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应性皮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剧烈瘙痒和反复湿疹样病变。随着全球AD发病率的上升,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也随之增多。其中,AD并发的视网膜脱离(RD)与外伤导致的RD存在诸多类似,如裂孔多位于周边部、巨大视网膜裂孔、锯齿缘离断等。因此,关于AD并发RD的发生机制,外伤学说被广为接受。另外,眼前部发育异常学说、炎症-牵拉学说及外胚叶起源学说等也有报道。AD并发RD,无论采用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首次视网膜复位率均不高,部分患者手术后发生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慢性葡萄膜炎症对睫状体造成牵拉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或新的裂孔产生。联合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可有效减少RD的发生;预防眼部揉搓,减少可能导致RD的创伤性运动,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是AD患者预防RD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定期的眼科检查能帮助患者早日发现RD,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先证者为5岁男童,自幼双眼内斜视,眼部检查示:双眼视杯宽而深,有多发睫状视网膜血管自盘周呈放射状发出,左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对先证者父母及妹妹行眼科检查,其父自述自幼右眼视力极差,10年前有肾移植病史。眼部检查示先证者父亲右眼视盘增大,血管走行异常,左眼视盘大小正常,多发视网膜血管自盘周放射状发出,可见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劈裂,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先证者妹妹双眼视杯宽而深,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区无明显异常。肾脏彩超及尿常规检查示先证者及其妹妹均可见双侧肾脏钙化灶及肾盂分离,轻度蛋白尿。基因检测结果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妹妹均存在PAX2基因c.419_421delGGA杂合突变。结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肾-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54-4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四点悬吊固定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13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值,分析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及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的关系,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眼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为1.09±0.24和0.48±0.20,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至0.30±0.12和0.26±0.13,手术前后UCVA和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782、3.795,均 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270±360)/mm 2和(2 032±327)/mm 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21, P=0.074)。术后6个月,术眼总散光值为(-1.47±0.82)D,角膜散光值为(-1.34±0.61)D,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为(-0.22±0.35)D;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呈显著正相关( r=0.885, P<0.05),总散光值与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无明显相关性( r=-0.432, P=0.095)。随访期间人工晶状体未见脱位、偏移、扭转等现象,术后早期术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眼高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 结论:对脱位人工晶状体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患者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睫状体断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睫状体断离是指由挫伤或手术引起的睫状体纵行肌与巩膜突之间的分离。睫状体断离使房水流出增加,同时可伴随睫状体上皮水肿,房水生成减少,导致低眼压,并可引起屈光改变、白内障、视盘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多种并发症。以上情况都会造成视力减退,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前房角镜检查是睫状体断离最基础的检查方法,而新的辅助诊断方法如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等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由于睫状体断离发病率较低,且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不同,眼科医生对睫状体断离的诊治认识也不一致。本文拟综述睫状体断离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AD-R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D-RD患者8例1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广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 )视力。1期行巩膜扣带手术9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C 3F 8填充各1只眼;玻璃体腔注气(C 3F 8)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只眼。随访时间(29.1±40.9)个月。手术前后BCVA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3.40±7.95)岁。双眼、单眼各4例。患眼logMAR BCVA 0.86± 0.86。既往均曾诊断为葡萄膜炎,其中双眼发病的8只眼中,初诊误诊为葡萄膜炎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就诊时伴前葡萄炎11只眼;合并白内障病史9只眼,其中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眼分别为4、5只眼。所有患眼均表现为局灶性视网膜脱离。UBM检查可见睫状上皮脱离9只眼,均未发现明确睫状上皮裂孔。手术前眼底检查明确裂孔2只眼;手术中明确为睫状上皮裂孔10只眼。1期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0只眼,其中行巩膜扣带手术的9只眼视网膜均复位。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 0.30±0.25。与手术前比较,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3)。 结论:AD-RD多为青年发病,常双眼受累,且伴有并发性白内障、与睫状上皮脱离相关的颞侧视网膜浅脱离;巩膜扣带手术是治疗AD-RD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继发性青光眼患者15例1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系统性眼科评估。根据患者年龄、视力、眼压、眼前节、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选择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房角分离、睫状体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手术后随访时间3~37个月。观察患眼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17只眼中,男性11例13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6.14±7.37)岁。FEVR分期为2B、3B、4A、4B、5A、5B期分别为1、1、5、6、3、1只眼。患眼眼压(42.74±9.06)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患眼均存在浅前房及房角关闭、虹膜前和(或)后粘连、晶状体混浊、视网膜脱离。存在虹膜新生血管4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行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房角分离手术16只眼,其中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8只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末次随访时,眼压恢复正常范围16只眼;前房深度恢复正常16只眼。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FEVR继发性青光眼最主要病因为前房及房角结构和功能异常,见于FEVR分期中2B期及以上;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结构,无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瘤四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瘤的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至2018年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葡萄膜淋巴瘤患者4例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均为单眼发病。平均年龄(54.00±13.58)岁。初诊至病理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50±9.29)个月。行眼球摘除3例,组织活检1例。患眼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眼眶MRI检查。行UBM、OCT、FFA、ICGA检查分别为2、3、3、2只眼。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和病理学改变。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初诊时,患眼BCVA 0.6、0.02、0.01者分别为1、2、1只眼。脉络膜、睫状体、虹膜均受累3只眼;脉络膜受累1只眼。眼底表现为脉络膜"豹斑"状黄白色浸润,病灶越过血管弓至赤道及周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所有患眼脉络膜弥漫增厚呈带状低回声,伴巩膜外浸润(ESE),呈巩膜后对应的低回声区。其中,ESE呈新月形增厚1只眼,结节状增厚3只眼。UBM检查可见全周睫状体回声增厚,内部回声降低,虹膜受累。OCT检查可见RPE呈波浪状隆起,局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FFA检查可见病灶早期呈斑驳状强弱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眼眶MRI检查可见眼球后壁增厚,增强后强化。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结论:葡萄膜淋巴瘤多累及脉络膜;临床表现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特征性表现,ESE呈新月形或结节状增厚具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aroteaux-Lamy综合征伴眼部异常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7岁.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17年5月7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身高105 cm,体重19 kg;头大,眉粗,眼距宽,鼻梁低平,唇厚颈短(图1);四肢关节弯曲,活动受限;腹部膨隆.智力发育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视力手动/眼前,均不能矫正.光定位准确.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测量,右眼15 mmHg (1 mmHg=0.133 kPa),左眼19 mmHg.双眼全角膜呈雾状混浊,厚度增加,基质层内见细小、灰白色点状沉着;中央前房较深;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晶状体透明.眼底检查,隐约见双眼视盘水肿、充血;余细节窥不清.B型超声检查,双眼视盘前隆起,水肿可能;视神经增粗;巩膜增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双眼角膜增厚、层间点状强回声;睫状体多发小囊肿;全周房角开放(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盘处强反射隆起;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浅脱离;视网膜下大量强反射信号(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手术入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应用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25G/23G)经角巩膜缘切口或睫状体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的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并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经角巩膜缘切口或扁平部切口行先天性白内障切除术的患儿,1岁以上患儿同时行一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1岁以下患儿在随访期内行二期IOL植入术.随访并记录术后并发症与再手术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Fisher精确概率法用于计算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先天性白内障患儿67例(99眼),随访4.4(0.9~8.3)年.发生需再次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者11眼(15眼次),包括视轴区混浊5眼(5眼次)、IOL虹膜夹持3眼(4眼次)、IOL玻璃体腔脱位1眼(1眼次)、晶状体皮质残留2眼(2眼次)、瞳孔机化膜2眼(2眼次)与视网膜脱离1眼(1眼次).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OR=17.9,P=0.009)、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OR=7.9,P=0.041)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角巩膜缘切口与经扁平部切口2种入路并发症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手术年龄小于1岁或经角巩膜缘切口手术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需再次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入路的并发症类型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内界膜移植转归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人眼内界膜移植的转归情况.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6例,采用常规23G经睫状体平坦部无缝合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内界膜剥除,将剥除的内界膜置入5-(4,6-二氯三嗪基)氨基荧光素中染色,磷酸盐缓冲液漂洗后备用.选择青紫蓝兔6只,速眠新Ⅱ注射液麻醉后行23G无缝合常规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切除晶状体,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应用4 mg/0.1 mL曲安奈德染色玻璃体后将其切除,然后行人工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1 PD范围,在脱离的视网膜边缘部作一长约1.5 mm的条形裂孔,将染色好的人眼视网膜内界膜填塞入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方.分别于术后3、10、30天采集术眼眼底彩色图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观察移植物情况;采集图像后,各时间点处死内界膜移植片在位兔1只,制备快速冰冻病理切片,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神经上皮层下的内界膜变化.结果 术后3天眼底彩色图像及OCT图像可见4只兔内界膜移植片在位、2只兔出现视网膜脱离导致内界膜移植片移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黄绿色荧光条带;术后10天,眼底彩色图像可隐约观察到内界膜移植成功的4只兔视网膜下浅黄色内界膜移植片,OCT图像可观察到移植的内界膜片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黄绿色荧光条带片段化.术后30天,眼底彩色图像及OCT图像中内界膜移植片均已不可辨认,黄绿色荧光条带消失.结论 移植入兔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的人眼视网膜内界膜最终被降解吸收,不会在视网膜下形成永久性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