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慢性胃炎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长期或反复感染加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导致癌变。对胃龄与实际年龄相差大者应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内镜随访是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归的重要措施,联合血清学检测、内镜检查和病理分期有助于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从而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五例DiGeorge综合征患儿不同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5例经基因确诊的DiGeor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整理本院儿科收治的5例确诊为DiGeor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基于二代基因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对患儿进行遗传学病因诊断,重点对比5例患儿之间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结果:本研究收集的5例患儿就诊年龄均小于6个月,随访时间为2个多月~1年,首诊症状多为抽搐和(或)反复感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迟缓,伴或不伴特殊面容、癫痫、先天性心脏病等,血离子钙水平相似均显示低钙血症,但临床发生抽搐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5例患儿均检测到染色体22q11.21的拷贝数变异,缺失片段在2.56~2.6 Mb之间,与Decipher数据库收录的DiGeorge综合征缺失区域(chr22:19009792-21452445)大部分重合。1例提示为新生变异,其余4例父母未做CNV-seq验证。结论:DiGeorge综合征存在较大临床异质性,基于NGS的CNV-seq技术不仅有利于精准的遗传学病因诊断,还有助于深入认识遗传性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提高临床医生对其认识,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AMD9基因变异所致MIRAG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1岁2月龄,因“阴茎短小、尿道下裂伴反复感染1年”就诊,合并发育迟缓、慢性腹泻、吞咽功能障碍、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结合基因检测,患儿7号染色体92732940位点存在c.2471G>A(p.Arg824Gln)的杂合变异,诊断为MIRAGE综合征。儿童MIRAGE综合征罕见。儿童期病死率高达62.5%,常见死因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Phelan-McDermid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Phelan-McDermi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22号染色体长臂拷贝数缺失所致。本文报道1例以肌张力低、先天性心脏病、反复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Phelan-McDermid综合征,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Kazal 5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of Kazal type 5, SPINK5)基因突变致新生儿Netherton综合征(Netherton syndrome, NS)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新生儿NS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对其 SPINK5基因进行分析。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月龄以内确诊且有 SPINK5基因分析结果的NS病例。结合本例患儿和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新生儿NS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情况、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本例患儿生后陆续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毛发稀疏、反复感染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血IgE升高(111 IU/ml),光学显微镜下毛发呈"竹节发"。 SPINK5基因分析发现患儿存在c.2468dup(p.Lys824Glufs*4)和c.377_378del(p.Tys126*)复合杂合突变,家系分析发现患儿的2个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和母亲,确诊为 SPINK5基因突变致NS。经抗感染、注射丙种球蛋白、皮肤护理等综合治疗后皮疹好转,但反复感染,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生后2月龄死于感染。共检索到NS病例报道11例,合并本例共12例NS新生儿。总结12例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发现,有早期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12例、感染8例、毛发干结7例、高钠血症性脱水7例、高IgE 5例、生长迟缓4例、呼吸衰竭3例、特应性体质2例、腹泻2例及吞咽不协调、低体温、喘息、高血压、肝衰竭、代谢性碱中毒各1例。 结论:NS由 SPINK5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期NS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生后早期出现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及脱屑、反复感染、毛发干结,尤其血IgE偏高的患儿,应考虑NS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并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肾移植后肝囊肿反复感染行肝移植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多囊肾合并多囊肝受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接受肝移植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例多囊肾合并多囊肝患者肾移植术后肝内囊肿反复感染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受者为男性,60岁,31年前发现多囊肾合并多囊肝,2年前因肾功能衰竭(血肌酐700 μmol/L)开始规律接受血液透析,15个月前(2018年3月20日)接受右肾切除术,并于9个月前接受肾移植。受者应用巴利息单抗行免疫诱导,免疫维持采用他克莫司+麦考酚钠+醋酸泼尼松。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血肌酐在120~150 μmol/L),术后2周顺利出院。6个月前,受者反复因高热伴左侧腰痛等症状入院,经与感染科、肝胆外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考虑肝囊肿反复感染,决定行肝移植。肝移植术中病肝内可见多发囊肿,囊腔内大量脓性粘稠物质。术后感染得到迅速控制,移植肝功能良好,移植肾功能稳定,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移植肾和移植肝功能均正常。结论:肾移植术后对于多囊肝囊肿感染的处理,抗生素联合适当外科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反复感染,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受者,应考虑行肝移植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65例WA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Welch法近似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χ2检验、Yates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 结果:165例WAS患儿均为男性,其中死亡组患儿40例,死亡年龄为19(9,28)月龄,存活组125例,末次随访年龄为60(36,86)月龄。死亡组患儿WAS评分为(4.1±0.8)分,存活组为(3.1±1.2)分。死亡组患儿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颅内出血、湿疹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存活组[95.0%(38/40)比32.0%(40/125)、25.0%(10/40)比2.4%(3/125)、90.0%(36/40)比72.0%(90/125),χ 2=48.253、18.325、5.440,均 P<0.05]。感染(22例,55.0%)、出血(15例,37.5%)是主要死亡原因,另外3例(7.5%)患儿因移植后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而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及未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支持治疗是WAS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OR =8.999、2.860, 95%CI:2.041~39.667、1.375~5.950,均 P<0.05)。 结论:反复感染和(或)重症感染是WAS患儿的主要死亡危险因素,规律IVIG治疗可提高WAS患儿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KIV2L基因变异致新生儿发-肝-肠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发-肝-肠综合征患儿的诊治经过。患儿,女,胎龄38周,出生体重1 700 g,11日龄,因“皮肤黄染6 d”于2019年1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患儿头发色黄、细软稀疏、易脱落,先天性心脏病,顽固性腹泻,反复发热,体重增长缓慢,经治疗25 d,感染控制,但仍腹泻,家属要求出院。患儿3月龄时因肺部感染再次入院,患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前额突出,眼距宽,鼻梁低平,肝大,顽固性腹泻,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 SKIV2L基因存在c.2344delC(p.His782fs)纯合变异,其父母亲均是该位点变异的杂合携带者。患儿确诊为 SKIV2L基因变异致发-肝-肠综合征。患儿持续腹泻,反复感染,家属放弃治疗,生后4月龄死于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ERCHING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PERCHIN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诊治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先证者主要表现为出生后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前额鲜红斑痣,突眼,眼裂小,鼻根宽,张口受限,腭弓稍高,特殊姿势,隐睾,尿道下裂,四肢肌张力高。头颅磁共振提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可能。基因检测结果提示 KLHL7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2个变异位点均未见文献报道。本例为国内首例 KLHL7基因突变所致的PERCHING综合征报道,为PERCHING综合征患儿诊疗提供新思路及家庭再次生育提供可靠的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连锁高IgM综合征合并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X连锁高IgM综合征(XHIGM)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23岁XHIGM合并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17岁开始出现反复感染症状,就诊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伴有明显脾大,IgG、IgA水平减低。虽然IgM低于正常水平(典型XHIGM表现为IgM正常或升高),但通过二代测序证实该患者为CD40L基因纯合突变(染色体:chrX;位置:135730438;氨基酸变异情况:NM_000074:exon1:c.31C>T:p.R11X;突变类型:无义突变);其母亲检测到该基因突变位点为杂合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患者明确诊断为XHIGM。患者脾切除术后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得以缓解,因白细胞升高,依据流式细胞术检测、TCR基因重排呈阳性和骨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增高且为克隆性增殖。患者最终诊断为XHIGM合并T-LGLL。结论:少数XHIGM患者可在成年后发病,且可表现为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减低的非典型临床特征,CD40L基因突变是XHIGM最终的确诊标准。对于反复感染、IgG定量低于正常水平、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男性患者,需进行XHIGM基因筛查。少数XHIGM患者可合并T-LG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