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典型经验、共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总结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完善各地区试点方案并探索适合中医药特征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及支付方式改革的实践进展、共性病种、服务类型3个维度,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各地探索的中医药支付方式包括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单独设立中医DRG分组、设置中医院差异化调节系数三类.改革方案以扩展按病种付费范围、单病种付费、按疗效价值付费三类为主.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中医价值得到认可、医院获得支持、患者受益三方面.共性病种主要包括骨伤类、痹病及肛肠类疾病.服务类型以住院为主,部分地区拓展至门诊和日间治疗.结论:当前中医优势病种支付主要存在改革与服务范围局限、中西医编码体系及病案填写不够规范、绩效激励配套不足、费用测算不尽合理等问题.建议提出探索"住院—门诊—居家"整合型中医优势病种服务模式、形成中医病种管理范式、补偿短期政策性亏损并调整价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并科学制定临床路径标准等对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医疗保险国谈药品单独支付政策省际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对国家医疗保险谈判药品单独支付省级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关键措施及特点,为各省制定和优化单独支付政策提供借鉴.方法:检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局网站,收集有关单独支付的政策文件,对检索到的政策文本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各省份单独支付政策在目录发布、目录遴选方式、药品管理方式、政策待遇水平和政策衔接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单独支付政策是"三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推手.各省要平衡好单独支付目录各种政策要素,处理好医保基金控制和患者获得感以及理清单独支付政策与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关系,减少"三医"协同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英国创新医疗技术支付经验及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文章总结了英国创新医疗技术的支付经验,包括医疗资源分组制度下的单独支付和补充支付两种短期支付办法及创新技术支付计划.结合我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实践和创新医疗技术支付现况,提出明确申请要求、推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合理确定创新技术激励专项基金及支付机制等创新医疗技术支付的政策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执行情况、面临的问题及完善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26
文章分析了现行价格项目规范面临的主要问题:价格项目拆分过细、区域间差异大,影响计价,与患者的感受脱节;未厘清技术规范、新增价格项目和价格项目规范的关系,影响临床改良创新;将耗材、试剂打包在项目内收费,不适应物耗与医疗服务成本价格变化规律;各省份价格项目目录除外内容不统一,与耗材注册、医保支付之间缺乏衔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政策建议包括:整合各地现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录,统一更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和价格项目规范相衔接,促进创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依托全国统一的新增、修订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平台,共享联动价格项目要素;立项体现技耗分离,兼顾技术创新与价格规律,让医院靠技术价值获得回报;编制可单独收费一次性耗材目录,与耗材注册、医保支付政策之间保持衔接;医保基金监管与医院申报新增、修订价格项目协同,让临床更好计价、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部分发达国家分级诊疗设计的政策启示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分级诊疗设计理念和做法,认为其分级诊疗设计是完全融在整个卫生系统的体制和机制中,没有刻意、单独的政策设计.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推进分级诊疗的可选路径,推行家庭医生模式,引导人们改变诊疗观念和行为,利用价格机制分流需方,改革对供方的保险支付方式以改变供方的利益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静脉溶栓(IVT)、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IVT+MT)和动静脉联合溶栓(IVT+IAT)4种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相关决策者选择治疗策略和制订相应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角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运用决策树模型和Markov模型分别评价4种措施干预后短期(治疗后90 d)和长期(治疗后20年)的成本效果,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该研究的时间周期设定为20年,用以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生命周期,贴现率为3%.疾病状态分为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残疾(mRS评分3~5分)和死亡(mRS评分6分).4种治疗策略的效果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评价IAT、IVT+MT和IVT+IAT分别与IVT相比,每增加1个QALY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以201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65000元计算,ICER<195000元/QALY的意愿支付阈值认为某种血管再通策略具有成本效果.结果 (1)对4种血管内治疗策略的治疗费由低到高为IVT(10062.46元)、IAT(25099.24元)、IVT+IAT(29730.92元)、IVT+MT(53330.99元).(2)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年,IAT、IVT+IAT和IVT+MT与单独IVT相比均不具有成本效果;术后第3年,IVT+IAT和IAT仍不具有成本效果,而IVT+MT则略小于195000元/QALY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术后第20年,IVT+MT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每增加1个QALY需要支付71102.03元.当模拟1000人研究队列,20年后,IVT+MT与IVT相比,能够增加18例术后功能独立,避免4例残疾和13例死亡.(3)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定性.结论 对于具有IVT适应证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IVT+MT策略具有长期成本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RG付费下国家谈判药品政策落地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浙江省宁波市在DRG付费下,将国家谈判药品按实际费用折算为DRG点数进行支付,以此鼓励医生使用国家谈判药品,切实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对此,结合目前实际,提出政策建议:建立国家谈判药品监测评估机制,单独考核国家谈判抗癌药品,积极推进内科日间治疗,加强对医保定点药店的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通道"模式对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医保预算、患者负担、外部成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估将直接抗病毒药物纳入"双通道"模式对医保预算、患者负担、外部成本的影响.方法:构建动态传染路径和Markov模型测算"双通道"模式所避免传染节约的外部成本.结果:直接抗病毒药物纳入"双通道"模式按单独支付下,各年医保支出增额分别为3992万元、6505万元、9307万元,患者人均负担降低3887元/年;按病种定额支付下,各年医保支出增额分别为4626万元、7516万元、1.07亿元,患者人均负担降低4582元/年;按门诊参照住院支付下,各年医保支出增额分别为5135万元、8300万元、1.18亿元,患者人均负担降低5120元/年."双通道"模式各年所节约的外部医疗成本分别为313万元、742万元、1226万元.结论:"双通道"模式下各支付方式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医保支出,减轻了患者负担,同时为社会节约了外部成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