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活化CD177 +中性粒细胞致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患儿以及165例无肝病学证据且无肝功能异常的同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儿童外周血TC含量。分析TC与胆管损伤各指标及多种与BA形成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在体外CD177 +中性粒细胞与胆道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观察其对BEC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加入胆固醇刺激后CD177 +中性粒细胞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外周血TC检测数值将BA患儿分为高胆固醇BA组、正常胆固醇BA组,通过RNA测序分析,比较高胆固醇组、正常胆固醇组BA患儿CD177 +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 结果: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为4.9(4.0,6.1)mmol/L,高于NC组的3.7(3.1, 4.1)mmol/L及IHS组的4.2 (3.3,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9(4.0, 6.1)mmol/L]与胆管损伤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含量[497.0(298.5,843.0)U/L]呈正相关( r=0.401, P<0.05),同时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含量呈正相关( r=0.338, P<0.05; r=0.235, P<0.05);在肝脏组织胆管细胞凋亡数量比例层面,高胆固醇BA组为0.724±0.146,正常胆固醇BA组为0.232±0.141,NC组(患儿年龄相近门静脉海棉样变儿童)为0.242±0.228,高胆固醇BA组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4(3.1,5.5)mmol/L]与外周血CD177 +中性粒细胞比例[(26.5±6.4)%]呈正相关( r=0.503, P<0.0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1.0(0.8,1.2)×10 9/L]、中性粒细胞[(3.2±1.4)×10 9/L]无相关性( P>0.05); 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7±1.6)mmol/L]与外周血T细胞数量(4 952.1±1 985.0)个/μL呈正相关( r=0.488, P<0.05),与外周血B细胞971.0(664.8,1 636.1)个/μL无相关性( P>0.05);与正常胆固醇BA组相比,高胆固醇BA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 CYBB、 CALR、 MT- CYB、 MT- ND5、 MT- ND1)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胆固醇刺激下,CD177 +中性粒细胞中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TOMM20及DNA 8-OHdG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3.47±6.36、159.07±10.17,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CD177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指标MPO和H2B分别为60.51±4.26、157.46±9.40,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CD177 +中性粒细胞与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刺激后BEC细胞活率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胆道闭锁中胆固醇可上调CD177 +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引起胆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及亚群计数对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确诊28 d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确诊24 h内的血相关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CD 3+、CD 4+、CD 8+T淋巴细胞数,CD 4+/CD 8+T淋巴细胞比例及免疫球蛋白G4水平;血炎症指标降钙素原、白蛋白水平及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确诊28 d时患者的生存及并发症状况。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绘制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D 3+、CD 4+T淋巴细胞预测SAP预后的价值。 结果:90例SAP患者中男性居多(65.6%),病因以胆源性为主(56.7%),高脂血症性次之(35.6%)。确诊28 d时存活85例(94.4%),其中39例痊愈,纳入预后良好组;46例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5例(5.56%),共51例纳入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24 h内的CD 3+[366(268,498)个/μl比709(578,999)个/μl]、CD 4+[209(120,298)个/μl比486(303,548)个/μl]T淋巴细胞数及白蛋白水平(33.9 g/L比35.9 g/L)显著下降,而降钙素原水平(1.02 ng/ml比0.43 ng/ml)、APACHEⅡ评分[7(4,10)分比5(3,8)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内的CD 3+、CD 4+T淋巴细胞数预测SAP预后不良的AUC值分别为0.857(95% CI 0.696~1.000)、0.867(95% CI 0.708~1.000),临界值分别为524个/μl、301个/μl,灵敏度均为85.7%,特异度分别为78.6%、85.7%。 结论:SAP确诊24 h内外周血CD 3+、CD 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对SAP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究伴有肾损害(RI)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无RI患者间是否存在免疫学指标差异.方法:用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4例首次确诊为MM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比RI组和非RI组及Durie-Salmon(DS)分期和危险分层两个亚组的10种免疫学指标和6个常规血液学参数的差异.结果:RI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CD8+T细胞比例、IL-10均较非RI组高(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均较非RI组低(均P<0.05).DS-Ⅲ分期患者中,RI组NLR、MLR、CD8+T细胞比例、IL-8、IL-10均较非RI组升高(均P<0.05),而DS-Ⅰ和DS-Ⅱ患者中,RI组和非RI组患者免疫指标无明显差异.高危MM患者RI组淋巴细胞数、NLR、IL-10均较非RI有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伴RI的MM患者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更为明显,DS-Ⅲ分期和高危险度分层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指标异常,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明MM伴有RI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活化CD177+中性粒细胞致胆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对胆管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18例经术中胆管造影确诊的BA患儿、80例同龄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患儿以及165例无肝病学证据且无肝功能异常的同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儿童外周血TC含量.分析TC与胆管损伤各指标及多种与BA形成相关免疫细胞之间的关联.在体外CD177+中性粒细胞与胆道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观察其对BEC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加入胆固醇刺激后CD177+中性粒细胞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根据外周血TC检测数值将BA患儿分为高胆固醇BA组、正常胆固醇BA组,通过RNA测序分析,比较高胆固醇组、正常胆固醇组BA患儿CD177+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为4.9(4.0,6.1)mmol/L,高于 NC 组的 3.7(3.1,4.1)mmol/L 及 IHS 组的 4.2(3.3,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9(4.0,6.1)mmol/L]与胆管损伤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含量[497.0(298.5,843.0)U/L]呈正相关(r=0.401,P<0.05),同时与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含量呈正相关(r=0.338,P<0.05;r=0.235,P<0.05);在肝脏组织胆管细胞凋亡数量比例层面,高胆固醇BA组为0.724±0.146,正常胆固醇BA组为0.232±0.141,NC组(患儿年龄相近门静脉海棉样变儿童)为0.242±0.228,高胆固醇BA组与其余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4(3.1,5.5)mmol/L]与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比例[(26.5±6.4)%]呈正相关(r=0.503,P<0.05),与外周血单核细胞[1.0(0.8,1.2)x 109/L]、中性粒细胞[(3.2±1.4)x 109/L]无相关性(P>0.05);BA患儿外周血TC含量[(4.7±1.6)mmol//L]与外周血 T 细胞数量(4 952.1±1 985.0)个/μL 呈正相关(r=0.488,P<0.05),与外周血B细胞971.0(664.8,1 636.1)个/μL无相关性(P>0.05);与正常胆固醇BA组相比,高胆固醇BA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CYBB、CA1LR、MT-CYB、MT-ND5、MT-ND1)表达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胆固醇刺激下,CD177+中性粒细胞中代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指标TOMM20及DNA 8-OHdG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3.47±6.36、159.07±10.17,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77+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指标MPO和H2B分别为60.51±4.26、157.46±9.40,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CD177+中性粒细胞与BEC共培养体系中,加入胆固醇刺激后BEC细胞活率较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闭锁中胆固醇可上调CD177+中性粒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促进胞外诱捕网的释放,引起胆管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诊断模式进一步认识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相关血液肿瘤(SM-AHN).方法 对1例SM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骨髓涂片观察计数原始细胞、异常肥大细胞比例.骨髓活组织检查观察阳性细胞分布及阳性程度;流式细胞术荧光标记设门分析;c-kit/D816突变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检测;PDGFRA、PDGFRB基因重排检测、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以上MICM检测结果分析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该例患者骨髓涂片原始细胞0.06,肥大细胞0.26,POX原始细胞阴性,甲苯胺蓝肥大细胞阳性;可见淋巴样小巨核、单圆核巨核、双圆核巨核;骨髓活组织检查异形偏幼稚细胞致密灶状分布,呈梭形,比例为0.4~0.5,CD117(+)、CD25(+),CD2(-);骨髓流式细胞术提示原始、幼稚髓细胞0.02,免疫表型为CD34(+),CD117(部分+);CD117+CD25+CD2-的细胞约为10.8%;单核系列细胞约0.095,部分伴CD56异常;c-kit/D816突变阳性,bcr-abl1融合基因、PDGFRA、PDGFRB基因重排均阴性.结论 结合患者病史及MICM检查结果明确诊断SM-AHN,提示综合多学科检查结果诊断血液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细胞骨架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向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分化的过程中,细胞骨架的调控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理解不同分化阶段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迁移能力和免疫学相关功能的改变.利用CEO数据库获得经CD14+单核细胞(monocytos,monos)诱导而成的imDCs和mDCs的mRNA的表达数据(芯片编号:GSE15076),通过R语言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Log|FC|≥2,p<0.05),利用STRING online-工具对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筛选(可信度≥0.4);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通过ClusterONE对筛选后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功能相关性密切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DAVID在线分析进一步进行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mDCs相对于imDCs差异表达的基因共3 351个,上调基因1 801个,下调基因1 550个,其中C-C趋化因子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的嘌呤核苷酸受体活性和异源三聚体G蛋白复合物等与细胞骨架调控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其中的相关基因与细胞骨架的调控关系密切.这对进一步深入理解DCs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迁移能力和免疫学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仿刺参体壁提取物海参糖胺聚糖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体外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仿刺参体壁提取物海参糖胺聚糖(HGAG)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体外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人群40例(健康组)和肺结核患者30例(结核组)抗凝外周血4ml,分离外周单个核血细胞(PBMC),与HGAG体外共培养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RA、CD45 RO、CD1a和CD83的表达.结果 肺结核组CD45RA和CD45RO表达以HGAG浓度为50 μg/ml最明显(P<0.05);而健康组CD45RA、CD45RO表达分别以10μg/ml、50 μg/ml HGAG浓度最明显(P<0.001).培养前两组间CD45R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5RO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后两组CD45RA和CD45RO在10 μg/ml和50 μg/ml HGAG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在培养前后,CD1a和CD8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核组在培养前后比较,CD1a和CD83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肺结核组在培养前CD1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养后,两组间CD1a和CD83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AG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下调CD45RA表达和上调CD45RO表达,并促进肺结核患者树突状细胞(DC)成熟,从而调节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A3(LILRA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7年2至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RA患者53例和21名该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亚群LILRA3表达,并分析其与R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LILRA3表达与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280、0.371、0.341,P<0.05或P<0.01),但与年龄、病程、Sharp评分、C反应蛋白、血常规及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患者LILRA3的表达率高于阴性患者(均P<0.05).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5.1分作为疾病活动度分组的依据,高疾病活动度组LILRA3表达率较中低疾病活动度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中LILRA3表达升高,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LANE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临床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ELANE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基因变异特点及诊治经过.结果 患儿,女,7个月,生后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6个月;1月龄时患支气管肺炎、中耳炎,2月龄时患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炎、脐部化脓性感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疑诊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体格检查发现,肝脏肋下4 cm,脾脏肋下1 cm,质韧,余未见异常.中性粒细胞(0.10~1.38)×109/L、单核细胞(1.70~3.58)×109/L、血红蛋白(65~108) g/L;多种病原学检测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IgG 24.28 g/L;淋巴细胞分型提示B细胞数量增多.骨髓涂片示原粒细胞占7%,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罕见,幼稚单核细胞占4.5%.基因测序显示ELANE基因3号外显子c.278_289del、p.93_97del白发突变.结论 ELANE基因突变致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包括难治性反复细菌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伴自身免疫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核分枝杆菌Dnak和MPT83蛋白的抗原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两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蛋白Dnak(Rv0350)和MPT83(Rv2873)进行抗原性评价,为结核病免疫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基因重组和蛋白质纯化技术,克隆表达和纯化结核分枝杆菌蛋白Dnak(Rv0350)和MPT83(Rv2873).收集人群包括结核病患者、非结核病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标本,以基因重组Dnak(Rv0350)和MPT83(Rv2873)蛋白作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效应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分别进行人群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检测,分析其免疫学性能.结果 成功获得基因重组表达和纯化的结核分枝杆菌蛋白Dnak(Rv0350)和MPT83(Rv2873),以这两种蛋白质作抗原进行人群体液和细胞免疫学检测.体液免疫检测,用ELISA检测135名结核病患者、56名非结核病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94名健康人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显示,Dnak(Rv0350)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7.80%(105/135)、56.70%(85/150)和66.67%(190/285);MPT83(Rv2873)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6.30%(103/135)、43.30%(65/150)和58.95%(168/285).细胞免疫检测,用ELISPOT检测59名结核病患者、65名非结核病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64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被抗原刺激后效应T淋巴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结果显示,Dnak(Rv0350)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10%(39/59)、62.79%(81/129)和63.83%(120/188);MPT83(Rv2873)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47.46%(28/59)、79.84%(103/129)和69.68%(131/188).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Dnak(Rv0350)和MPT83(Rv2873)蛋白均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并且刺激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强,两者联合可能对于结核病免疫诊断和新型抗结核疫苗研究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