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体血浆回冲LRS室防止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 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CD8+计数<125 个细胞/μL作为缺乏的判断标准.对 18 名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随访,并于最近300 d内献血者第 0 次、3~6 次、7~14 次献血前检测淋巴细胞计数.以 170 名未献过血的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按回输模式调整为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的时间(2021 年 10 月)为分界点,将 88 名最近 365 d内(中位献血次数 17.5 次以上)主要使用自动化采血系统采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既往频繁献血者分为 3 组并获血液样本:A、B、C各组开始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时间分别为 2019 年 10 月前、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2021 年 10 月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取包含CD4+、CD8+T淋巴细胞在内的血细胞计数.通过对比分析,随访组不同献血次数时检测指标和对照组与A、B、C各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推断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结果 调整回输模式后,18 名初次献血者转化的频繁单采献血者,在第 5、11 次(中位献血次数)献血时没有出现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且上述指标与其 0 次献血时无统计学差异.既往频繁献血者中,B、C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判断标准值,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CD4+T淋巴细胞正常,仅A组 1 人CD8+T淋巴细胞低于 125 个细胞/μL,其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 281 次,其所在的组在回输模式调整前 2~21 年(中位数为 5 年)已经开始献血.A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其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A组/对照组)分别为 359/521、257/372,P<0.001.A组 0%(0/35)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2.85%(1/35)的献血者CD8+<125 个细胞/μL,远低于John M.Gansner和Mahboubeh Rahmani研究发现的频繁单采献血者CD4+、CD8+T细胞缺乏的比例.研究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但没有使献血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降低,反而频繁献血者T淋巴细胞得到进一步恢复.这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献血者献血时可能没有CD4+、CD8+T淋巴细胞的损失,或者只有少量损失且献血者即使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也可以恢复.结论 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有很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脏疾病成分输血与相关检验指标主成分分析和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相关检验指标在肝脏疾病成分输血的主成分分析和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成分输血的肝脏疾病患者与非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成分输血的类型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组和输注单采血小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输血前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输血情况,通过t检验与方差检验比较肝脏疾病与非肝脏疾病不同成分输血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和碎石检验(Scree Test)验证多因子分析的适宜性,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各指标的方差贡献进行观察,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估各检验指标对于不同成分输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96例肝脏疾病患者与216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肝脏疾病中57.3%患者输注血浆(55/96例),非肝脏疾病中54.2%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117/216例).输注红细胞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0.61 g/L和82.82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0.80%和24.4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值分别为45.94 U/L和25.43 U/L;总胆红素平均值为44.38 μmol/L和19.31μmol/L,这四项指标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输注血浆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3.45 g/L和111.43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1.70%和31.06%;ALT平均值分别为59.33 U/L和28.3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4.35 U/L和22.52 U/L;INR平均值分别为1.43和1.07;以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输血血小板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PLT平均值分别为36.70× 109/L和50.76×109/L;AST平均值分别为54.20 U/L和31.19 U/L;PT平均值分别为15.95 s和12.98 s;APTT平均值分别为54.42 s和29.90 s;INR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11;以上五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肝病患者不同成分输血前检验指标显示,血液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分布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非肝病患者输血前检验指标中肝功能和凝血指标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通过ROC曲线分析肝病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组,HCT曲线下面积为0.912;血浆输血组中,INR和PT曲线下面积为0.964和0.953;在输注单采血小板组中,IN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结论 本研究对于不同成分输血前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尤其对于肝病患者选择不同成分输血可以提供研究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站和单采血浆站协同发展的要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影响血站、单采血浆站(以下简称浆站)协同发展的要素,探讨血站、浆站协同发展的可行性措施.方法 通过血液信息管理系统、血源信息管理系统调取 2017-2021 年山东省 9 个市血站和浆站的献血和献浆相关数据,分析献血献浆人数及人员交集情况;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有关献血献浆事业协同发展政策和信息化现状及建设期望.结果 2017-2021 年全山东省 9 个市的献血总人数高于献浆总人数,均逐年递增,献浆人数增幅显著高于献血人数(131.78%vs 23.90%,P<0.05).献血献浆交集人员占献血献浆总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从 2017 年的 0.45%增长至 2021 年的 1.04%,增幅 131.11%.94.2%参与调查单位所在行政区未发布促进献血献浆事业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期望血站和浆站设置距离间隔 50 km以上的居多(63%).血站与浆站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功能需求前 4 位的项目为血液检测结果(94.61%)、身份证号(87.54%)、献血献浆记录(85.51%)、健康征询/检查结果(82.15%).血站、浆站协同发展的要素排在前 4 位的是政策支持(96.25%)、信息化联网(92.36%)、顶层设计(87.44%)、文化建设(86.58%).结论 献血献浆交集人员逐年上升,主要为献全血与献浆交集的人数,应引起关注.实现献血与献浆事业协同发展,政策支持是推进血站浆站协同发展最关键和基础的手段.推动血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献血和献浆信息共享是血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完善立法,制定协同发展政策,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献血和献浆宣传,树立献血献浆同样光荣的思想,促进献血和献浆事业协同发展,保障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56~60周岁固定献血浆者安全性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 55~60 岁固定献血浆者安全性,为我国单采血浆行业保留与招募 55~60 岁献浆者提供参考.方法 2018-2020 年共 9 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55~60 岁固定献浆者及当地同龄普通人群为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固定献浆者与当地普通人群总蛋白水平、白球比[血浆白蛋白(ALB)/球蛋白(GLB),A/G]、献浆不良反应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60 周岁固定献血浆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总蛋白质水平分别为(61.21±5.62)g/L、(60.04±6.93)g/L;白球比分别为 1.610±0.299、1.635±0.330,固定献血浆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总蛋白质水平、A/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固定献浆人群总蛋白水平高于普通人群,但 A/G 略低于普通人群.2018-2020 年期间,108 家浆站共采浆23 056 302人次,发生不良反应 20 932 人次,总发生率为 0.09%,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55~60 岁固定献血浆者献浆安全可靠,保留该年龄段献浆者可缓解血浆原料的供应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患者临床输血情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通过对多所医院患者输血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不同病种患者的输血评估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实现精准输血.方法:调研分析2021年7月—12月上海用血量最多的2所综合性三级医院和3所综合性二级医院共16 254例输血患者的病例资料,调查分析患者血型、科室、病种、输血量、输血成分等.结果: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在三级医院总量为37 813 U,人均输注量为2(2,4)U,二级医院总量为45 577 U,人均输注量为4(2,8)U,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血浆输注量在三级医院总量为33 689 U,人均输注量为2(0,4)U,二级医院总量为26 822 U,人均输注量为0(0,4)U,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在三级医院总量为3 586 U,人均输注量为0(0,0)U,二级医院总量为23 414 U,人均输注量为0(0,5)U,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科患者的悬浮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输注量最高,分别为6(2,11)U和5(1,9)U,冰冻血浆输注量以神经内科患者[4(0,32)U]最高.结论:不同规模医院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在不同科室的输注量存在较大差异.各医院应根据自身医院和不同科室疾病患者的情况,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不同患者的输血评估方案,做到精准输血,保证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711名儿童患者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儿童患者输血反应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 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19-2023 年接受输血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期间输血反应发生率、反应类型、发生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9-2023 年本院共计输血 69 926 人次,发生输血反应 711 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 1.02%.2019 年(1.89%)至 2022 年(0.50%),输血反应发生率在逐年降低.按输注的血液成分来看,输注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16%(551/25 565)、0.50%(92/18 277)、0.25%(65/25 679)和 0.74%(3/405),且相比于其他血液成分,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输血反应类型来看,过敏反应占比 86.22%(613/71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占比 13.08%(93/71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占比 0.70%(5/711),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注单采血小板是发生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是发生FNHT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来看,相比于单采血小板和冰冻血浆,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引发的输血反应的发生时间更晚(单采血小板P<0.05,冰冻血浆P<0.05).结论 输注的血液成分是患儿输血反应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影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和发生时间,为临床应对和预防输血反应提供了案例参考与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108例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08例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观察,收集并整理所有献血者完整的临床资料,统计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率,并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对比采集失败与成功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影响采集失败的因素.结果 108例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者9例,失败率8.33%.其中失败原因中乳糜血3例(33.33%),献血反应2例(22.22%),耗材机器、血管因素、血小板聚集、血浆颜色异常各1例(11.11%).采集失败组在性别、年龄、献血次数上与采集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Logistic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均是影响采集失败的因素.结论 单采血小板采集中,仍存在采集失败的风险,且影响其失败的因素较多,需引起重视,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以此降低单采血小板采集的失败率,进一步提升血小板采集的质量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的风险认知与临床实践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血浆输注可补充各类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在大出血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用型血浆和低效价O型全血能够提高大出血患者紧急输血的时效性和血液成分的可及性,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策略逐渐在国外临床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ABO不同型血浆输注分为主动输注和被动输注,主动输注的血浆主要包括AB型血浆和A型血浆;被动输注是以低效价O型全血和不同型单采血小板的形式输注不同型血浆,这些ABO不同型血浆输注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风险和循环免疫复合物风险.因此,理解ABO不同型血浆输注产生的风险,权衡急救输血过程中ABO不同型血浆输注策略带来的收益,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深入探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单采富血小板血浆采集相关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单采富血小板血浆质量和采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应对策略,为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 2020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0 月在本院开展治疗采集富血小板血浆的 412 名患者,分析患者采集前一般资料、采集PRP质量及采集过程中不良事件,制定应对策略.结果 409 名患者采集出富血小板血浆,采集量(48.391±6.262)mL,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浓度为(1 125.548±366.036)×109/L.412 名患者共计发生不良事件 33 次,发生率 8.01%(33/412),包括采集问题 10 名、献血反应 23 名;原因包括精神因素、高血脂、低血容量、红细胞形态异常及静脉穿刺损伤.结论 针对单采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排除高血脂、缓解精神因素、低体重的患者给与充分的沟通、饮水,对血管状况不良患者调低采集及回输流速,低钙反应者给与葡萄糖酸钙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