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成人盲及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人人群中盲及低视力患病情况,计算现阶段盲及低视力患病率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于2021年6—1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抽取10个调查点,对其中18岁及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和裂隙灯显微镜下眼部情况检查。对盲及低视力人群的相关眼病白内障、眼外伤、屈光不正、弱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葡萄膜炎、神经性疾病、不明原因性眼底病及其他眼病进行统计,对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人群中单、双眼盲及单、双眼低视力患病率采用 χ2检验,并评估分析致盲及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结果::调查应检6 145人,实际检查5 721人,受检率达93.10%;年龄为(64.3±13.5)岁;男性2 558人(44.70%),女性3 163人(55.30%)。170人(2.97%)诊断为盲,其中146人(2.55%)为单眼盲,24人(0.42 %)为双眼盲;285人(4.98%)诊断为低视力,其中226人(3.95%)为单眼低视力,59人(1.03%)为双眼低视力。盲及低视力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χ2=461.74, P<0.001);随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降低( χ2=425.60, P<0.001);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 P=0.727);年收入≥10 000元人群患病率较年收入<10 000元人群明显降低( χ2=79.72, P<0.001)。盲和低视力人群中排在前4位的眼部疾病分别是白内障、眼外伤、不明原因眼底病、屈光不正。 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人的盲及低视力患病率较高,其中白内障仍是宁夏地区防盲工作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匍行性脉络膜炎不同亚型眼底病灶演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NIU-ME)是引起葡萄膜炎患者视力损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玻璃体腔药物注射途径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药物剂量,快速控制患者眼部炎症,减轻水肿并改善视力。目前已有多种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可用于治疗NIU-ME,但白内障和眼压升高为其主要并发症。由于良好的功效和安全性,玻璃体腔注药治疗NIU-ME逐渐成为全身治疗的有效替代选择,尤其是单眼患病患者。但临床实践中药物选择、注药时机和联合治疗等问题仍需更多研究。NIU-ME的治疗方法多样,最终治疗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每种疗法的风险/获益比、患者的耐受性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AD-R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D-RD患者8例1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广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 )视力。1期行巩膜扣带手术9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C 3F 8填充各1只眼;玻璃体腔注气(C 3F 8)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只眼。随访时间(29.1±40.9)个月。手术前后BCVA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3.40±7.95)岁。双眼、单眼各4例。患眼logMAR BCVA 0.86± 0.86。既往均曾诊断为葡萄膜炎,其中双眼发病的8只眼中,初诊误诊为葡萄膜炎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就诊时伴前葡萄炎11只眼;合并白内障病史9只眼,其中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眼分别为4、5只眼。所有患眼均表现为局灶性视网膜脱离。UBM检查可见睫状上皮脱离9只眼,均未发现明确睫状上皮裂孔。手术前眼底检查明确裂孔2只眼;手术中明确为睫状上皮裂孔10只眼。1期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0只眼,其中行巩膜扣带手术的9只眼视网膜均复位。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 0.30±0.25。与手术前比较,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3)。 结论:AD-RD多为青年发病,常双眼受累,且伴有并发性白内障、与睫状上皮脱离相关的颞侧视网膜浅脱离;巩膜扣带手术是治疗AD-RD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交感性眼炎临床诊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交感性眼炎(SO)是指单眼外伤或进行内眼手术后发生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自身抗原暴露导致的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FFA、ICGA、OCT等眼科影像学辅助检查。S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易于反复,最终可能致盲。目前主要通过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了解SO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上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10年诊治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十年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治的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1年至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PVRL患者67例12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4.3%,23/67 ),女性44例(65.7%,44/67 );平均年龄57.1岁。双眼59例(88.1%,59/67),单眼8例(11.9%,8/67)。眼部初诊时,有明确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史22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病灶5例;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40例。因误诊葡萄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甲氨蝶呤(IVM)治疗,治疗方案为诱导期每周2次,持续2周;巩固期每周1次,持续1个月;维持期每个月1次。伴PCNSL或双眼患者同时接受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部分联合脑部放射治疗(放疗)。随访时间平均39.3个月。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治疗前后视力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眼部初诊时已有明确PCNSL病史的22例,颅内诊断至眼部确诊时间平均为22.9个月;最初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40例中,有14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0.9%,14/67 ),眼部确诊至颅内诊断的时间平均为9.9个月。126只眼中,伴眼前节炎症42只眼(33.3%,42/126)。玻璃体炎型、视网膜型、玻璃体视网膜型分别为58 (46.0%,58/126)、7 (5.6%,7/126)、61 (48.4%,61/126)只眼,其中同时伴视神经受累9只眼(7.1%,9/126 )。接受IVM治疗平均12次。IVM联合全身化疗59例(88.1%,59/67 ),其中16例同时联合脑部放疗。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周期后,病情均完全缓解(100.0%,67/67 )。治疗后,眼部复发21只眼(16.7%,21/126);颅内复发22例(32.8%,22/67 );死亡8例(11.9%,8/67)。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23.7个月;生存时间平均为43.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72.5%。结论:PVRL表现复杂多样,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可分为玻璃体炎型、视网膜型和玻璃体视网膜型,视神经可同时受累;IVM联合全身治疗,病情可完全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Fuchs葡萄膜炎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单眼的慢性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被认为是较易被漏诊和误诊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该病的误诊可能导致过度治疗,并加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免疫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及其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组组织本专业领域专家,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文献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该病的诊疗形成共识性意见,以期为临床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SS)是一种较少见、反复发作的自限性前葡萄膜炎,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曾认为是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近年发现与病毒感染、免疫遗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临床上多单眼发病,发作时眼压升高,患眼轻度疼痛、视物不清、虹视等,较少引起视神经及视野损害.治疗以局部抗炎、降眼压为主,严重者可全身用药.如果PSS眼压升高药物不可控、发作频繁、病程长造成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可进行手术治疗.对PSS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青光眼相关损害.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PSS的研究现状,期望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分析272例葡萄膜炎患者相关因素及证候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基于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探讨葡萄膜炎患者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了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葡萄膜炎患者,对葡萄膜炎相关因素、分类、中医证候进行分析,同时对发生病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相关因素分析:共纳入葡萄膜炎患者272 例,男性96例(35.29%),女性176例(64.71%).发病年龄在20~50岁居多(143例,52.57%),平均年龄(44.25±16.85)岁,多双眼发病(171例,62.86%).(2)葡萄膜炎分类:按解剖位置分类前葡萄膜炎(111例,40.8%)最为常见;按病因分类,除特发性外,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相关性前葡萄膜炎(45例,16.6%)最为常见.(3)中医证候分析:按六经八纲辨证分型少阳病(137例,50.37%)最为常见.(4)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单眼发病倾向于前葡萄膜炎而不倾向于全葡萄膜炎(OR=0.258,P=0.010)、不倾向于中间葡萄膜炎(OR= 0.066,P=0.010);复发可能性倾向于全葡萄膜炎而不倾向于前葡萄膜炎(OR=2.170,P= 0.018);年龄越低,越容易出现前葡萄膜炎而非后葡萄膜炎(OR=0.934,P=0.010).结论 葡萄膜炎女性、青壮年、前葡萄膜炎常见,前葡萄膜炎以HLA-B27相关性居多,全、中间葡萄膜炎易双眼发病,且全葡萄膜炎易反复,从六经八纲辨证以少阳病居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眼球壁钙化的CT表现及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导致眼球壁钙化的常见原因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眼球壁钙化患者的CT表现,在钙化病因中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3例具有详细病史并经眼科检查、临床检验或随访结果证实.结果 26例眼球壁钙化的患者中,单眼发病19例,双眼发病7例.引起眼球壁钙化的原因包括:脉络膜骨瘤7例,巩膜脉络膜钙化5例,结膜下脂肪瘤伴钙化4例,视盘玻璃疣3例,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例,反复发作的外伤性眼内炎2例,陈旧性葡萄膜炎1例,角膜移植术后1例.钙化位于眼球赤道后方者17例,占66%;位于前方者5例,占19%;前后均累及者4例,占15%,且均为多发病灶.眼球壁钙化在CT上主要表现为点状、斑点状、扁平状、盾形、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合并眼球萎缩者4例.结论 多数疾病引起的眼球壁钙化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和形态, CT检查能够对眼球壁钙化做出病因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