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原油口服中毒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原油是未经提炼纯化的石油,其有效成分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临床以吸入石油蒸汽中毒多见,而口服原油急性中毒案例少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口服石油原油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获得成功救治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廊坊市某化工企业化验室4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4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化工企业化验室的适用性.方法 2021年11-12月,对廊坊市某化工企业化验室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使用新加坡化学毒物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singapore ministry of manpower,MOM)、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ining and metals,ICMM)的赋值定量法、矩阵法及国际化学品控制工具箱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trol toolki,ICCT)对化验员接触的化学毒物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MOM法评估化验员接触风险等级结果为石油醚为中等风险,芳烃溶剂油、二甲苯、二乙二醇甲醚、柴油为低风险,其他均为可忽略风险.ICMM赋值定量法评估化验员接触风险等级结果为芳烃溶剂油、二甲苯、原油、石油醚、二乙二醇甲醚、异辛醇为高风险,乙醇、柴油为可容忍的风险.ICMM矩阵法评估化验室作业场所为无或非常低风险.ICCT法评估评估化验室使用石油醚作业场所为较大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其他作业场所较小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结论 4种风险评估方法对化验室评估均有一定适用性.化验室优先考虑MOM风险评估法,其次ICMM赋值定量法;ICCT评估法、ICMM矩阵法操作简单,可指导中小型企业化验室快速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1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217石油降解特性及相关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石油降解菌1217,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温度5~65℃,pH 2~10,盐度0~9%的条件下菌株能很好生长,在以正十二烷、正十八烷、苯、甲苯、二甲苯和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10℃和30℃条件下培养7 d,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21.57%和15.15%.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将表面张力从72.20 mN/m降至35.14 mN/m.利用特异性PCR扩增,在菌株中检测到烷烃单加氧酶、甲苯双加氧酶、联苯双加氧酶、芳香烃双加氧酶和氧化还原酶基因,并成功克隆出烷烃单加氧酶和芳烃双加氧酶基因,同相关基因比对分析,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相应基因相似度分别为99.91%和99.22%.研究表明,菌株在生物修复和石油烃污染环境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油藏微生物的代谢特征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油藏是一个高温、高压、少氧、寡营养和封闭的极端环境,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在油藏内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物群落体系,这些微生物以石油烃分解为起始,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对油藏碳、硫和金属离子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油藏和原油发生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技术,具有成本低、适应性强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有望成为未来化学驱后油藏和高含水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对油藏内源微生物及其介导的生化反应,微生物采油原理、发展历程和现场试验进行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河南省濮阳某油田采油厂原油油气中苯系物含量检测结果及防护措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检测原油开采过程中各作业点苯系物浓度含量,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对企业提出针对性职业病防护措施.方法 对河南省濮阳某油田采油A厂、采油B厂、采油C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作业场所苯系物浓度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 经检测,某油田采油B厂采油区原油化验过程中工作场所苯浓度最高达到32.6mg/m3,采油C厂采油区原油化验过程中苯浓度最高达到17.1mg/m3,原油储罐检尺作业时苯浓度达到13.4mg/m3时,采油A厂各工作场所苯物质均未检出.结论 原油油气中苯物质主要来源于原油本身及开采过程中所加助剂,根据检测结果,企业应加强采油过程中苯的职业病防护,关注助剂的发展,及时引进低毒或无毒助剂,规范开放性作业操作规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驯化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废弃钻井泥浆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油田废弃钻井泥浆含油量高,污染物复杂,环境危害严重,现有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石油开采行业在废弃钻井泥浆处理方面的需求.生物法处理废弃钻井泥浆,工艺简单,成本低,但也存在局限,包括广谱性差、处理周期长、原油降解率低、泥浆性质波动冲击工艺稳定性等.[目的]构建一种高活性和高环境耐受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分析遗传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提高废弃钻井泥浆处理技术水平.[方法]通过定向富集、诱导驯化的方法,提高活性群落对石油烃乳化降解效率,降低共代谢底物反馈抑制和群体感应系统敏感度,分析群落结构和活性成员的种群类别,分析乳化降解石油烃的活性对应关系.[结果]从含油量超过12 g/kg、芳烃-胶质沥青含量超过80%、含盐量超过8 g/kg的钻井废弃泥浆中富集得到1个活性微生物菌群,主要成员包括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红细菌属(Rhodobacter)和嗜碱还原硫素杆菌(Dethiobacter alkaliphilus),比例分别达27.44%、20.73%、8.54%和7.93%.在超过22代的连续驯化过程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类希瓦氏菌(Alishewanella)和盐单胞菌(Halomonas)数量达92.72%,菌群结构和活性趋于稳定.处理钻井废弃泥浆5d,土壤含油率由处理前的12403 mg/kg降低到处理后的42 mg/kg,综合脱油效率99.67%,石油烃降解率68.9%.分析微生物群落作用前后石油饱和土壤中的石油含量变化,原始含油量261 g/kg,处理后含油量305 mg/kg,脱油率99.88%.[结论]菌群驯化后活性稳定,耐受高盐环境能力强,在钻井废弃泥浆、含油土壤及油泥污染物处理方面具有很强的工业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动-微生物修复胶质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胶质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长期累积,是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急需解决的难点.胶质结构中含有大量芳香环、杂环和羧基等难降解的官能团,其降解率并不足以说明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重要的活体成分,通过MicroRespTM方法可测定其活性,并作为评价污染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辽河油田原油中提取胶质配制污染土,并加入构建的混合菌群,设计微生物修复(Bio)、电动-微生物修复(EK+Bio1)、电动-微生物补充营养修复(EK+Bio2)以及间断电动-微生物修复(EK+Bio3)共4种处理.修复后,胶质平均降解率EK+Bio2>EK+Bio3>EK+Bio1 >Bio,降解率最高为9.82%,为Bio处理的3.06倍(3.21%).修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其趋势与胶质降解率保持一致.MicroRe-spTM法实验结果表明,修复后土壤中微生物代谢能力增强、活性提高.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有不同的选择性,修复后微生物对糖类的代谢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可提高胶质降解率,并使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代谢能力提升,活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鄂尔多斯高原草地灌丛化不同阶段主要植物水分利用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地灌丛化是全球草地退化的普遍现象,理解草地灌丛化的过程和机制对灌丛化草地的恢复十分必要.目前有多种假说解释草地灌丛化现象,尽管大部分假说认为灌木和草本植物对土壤水分的不同利用方式在草地灌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关直接实验证据仍十分缺少.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流动沙地沙米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和固定沙地本氏针茅群落4个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调查,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阶段主要物种对不同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在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20 cm),而灌木植物对中深层(50~20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较多;灌木植物水分利用的可塑性强,在遭受水分胁迫时,灌木植物能够根据土壤水分的可利用性而改变对不同土层水分的利用.以上结果对于认识鄂尔多斯高原不同演替阶段主要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具有一定意义,同时表明降低放牧等人为因素对表层土壤的干扰,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是鄂尔多斯高原油蒿灌丛化草地恢复为地带性本氏针茅草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石油降解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石油降解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对石油烃代谢利用的前提条件.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的乳化可促进石油分解,研究产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降解对原油污染环境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等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与应用,脂肽类和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是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两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大部分菌株可产混合类表面活性剂,可被应用于降解石油中的不同烃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石油烃降解的机制,表面活性剂可降低石油表面张力,改变微生物膜结构,促进微生物与石油的接触,提高微生物对石油的利用.通过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拓展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京津冀城市群能源协同发展背景下能源生产结构变化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能源作为城市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资源类型,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时代的结束,信息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以化石燃料为主要原料的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能源生产结构随着化石燃料比重下降而优化.城市群成为当前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其发展战略对区域能源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从地级市尺度核算了2001-2015年不同城市能源生产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并分析了城市群能源协同发展战略对不同城市能源生产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1) 2001-2015年京津冀各城市能源生产结构整体上趋于优化,但能源生产化石燃料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点没有改变.例如,河北的邯郸和邢台市增加了一次电力生产,但原煤生产仍占比90%以上.(2)研究根据能源生产的主导类型,可将京津冀城市划分为两类,即原煤主导型与原油主导型城市.其中,原煤主导型城市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明显优于原油主导型城市,例如,北京、石家庄、张家口与承德等原煤主导型城市的煤炭生产比重显著下降,而天津与沧州市等原油主导型城市的原油生产无明显下降趋势.(3)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进能源生产结构的优化,但对不同城市的影响不同,其中,对北京和河北承德市能源生产结构优化最显著,2001-2015年原煤生产比例下降了近40%,与协同发展战略的“基本无煤矿”目标方向一致,而对邯郸市、邢台市影响不明显.京津冀城市群能源生产结构调整仍具有较大潜力,对于原煤生产比例最高的城市(邯郸和邢台市),需要加快城市的能源生产转型,增加清洁能源产出,改善能源生产单一的结构特点;对于原煤生产产量较高的城市(唐山市),需要根据资源禀赋情况逐步调整原煤产量,进一步集约地区煤矿,同时鼓励发展煤炭洗选业,提高煤炭清洁生产技术;对于具有“无煤矿化”目标的高煤产城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依托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自身自然风力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