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维来司钠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调控肝内胆管MUC5AC表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是否能够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进而减少黏蛋白5AC(MUC5AC)在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IBDS)提供新的潜在治疗思路。方法:①生信分析: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对胆结石及胆囊炎的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筛选中性粒细胞及黏蛋白相关的显著差异基因,使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预测NE基因与MUC5AC是否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炎模型组和西维来司钠治疗组,每组6只。结合预实验于大鼠右前叶肝脏一次性注射1.25 mg/kg脂多糖(LPS)建立胆管炎大鼠模型;假手术组肝脏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建模后,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100 mg/kg;假手术组和胆管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2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胆管组织,光镜下观察肝胆管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胆管组织NE和MUC5AC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胆管组织NE、MUC5AC、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表达。③细胞实验:将原代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传代后分为空白对照组、NE组(10 nmol/L NE)、NE+西维来司钠低剂量组(10 nmol/L NE+1×10 -8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中剂量组(10 nmol/L NE+1×10 -7 g/L西维来司钠1 mL)、NE+西维来司钠高剂量组(10 nmol/L NE+1×10 -6 g/L西维来司钠1 mL)。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MUC5AC的表达。 结果:①生信分析:NE基因(ELANE)与MUC5AC存在互作关系。②动物实验:光镜下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细胞水肿,肝细胞呈弥漫性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及肝内胆管增生与炎症细胞浸润;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小叶结构清晰,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胆管炎模型组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胆管炎模型组NE和MUC5AC较假手术组明显高表达,西维来司钠治疗组NE和MUC5AC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有所下降〔NE( A值):5.23±2.02比116.67±23.06,MUC5AC( A值):5.40±3.09比23.81±7.09,均 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胆管炎模型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西维来司钠治疗组肝胆管组织NE、MUC5AC和TLR4的蛋白表达较胆管炎模型组显著下降(NE/β-actin:0.38±0.04比0.70±0.10,MUC5AC/β-actin:0.37±0.03比0.61±0.05,TLR4/β-actin:0.39±0.10比0.93±0.15,均 P<0.05)。③细胞实验: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各组HiBEpiC细胞的增殖状态良好,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E组细胞MUC5AC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NE+西维来司钠各剂量组细胞MUC5AC表达较NE组显著下降,且随西维来司钠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MUC5AC(μg/L):3.46±0.20比6.33±0.52,MUC5AC/β-actin:0.45±0.07比1.75±0.10,均 P<0.05〕。 结论:LPS作用后可致胆管炎大鼠NE、MUC5AC表达上调,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减少肝内胆管上皮细胞MUC5AC的表达,为IBD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LANE相关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ELANE相关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对1例 ELANE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患儿自出生起即反复因感染性疾病就诊,感染部位多为口腔、肺部及皮肤,动态监测外周血粒细胞大致呈周期性变化,骨髓象示粒细胞增生减低,存在 ELANE基因一处杂合子突变:exon4:c.G570A。故诊断 ELANE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结论:临床医生对反复感染及多次粒细胞减少的病例应考虑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确诊,规律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有助于减少感染并发症及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例 ELANE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ELANE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congenital neutropenia,CN)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两例发生反复感染的CN患儿的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进行回顾,对疑似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1 ELANE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c.170C>T(p.Ala57Val)错义突变;先证者2 ELANE基因第3外显子存在c.251T>G(p.Leu84Arg)错义突变,既往未见报道。Sanger测序提示两例患儿的父母均未携带上述突变。 结论:ELANE是CN的重要致病基因,新致病变异的检出丰富了其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椎间盘退变相关细胞焦亡基因的生物信息分析与功能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技术筛选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细胞焦亡基因,确定其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方法:首先,从基因表达谱(GEO)数据库中下载GSE147383数据集,将细胞焦亡基因与该数据集差异表达基因作交集分析,筛选细胞焦亡差异表达基因。再者,对获得的细胞焦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同时,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得椎间盘退变细胞焦亡关键基因。其次,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关键基因的诊断价值并绘制关键基因线性预测模型。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RT-PCR)检测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中的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本研究共筛选获得8个椎间盘退变相关细胞焦亡基因,即SR相关和CTD相关因子11(SCAF11)、富含亮氨酸重复结构域蛋白6(NLRP6)、肿瘤蛋白p53(T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4(CASP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耳聋59蛋白(DFNB59)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5蛋白(DFNA5);GO分析表明其主要参与细胞焦亡、炎症反应、细胞对肽的反应以及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椎间盘退变相关细胞焦亡基因主要参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性粒细胞外陷阱、谷胱甘肽代谢、p53信号通路和鞘磷脂信号通路等;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分析获得2个细胞焦亡关键基因,即CASP4和DFNA5。另外,ROC曲线验证CASP4在椎间盘退变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GSE34095中曲线下面积(AUC)=1.000;GSE124272中AUC=0.812],nomogram模型提示CASP4表达越高疾病发生风险越高;qRT-PCR结果表明CASP4在退变组中表达高于正常组( t=5.048, P<0.01)。 结论:细胞焦亡参与椎间盘退变过程,细胞焦亡基因CASP4可能作为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突变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现报道1例幼年起病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基因突变相关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诊治过程。患者男性,24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口腔黏膜溃疡,腹泻,中性粒细胞1.04×10 9/L。予痰热清静脉滴注20 ml/次、1次/d,联合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次、1次/d,治疗7 d,患者体温维持在36.5 ℃左右。基因检测报告显示ELANE基因杂合突变,对其父母亦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母亲ELANE基因存在相同突变,父亲正常,最终诊断CN。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2 μg·kg -1·d -1,3 d后患者中性粒细胞升至2.79×10 9/L,口腔溃疡愈合,未再腹泻。CN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分享该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的临床与基因变异检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neutrophil-expressed elastase, ELANE)变异导致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纳入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7~15个月。收集4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结果:患者均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或皮肤等反复感染入院治疗。外周血常规均提示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0.04~0.5)×10 9];骨髓涂片发现杆状核粒细胞以及分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提示骨髓中性粒细胞存在发育成熟障碍。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4例患者 ELANE基因存在杂合变异,分别为c.496G>A(p.A166T),c.58C>G(p.L20V),c.391G>A(p.A131T),IVS1+5T>A,患者的父母均未见异常;其中c.58C>G和IVS1+5T>A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定期随访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推测例1和例3可能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例2和例4可能是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结论: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粒细胞显著降低, ELANE基因变异是常见病因,本研究发现两个未见报道的新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骨性关节炎(OA)软骨下骨改变过程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51588数据集,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富集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模块分析并筛选Hub基因。预测Hub基因的靶向MicroRNAs(miRNAs),鉴定关键miRNAs并绘制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最终鉴定出与OA软骨下骨改变相关的10个Hub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白蛋白(ALB)、骨髓肿瘤细胞(MYC)、Toll样受体2(TLR2)、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表达的弹性蛋白酶(ELANE)、甲酰肽受体2(FPR2)、精氨酸酶1(ARG1)、前血小板碱性蛋白(PPBP)、甲酰肽受体1(FPR1),及8个关键miRNAs(hsa-miR-6809-3p、hsa-miR-4263、hsa-miR-6759-5p、hsa-miR-6165、hsa-miR-6754-5p、hsa-miR-5588-5p、hsa-miR-877-3p、hsa-miR-427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通路为OA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提供候选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LANE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23岁,因"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出生后2周即出现脐炎,后伴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10~12次),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患者因反复口腔感染,牙齿逐渐脱落。曾查血常规发现WBC 4.87×10 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19×10 9/L,HGB、PLT正常;当地医院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间断予以G-CSF升白细胞治疗,效果不理想。1年前因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切口迁延不愈遂就诊于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儿科脓毒症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分析儿科脓毒症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2015年2月19日上传的儿科脓毒症芯片数据集GSE66099和2020年2月13日上传的儿科脓毒症芯片数据集GSE145227,使用Limma包筛选儿科脓毒症与正常对照组血液组织差异表达信使核糖核酸(DEmRNA),随后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在线网站STRING和Cytoscape软件对DEmRNA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关键(hub)基因。最后使用R软件进行hub基因差异表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共发现160个DEmRNA,包含126个上调mRNA和34个下调mRNA。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mRNA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激活和脱粒,T细胞激活以及淋巴细胞活化调节。KEGG富集通路分析显示DEmRNA主要参与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形成。STRING和Cytoscape共筛选出10个hub基因,通过R软件分析发现10个hub基因(ARG1、RETN、MMP9、C3AR1、LCN2、FPR2、CCL5、CEACAM8、ELANE和DEFA4)在儿科脓毒症中具有显著的差异表达,同时每个hub基因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0个hub基因在儿科脓毒症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儿科脓毒症诊断、预后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红花素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筛选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红花素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析红花素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提供化合物靶点预测的网站)和通过化学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来预测化学成分靶向蛋白的服务器(DRAR-CPI)筛选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并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点数据库(TTD)中已发布的抗脓毒症相关疾病靶点进行匹配,筛选出红花素的抗脓毒症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红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1.15%,药物相似度为0.24,可旋转键数为1,表明红花素口服吸收较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115个潜在靶点;从OMIM、CTD和TTD 3个数据库中共获得149个疾病靶点;将两个服务器筛选出的115个红花素靶向蛋白与疾病靶向蛋白进行匹配,发现既是分子靶点又是疾病靶点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凝血因子Ⅸ(F9)、腺苷A1受体(ADORA1)、一氧化氮合酶2(NOS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组织蛋白酶G(CTSG)、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蛋白C(PROC)、脂钙蛋白2(LCN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经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显示,红花素具有与上述10个靶向蛋白结合的能力,为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红花素可通过与靶向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相应的药效。结论:红花素能够通过调节CTSG、ELANE和LCN2抑制脓毒症组织和器官损伤,通过调控ADORA1、PTGS2、NOS2和MAPK1减轻炎症,通过调控PROC和F9抑制凝血并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通过调节G6PD改善氧化应激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最终预防和治疗脓毒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