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护理人员参与专科危急值管理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参与专科危急值管理对危急值制度执行情况的改善作用。方法:根据危急值报告项目修订专科危急值报告项目、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和观察要点并实施。结果:该院肾病学科2017年的危急值知晓率、8 min内接收率和及时处理率与2016年相比均显著改善,两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专科危急值报告能提高护士的专科能力和水平,有效地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术治疗肾蒂损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阻断术在肾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及肾蒂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肾蒂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肾蒂损伤后联合腹主动脉钳夹阻断术修补肾静脉的病例,并进行肾蒂损伤诊治及腹主动脉阻断术相关文献回顾。综合讨论肾蒂损伤的诊疗方法及腹主动脉阻断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现状。对腹主动脉阻断术在肾蒂损伤中的实施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本例肾蒂损伤病例救治过程中,术中探查见术野出血严重,患者病情危急,行腹主动脉阻断术,探查肾静脉破口并顺利修补,术后成功保留了肾脏,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腹主动脉阻断术可以有效减少术野出血,便于修补损伤血管,严格把握手术指针及阻断时间,可在肾蒂损伤手术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对于独肾、肾功能不全患者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体检发现Gitelma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Gitelm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隐性遗传的失盐性肾小管疾病,以“五低一高”和代谢性碱中毒,即低血钾、低血镁、低血氯、低尿钙、偏低血压或正常血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增高为典型临床表现。本例患者健康体检时发现血钾:2.64 mmol/L,为血钾危急值。立即启动危急值管理,电话通知患者后,以“低钾血症”收住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提示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碱中毒、血压不高、高肾素血症性醛固酮增多症,结合10年前上海华山医院基因检测报告:SLC12A3纯合变异,c.911C>T(P.T304M)。最终确诊Gitelman综合征并得到有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精细化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强化健康管理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同质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健康管理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实施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的差异化,探讨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实施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持续改进后,核心制度落实率、医疗质量控制率、体检流程优化率、体检报告优良率、医疗设备完好率、安全体检率、危急值报告率、受检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率、检后医疗服务率、随访观察率等质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率和不良投诉率均显著下降。因此,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对健康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6年至2021年我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开展情况及15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情况,为临床检验专业质量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联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中收集的,2016年至2021年各参与临床实验室上报的基本信息和15项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对参与调查实验室的数量和各指标回报数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质量控制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采用中位数表示,并应用TOPSIS法对各年度参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全过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16年至2021年,参加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实验室由7 704家增至12 142家。检验前阶段,质量控制指标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和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逐年下降,2021年分别为0、0和0.005 8%,抗凝标本凝集率由2016年的0.068 6%下降至2021年的0.042 8%,2017年至2021年的血培养污染率均为0,检验前周转时间由2016年至2019年的28 min缩短为2020和2021年的24 min。检验阶段,质量控制指标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2016年至2019年的45 min延长至2020年和2021年的50 min,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逐年升高,2021年为60.61%,2020年和2021年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为0,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为100%,2017年至2021年的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均为0,实验室间比对率由2016年的1.56%增至2021年的3.00%。检验后阶段,2016年至2021年质量控制指标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危急值通报率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分别为0、100%和100%。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临床实验室检验总体质量水平最高, Ci值为0.850 5; 2016年最低, Ci值为0.143 6。 结论:我国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应继续加强对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尤其是实验室内周转时间和实验室间比对率的监测,以利于识别差错、分析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改进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急诊医学影像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研中国急诊医学影像现状,为急诊医学影像的规范发展、科学管理和大数据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由中国急诊医学影像数据库协作组发起,于2022年8月12日至10月19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调查国内以数字化X线摄影术(DR)和CT为主的急诊医学影像现状的相关数据,包括急诊影像人员、设备、工作量、危急值报告流程、人工智能(AI)应用现状5个方面。结果:全国共123家医院参与完成了调查。调查显示69.1%的急诊DR/CT报告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人员完成。应用于急诊患者影像检查的DR品牌有21家,CT品牌有10家,MR品牌有8家。调研的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2022年1月至6月DR检查量中位数分别为4 642、2 015例,CT检查量中位数分别为16 512、3 762例。三级医院急诊白班、夜班DR平均单班次工作量主要为≤20、21~50份,急诊白班、夜班CT平均单班次工作量主要为21~50、51~100份,而二级医院急诊白班/夜班DR/CT平均单班次工作量均主要为≤20份。危急值报告流程方面,74.8%的急诊影像医师和84.6%的急诊影像技师采取电话/短信通知临床医师或患者家属。AI在急诊影像的整体部署率为60.2%。有7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AI能够从急诊筛查、辅助诊断和流程优化等方面改善急诊影像工作。结论:DR和CT为主的急诊影像存在报告医师年资普遍偏低,影像设备品牌丰富多样,检查量及医师人均工作量大,尤以三级医院为著,危急值报告流程仍主要依赖传统手段等现状。目前AI在急诊影像领域初露头角,未来发挥AI在急诊影像智能全流程方面的巨大潜能仍任重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电子病历与红外热像仪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预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海泰电子病历联合红外热像仪预警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我科收治再植手术患者共157例,对照组80例,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77例,术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及海泰电子病历各模块(包括专科评估记录单、赋分电子血运单、路径化管理与血管危象危急值报告)预警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比较二组患者预防血管危象措施落实率(危象预防率)、早期危象检出率及断指成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危象预防率96.1%、早期危象检出率25.9%、再植组织成活率94.8%,高于对照组危象预防率73.8%、早期危象检出率12.5%、再植组织成活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海泰电子病历联合红外热像仪提升了护理人员对血管危象的防控能力,利于提高断指成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肠沙门菌肠道亚种沃兴顿株引起血流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出生6 d 19 h,以“皮肤黄染3 d,发热6 h”于2023年3月31日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4月1日报告血培养危急值:革兰阴性杆菌,经质谱及生化经鉴定为沙门菌属,血清型AF多价(-),Vi(-),考虑为非A~F群沙门菌。传代培养后血清凝集试验结果为:O13,23 Hz,l,w,利用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鉴定为肠沙门菌肠道亚种沃兴顿株,与血清学试验相符。患儿经氨苄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14 d后病情好转出院。沙门菌鉴定需同时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以保证检测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检验能力建设与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增进检验和临床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急诊检验和临床管理,推动急诊检验和临床发展,提高医疗机构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能力,实现分级诊疗下的急诊规范化建设。急诊临床专家与检验专家共同组成制定小组,通过多次会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讨论如何了解临床医师的需求,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提高急诊救治能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应有效沟通,依据急诊医师工作中常见疾病或急危重症,共同制定急诊检验项目种类,选择急诊检验危急值项目,确定危急值通报界限值。急诊检验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持续改进,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急诊医师与检验人员共同努力,规范急诊检验建设,改善急诊检验服务能力,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