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疟疾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45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其疟疾发病率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采用2019年疟疾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描述流行现状;计算发病率的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分析2013-2019年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在145个国家中,有疟疾流行的国家74个(51.03%),主要位于非洲(60.81%,45/74)和亚洲(22.97%,17/74)。2019年疟疾发病率≥10 000/10万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96.15%,25/26)。2013-2019年,32个(43.24%)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3个(31.08%)国家疟疾发病率变化趋势不明显,19个(25.68%)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是佛得角(EAPC=151.46,95% CI:47.15~329.71)、南非(EAPC=98.61,95% CI:32.11~198.58)和纳米比亚(EAPC=78.03,95% CI:54.30~105.42)。 结论:大约半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疟疾流行,其中1/4的国家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应继续加强疟疾尤其是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以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90-2019年食管癌高发国家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和归因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1990-2019年4个食管癌高发国家的食管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以及3种常见食管癌危险因素的死亡归因占比,为食管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版公开数据库和可视化平台,对全球及4个食管癌高发国家(中国、伊朗、俄罗斯和南非)1990-2019年食管癌发病、死亡及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绝对数或年龄标准化率进行描述。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食管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及年龄标准化DALY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比较2019年3种食管癌常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和低水果摄入)的死亡归因占比,分析全球及4个国家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分数(PAF)的差异。绘制拟合曲线,分析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水平下食管癌发病与死亡情况。结果:1990-2019年,全球及4个食管癌高发国家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准化DALY率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1990年的21.0/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3.9/10万(AAPC=-1.4%,95% CI -1.3%~-1.1%),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22.1/10万下降至13.1/10万(AAPC=-1.8%,95% CI -1.9%~ -1.7%),年龄标准化DALY率从507.0/10万下降至227.5/10万(AAPC=-2.1%,95% CI -2.2%~ -1.9%),降低速度远超其他3个国家。中国男性和俄罗斯男性因吸烟和饮酒导致的食管癌死亡占比均高于全球男性平均水平(吸烟PAF:59.2%、56.7%比51.2%;饮酒PAF:29.7%、38.3%比28.4%)。俄罗斯女性因饮酒导致的食管癌死亡占比高于全球女性平均水平(PAF:14.9%比7.3%)。而在南非的男性和女性中,低水果摄入的食管癌死亡归因占比均远高于全球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水平(男性PAF:20.8%比9.8%,女性PAF:21.3%比11.7%)。我国和南非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高于同等SDI水平的期望水平,伊朗始终低于期望水平,俄罗斯基本与期望水平一致。 结论:虽然全球食管癌高发国家的疾病负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我国食管癌疾病负担仍高于其他高发国家。应根据我国人群食管癌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天津市一例缅甸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病毒基因分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天津市1例输入基孔肯雅热病例开展病毒基因分型,确定基孔肯雅病毒(CHIKV)与全球主要流行株的关系。方法:提取临床症状疑似为CHIKV感染患者血清中RNA,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HIKV核酸。两步RT-PCR法扩增编码CHIKV包膜糖蛋白E1的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开展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流行毒株一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天津市输入型CHIKV基因分型属于能够感染白纹伊蚊并在其体内繁殖的东/中/南非基因型印度洋亚型(ECSA-IOL)。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此次输入的CHIKV与2016-2017年在巴基斯坦、意大利、孟加拉国等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高度同源,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4%,并与这些国家流行的CHIKV毒株共同组成1个基因分型簇。结论:此次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感染的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提示应加强对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工作,以防止该蚊媒传染病在我国发生本地聚集性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南非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南非是种族多样、文化多元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导致该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艾滋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人际暴力和道路伤害。南非草药资源丰富,其传统医学以非洲传统医学为主。自1998年中南两国建交后,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并于2000年确立了合法地位,但尚未形成规范化、产业化的中药发展模式,中医药应用规模仍显不足,且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建议通过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强药业实体对中医药的推广、开展高水平中医药学位教育,为南非中医药发展提供持续的储备人才,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让中医中药更好地为南非人民健康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亚系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首次由南非报告,随后迅速在全世界传播,成为全球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优势株,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沉重压力。奥密克戎变异株包括BA.1,BA.2、BA.3、BA.4和BA.5等多种亚系,各亚系之间既有多个共同突变,也有各自独特的突变,这些突变具有不同的传播力。本文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各亚型的流行情况和主要病原学特征做简要综述,为更好地防控疫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变化及发病趋势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疾病负担变迁,预测2020-2030年结核病发病情况。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描述1990-2019年金砖国家结核病发病率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金砖五国2020-2030年结核病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1990-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同,中国降幅最大,南非降幅最小。2019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情况均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除南非外,其余四国结核病ASIR均为男性高于女性;除南非和俄罗斯外,结核病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020-2030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预计均呈下降趋势,但俄罗斯女性的结核病发病率可能上升。与2015年相比,2030年金砖五国结核病发病率预计下降均不足80%。结论:金砖五国结核病防治行动已取得积极成果,但结核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不同国家结核病发病存在人口学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为加快手术间周转速度,为术后患者提供苏醒的地方。PACU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1950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逐渐向加拿大、南非等地扩展,1960年代在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普及,中国是在1990年以后大力发展PACU,21世纪以后迅速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三级医院的一项考核指标。在PACU推广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如麻醉记录单、设备设施、人员培训的完善与制度化,并向集中化、经济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工作场所煤尘职业接触限值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作场所煤尘职业接触限值(OEL),了解我国煤尘OEL的水平,为我国修订煤尘限值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于2023年8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与地区的限值制定机构官网进行检索,搜集、整理6个国家与地区10个限值制定机构发布的煤尘OEL及制定背景资料,对各个国家/机构煤尘OEL的分类、限值水平及制定原则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果:中国和日本分别制定了煤尘的总尘和呼尘两种OEL,其余国家均仅制定了呼吸性煤尘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美国矿业安全卫生管理局(MSHA)和澳大利亚安全工作局在二氧化硅含量低于5%时规定的TWA分别为5、2.4、2和3 mg/m 3;中国GBZ 2.1-2019对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的呼吸性煤尘制定限值为2.5 mg/m 3;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师协会(ACGIH)和南非矿业能源部(DME)为无烟煤制定的TWA分别为0.4和0.8 mg/m 3、烟煤或褐煤TWA分别为0.9和1.8 mg/m 3;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呼吸性煤尘TWA为1 mg/m 3,新西兰工作安全局制定的TWA为3 mg/m 3。 结论:我国煤尘OEL目前处于较宽松水平,建议进一步探讨煤尘OEL修订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突变位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被发现,随后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主流毒株,并于11月26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第5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s)。本文从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结构、核酸位点突变和氨基酸位点突变等方面总结了Omicron株的突变趋势,从Omicron株与其他VOCs的序列比较、Omicron株各子代分支序列比较两方面阐述了Omicron株的突变位点特点,并进一步从免疫逃逸、毒力和传播能力等方面阐述了Omicron株位点突变后的影响,最后对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抗体和疫苗的研发方向进行综述,以期对接下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B.1.1.529)变异株具有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显著等特点,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该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发现后,历时2个月便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我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然而,Omicron变异株的高度突变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仍不够明晰。本文基于现有研究证据,针对Omicron变异株与功能有关的突变、传播力、毒力、免疫逃逸能力及免疫交叉反应等重要方面进行综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