增,染色体分析证实其核型为47,XX,+mar.SNP-array检测提示其在18p11.32q11.1区存在18.3 Mb的拷贝数增加.结论 明确该胎儿核型为47,XX,+der18(18p11.32→18q11.1∷18q11.1→18p11.32),其4倍重复涉及SMCHD1、LPIN2、TGIF1等重要基因,可能导致严重的胎儿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例Wolf-Hirschhorn综合征合并Edward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18三体高风险、孕28周超声发现心脏畸形、宫内发育迟缓的胎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方法 常规G显带分析胎儿及双亲的染色体核型,应用SNP-array技术对胎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筛查,分析芯片检出的所有CNVs,并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行验证.结果 G显带分析提示胎儿核型为47,XX,+mar,其父亲染色体核型为46,XY,t(4;18)(p15.2q11.2),母亲核型正常.SNP-array检测胎儿为4p16.3p15.2重复24.7 Mb,18p11.32q11.2重复20.5 Mb,提示胎儿的标记染色体来源于4p16.3-p15.2和18p11.32-q11.2,FISH检测证实其标记染色体遗传自平衡易位的父亲.结论 该胎儿被检测出染色体4p16.3p15.2微重复和18p11.32q11.2微重复,因此被诊断为Wolf-Hirschhorn综合征合并Edward综合征.SNP-array可精确定位胎儿标记染色体来源,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滇西南地区埃及伊蚊种群微卫星标记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滇西南地区埃及伊蚊种群遗传学特征,针对该地区的埃及伊蚊种群筛选新的微卫星位点.方法 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埃及伊蚊全基因组数据,利用Tandem Repeats Finder软件查找全基因组中的微卫星位点,选择重复单位为2~4 bp且重复次数<30的微卫星位点,对其侧链进行BLAST比对,选择在基因组中单拷贝的位点设计引物,再对引物进行BLAST比对,选择扩增产物为单拷贝的引物进行相关筛选.结果 从17个全基因组中共获得80条微卫星序列,并成功设计出11对多态性引物,核心序列包括5对2碱基重复,5对3碱基重复以及1对4碱基重复,共有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有9个等位基因,观察杂合度平均值为(0.394±0.026).结论 设计引物可稳定地扩增出目标条带,且多态性较高,可以用于埃及伊蚊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