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除CCR2基因对肺气肿模型小鼠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向肺脏迁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受体2 ( 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对肺气肿小鼠模型中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向肺脏迁移的影响。方法:将10只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肺气肿模型组,每组5只。分别应用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方法观察两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特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肺组织中M-MDSC比例以及M-MDSC表达CCR2水平。采集WT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刺激诱导生成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标记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5,6-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后分别过继转移给WT小鼠(WT组)和基因敲除肺气肿小鼠(CCR2 -/-组),每组各3只,流式细胞术观察CFSE + M-MDSC在两组受体鼠肺脏等组织的分布情况。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肺气肿模型小鼠较对照组小鼠肺泡腔直径明显扩大,肺泡壁破坏增加,肺泡间隔断裂融合;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肺气肿模型小鼠肺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沉积。与对照组相比,肺气肿模型组小鼠M-MDSC占CD11b +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M-MDSC表达CCR2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1.58)%比(12.96±3.79)% ,(6424.56±2280.61)比(15660.02±945.95), t=3.575、7.481, P值均<0.05]。过继转移实验发现,与WT组相比,CCR2 -/-组小鼠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肺脏、派式结、血液中CFSE + M-MDSC的百分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8.30±3.68)比(39.80±7.14),(47.17±7.98)比(21.53±4.82),(31.73±13.77)比(6.08±2.33),(42.87±4.38)比(0.01±0.00),(88.73±3.18)比(62.87±13.15), t=6.155、4.761、3.187、16.970、3.313, P值均<0.05]。WT组与CCR2 -/-组小鼠骨髓中CFSE + M-MDSC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敲除CCR2基因能够有效抑制M-MDSC向肺气肿小鼠肺脏及肺外组织的聚集,提示CCR2通路可能参与肺气肿的发生发展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谱抗生素对CT26荷瘤小鼠氟尿嘧啶化疗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中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及其诱导的抗生素耐药菌对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中的抗肿瘤免疫相关机制。方法:结直肠癌细胞CT26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荷瘤对照组,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多黏菌素处理的抗生素组,5-FU化疗组和抗生素+5-FU组。监测记录小鼠肿瘤体积、体重。末次化疗后第7天,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并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细菌。用分离的细菌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定量PCR法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与细菌处理的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的CD8 +T细胞的增殖。将分离自抗生素+5-FU组的细菌和等体积PBS分别灌胃至进行5-FU化疗的CT26荷瘤小鼠,检测小鼠肿瘤大小、肠道菌群组成和与CT26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 结果:抗生素+5-FU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大于5-FU组,小鼠体重显著低于5-FU组。抗生素的使用对脾脏CD4 +T细胞、CD8 +T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影响不显著,但促进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抗生素+5-FU组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下降,低于5-FU组。与对照组和5-FU组比较,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从抗生素组、5-FU组和抗生素+5-FU组小鼠的淋巴结中分别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处理的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显著表达M2型巨噬细胞标志分子精氨酸酶,且与该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增殖的CD8 +T细胞比例下降。奇异变形杆菌灌胃后小鼠肠道菌群中有变形杆菌属细菌富集,对肿瘤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体外增殖的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下降。 结论:广谱抗生素抑制化疗疗效及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的增殖,抗生素耐药菌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MDSC与脓毒血症患者疾病状态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型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的表达水平对脓毒血症患者疾病状态和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治的63例脓毒血症患者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PCT)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MDSC的表达水平,分析脓毒血症治疗前后和不同预后患者M-MDSC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血症患者CRP、PCT、IL-6和GM-CS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ng/mL:(76.23±13.38)比(5.36±2.19 ),pg/mL:(182.43±37.45)比(22.56±12.35),ng/mL:(122.31±21.65)比(6.31±3.65),pg/mL:(251.85±56.78)比(28.85±6.78), t值分别为27.96,36.85,26.12,26.55, P值均<0.05]。脓毒血症患者M-MDSC的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亦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56±13.75)%比(7.47±5.23)%, t=9.38, P<0.05]。死亡脓毒血症患者M-MDSC表达显著高于好转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7.62±6.75)%比(28.71±15.61)%, t=6.34, P<0.05]。脓毒血症患者经治疗后,M-MDSC、CRP、PCT、IL-6和GM-CSF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56±13.75)比(19.26±12.66)%,ng/mL:(68.14±11.32)比(8.32±3.12),pg/mL:(132.41±22.48)比(31.16±11.32),ng/mL:(110.86±15.68)比(9.51±3.12),pg/mL:(196.86±37.15)比(22.87±7.71), t值分别为26.77,30.70,8.36,40.55,42.45, P值均<0.05]。 结论:M-MDSC能够及时反应脓毒血症患者感染程度和免疫功能状态,通过监测M-MDSC的水平,可以更加客观精准的评估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炎症状态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改变及意义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改变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KD患儿38例,分别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32例正常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HLA-DR -CD11b +CD33 +CD15 -CD14 +M-MDSC和CD4 +CD25 +CD127 -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浓度及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CD39、CD73、CD40、CD40L、CCR5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 3,LAG3)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NO、CCL3、CCL4、CCL5、IL-10、TGF-β浓度。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M-MDSC比例、胞内ROS浓度及iNOS、CD39、CD7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且经LPS刺激后M-MDSC培养上清中NO、IL-10、TGF-β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P<0.05),IVIG治疗后呈不同程度恢复( P<0.05)。各组间Arg-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急性期KD患儿M-MDSC共刺激分子CD40表达显著降低( P<0.05),LPS刺激后M-MDSC培养上清中趋化因子CCL3、CCL4、CCL5浓度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经IVIG治疗后显著上调( P<0.05),但CD40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P<0.05);(3)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 +CD25 +CD127 - Treg细胞比例及CTLA4、LAG3、CD40L、CCR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且Treg和M-MDSC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r=0.58, P<0.05),经IVIG治疗后均显著上升( P<0.05)。 结论:M-MDSC数量不足及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急性期KD患儿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外周血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水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单核细胞型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霍山县医院52例初诊iMN患者为实验组。另外,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MDS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磷脂酶A2受体(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精氨酸酶(arginase-1,Arg-1)mRNA水平。并分析M-MDSC与iMN病情活动度和治疗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初诊iMN组患者外周血中M-MDS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5±5.72)%比(9.12±4.23)%, t=18.85, P<0.001]。根据iMN患者病理分期,Ⅲ-Ⅳ组患者外周血中M-MDSC表达水平与Ⅰ-Ⅱ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12±5.21)%比(19.35±4.71)%, t=4.85, P<0.01]。IL-6和Arg-1 mRNA在初诊iMN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16±7.67)pg/mL比(6.31±2.23)pg/mL;(6.12±1.58)比(1.53±0.52); t值分别为11.58、7.22, P值均<0.05]。PLA2R以及24 h尿蛋白作为评估iMN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指标,其在初诊iMN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A2R:(17.21±4.13) ng/L比(2.15±0.71) ng/L;尿蛋白:(4.81±1.26)g/24 h比(0.08±0.02)g/24 h; t值分别为18.86、50.82, P值均<0.001]。52例初诊iMN患者中,M-MDSC水平与IL-6、PLA2R以及24 h尿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613、0.502、0.637, P值均<0.05)。治疗前相后相比,M-MDSC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5±5.72)%比(10.18±3.27)%, t=6.84, P<0.01]。 结论:iMN患者外周血中M-MDSC表达水平升高,并可能成为疾病活动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1(TNFAIP8L1)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C57BL/6J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C57BL/6J雌性TNFAIP8L1+/-小鼠杂交繁殖的第2代TNFAIP8L1+/-小鼠和WT小鼠,进一步自交繁殖出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和第3代WT雄性小鼠.分别取5只正常第3代雄性WT小鼠和5只正常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检测比较2种正常小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2种正常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种正常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树突状细胞(DC)、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骨髓来源的单核细胞(BMNCs)所占百分比.另取5只第3代雄性WT小鼠和4只第3代雄性TNFAIP8L1-/-小鼠,采用脂多糖(LPS)/D-半乳糖胺(D-Gal)诱导制备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24 h后采取上述方法检测比较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水平,观察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情况,并检测2种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Neu、EOS、DC、BMDMs、BMNCs所占百分比.结果 正常WT小鼠和TNFAIP8L1-/-组小鼠肝组织中髓系细胞亚群Neu、EOS、DC、BMDMs、BMNCs百分比及血清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WT小鼠和TNFAIP8L1-/-小鼠的肝组织HE染色结果均显示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急性肝损伤24 h后,TNFAIP8L1-/-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中Neu、BMNCs百分比及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WT小鼠(P<0.05);2组小鼠肝组织髓系细胞亚群EOS、DC、BMDMs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损伤WT小鼠肝组织中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细胞肿胀、散在空泡样脂肪变性,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肝损伤TNFAIP8L1-/-小鼠肝组织中肝小叶结构几乎不存在,肝细胞损伤严重且大量坏死,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TNFAIP8L1基因缺陷不影响小鼠肝组织中髓系细胞的发育和小鼠肝脏稳态.TNFAIP8L1在急性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制作用.TNFAIP8L1基因缺陷加重LPS/D-Gal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有可能是通过增加Neu和BMNCs浸润而招募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入肝组织,从而加重肝细胞的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袁弘教授团队提出通过靶向单核细胞实现脑部药物递送的新型跨血脑屏障药物传递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7/27
2024年5月19日,浙江大学药学院袁弘教授团队在《控制释放杂志》(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在线发表题为"M-MDSCs mediated trans-BBB drug delivery for suppression of glioblastoma recurrence post-standard treatment"(DOI:10.1016/j.jconrel.2024.03.043)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单核细胞样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介导的新型跨血脑屏障药物递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安罗替尼联合抗PD-1抗体重塑小鼠结肠癌模型免疫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抗血管生成小分子药物安罗替尼联合抗PD-1抗体对小鼠结肠癌的抑制效应,并探索其可能的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机制.方法 构建肠癌细胞CT26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安罗替尼组、抗PD-1抗体组和安罗替尼/抗PD-1抗体联合组,每组6只.期间每2d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体积,在实验结束(d14)后对各组移植瘤称重,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组织中免疫浸润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粒细胞型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以及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型TAM)数量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和IL-10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安罗替尼组及抗PD-1抗体组相比,联合组小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下降(P<0.05),细胞因子VEGF、IL-10水平下降(P<0.05),IL-17水平下降(P<0.01),IFN-γ水平升高(P<0.05).在免疫浸润细胞数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M-MDSC数量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中M2型TAM数量较对照组和抗PD1抗体组下降(P<0.05).与对照组、安罗替尼组及抗PD-1抗体组相比,联合组小鼠CD8+T细胞数量增加(P<0.05);CD4+T细胞数量较其他组略有下降,但仅与安罗替尼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抗PD-1抗体可调节细胞因子VEGF、IFN-γ、IL-10和IL-17水平,影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浸润细胞数量,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miR-155敲除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的外周免疫细胞分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以miR-155基因敲除(miR155-/-)小鼠为对象,比较其与C57BL/6J野生型(WT)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型.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55在乳腺癌组织和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尾静脉注射方式建立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免疫细胞进行分型分析;通过病理检查观察肺组织肿瘤转移情况.结果:miR-155-/-小鼠T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较WT小鼠显著降低(P<0.05),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其中单核细胞亚群(M-MDSC)显著减少(P<0.05),粒细胞亚群(G-MDSC)显著增多(P<0.05);在乳腺癌肺转移模型中,miR155-/-小鼠的T淋巴细胞较WT小鼠明显增多(P<0.05),NK细胞明显减少(P<0.05),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P<0.001),T细胞中Th细胞明显减少(P<0.05),M-MDSCs显著减少(P<0.01),而G-MDSCs显著增多(P<0.01).结论:miR-155基因缺失导致外周免疫细胞分型的显著差异,使小鼠更易发生乳腺癌肺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RNA-Seq探讨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循环免疫细胞丰度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揭示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外周免疫环境的微观差异.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81例及健康人50例,分别为原发性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其中原发性肝癌组包括脾虚湿困证17例、湿热蕴毒证20例、气虚血瘀证26例及肝肾阴虚证18例,提取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于RNA-Seq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两组外周28种免疫细胞浸润丰度进行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肝癌组的循环免疫细胞群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原发性肝癌组效应CD8+T细胞、效应记忆CD8+T细胞、滤泡辅助T细胞、自然杀伤样T细胞、中央记忆CD4+T细胞、效应CD4+T细胞、Th1辅助细胞、肥大细胞、幼稚及活化B淋巴细胞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56+自然杀伤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幼稚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8种循环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效应CD8+T细胞、效应记忆CD8+T细胞、效应CD4+T细胞、γ-δ-T细胞、巨噬细胞及Th17辅助细胞在原发性肝癌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P<0.05).其中气虚血瘀证及肝肾阴虚证效应CD8+T细胞表达水平低于脾虚湿困证及湿热蕴毒证(P<0.05);效应记忆CD8+T细胞在肝肾阴虚证患者中丰度最低,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应CD4+T细胞在气虚血瘀证中浸润丰度最低,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δ-T细胞在脾虚湿困证水平最低,Th17辅助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在气虚血瘀证丰度最低,与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肝癌循环免疫细胞丰度存在差异,可能成为中医药宏观论治指导下的微观干预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