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感染成人和儿童临床特征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和比较上海市儿童和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52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对同期家庭内密切接触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和家庭内感染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BA.5亚型感染的儿童与成人、危重型与非危重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524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5 d至16岁,其中男301例(57.4%),女223例(42.6%),危重型29例(5.5%),非危重型495例(94.5%)。危重型患儿的发热热峰、气促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基础疾病发生率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06, χ2=34.90、10.04、31.10,均 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型患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比例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18, Z=-4.61, Z=-4.28, Z=-5.13, χ2=195.90, 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136.13,均 P<0.05)。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组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组,儿童组发热、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高于成人组,而成人组咳嗽发生率高于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6、11.83、8.50、28.14,均 P<0.05)。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和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分别收集到588例和355例儿童病例、791例和755例成人病例。儿童组中,BA.5亚型感染患儿咳嗽、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感染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7.95、40.78、15.54,均 P<0.001)。成人组中,BA.5亚型感染者发热热峰、热程、发热发生率、咳嗽发生率、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高于BA.2亚型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 Z=-9.64, χ2=47.29、124.09、29.90,均 P<0.001)。 结论:上海地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型流行高峰时期,危重型患儿全身症状重,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发热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多见,而成人咳嗽症状发生率高于儿童。BA.5亚型感染患儿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高,BA.5亚型感染成人患者的全身症状较BA.2亚型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7例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病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RDN基因变异致Triadin敲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女,2岁6月龄,因“呼吸、心搏骤停后5 h”转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搏骤停、晕厥、无自主呼吸、抽搐。心电图可见单发、成对室性早搏以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予持续机械通气、抗感染、脑保护、美托洛尔等治疗,遗留有言语和语言障碍、肌无力。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TRDN基因存在c.326delT(p.Leu109CysfsTer25)纯合变异,确诊为Triadin敲除综合征,后继续予美托洛尔治疗,随访7个月未发生心脏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的去顶手术矫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去顶术式治疗冠状动脉主动脉异常起源(AAOCA)壁内走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4月15例AAOCA患者的资料总结,其中2例因无明显症状及SCD高危因素而未行手术治疗,最终13例行去顶手术治疗的AAOCA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析术后近中期结果。结果:全组患者(16.3±8.2)岁(7~35岁),术前评估均为壁内走行解剖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患者8例(61.5%),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5例(38.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临床症状,其中首发症状为胸痛7例(53.8%),晕厥5例(38.5%),胸闷1例(7.7%)。主动脉阻断时间、中位体外循环时间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51.0±16.4)min (37~99 min)、82(74.0,97.5)min和6(4,15) h。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10.0,39.5)个月,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从术前5例减少为1例。结论:去顶术式是治疗AAOCA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可纠正AAOCA患者冠状动脉壁内走行的解剖异常,从而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功能,有利于消除临床症状及降低潜在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臂尺动脉损伤并发急性肺栓塞和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骨四科收治1例右前臂尺动脉破损患者,入院查右上肢动脉造影(DSA)并卧床24 h后,下地时突发短暂晕厥、气促,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B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三尖瓣处血栓粘连,诊断为急性肺栓塞(PE)。紧急溶栓治疗后临床表现及检查所见明显改善,但并发右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紧急行前臂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保肢成功,术后2周二期行植皮手术。术后1个月随访,患肢肿胀、感觉及功能明显改善。上肢外伤后并发PE,且在溶栓成功后再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例在临床中较少见,应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上肢血管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心、肺血管意外的风险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干燥综合征伴弥漫性肺泡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弥漫性肺泡出血是SS的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肺部表现,具有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的特点,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SS伴弥漫性肺泡出血的青年女性患者,既往有视神经脊髓炎病史,表现为反复咯血、气促、晕厥,予甲泼尼龙40 mg治疗后肺泡出血控制欠佳,后经甲泼尼龙0.5 g/d冲击等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3年无明显疾病进展。CTD伴弥漫性肺泡出血需注意早期识别、尽早足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流感相关脑病40例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流感相关脑病(IA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0例IA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治疗及转归,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后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女各20例;就诊年龄(4.0±2.3)岁,中位数3.2岁。甲型流感28例,乙型流感12例。临床表现:患儿均以发热起病,发热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间隔24 h(0~120 h)。32例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为抽搐,其中17例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均有脑病表现,其中33例昏迷,7例表现为嗜睡或认知功能下降。30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检查:30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4例肌酸激酶升高,31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6例血糖升高,1例血糖显著降低。38例完成血氨检测,9例升高。6例完成全外显子测序,1例发现 SCN1A新生杂合变异,1例发现 ATP1A2杂合变异(母源)。35例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12例脑脊液蛋白轻中度升高。影像学资料:33例影像学异常,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14例,为最常见。治疗:患儿均接受帕拉米韦或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28例予糖皮质激素,29例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17例死亡,9例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4例恢复至基线水平。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预后良好组发热与神经系统首发症状的间隔时间[(22.7±12.2) h]、入院时 Glasgow评分[(7.6±2.5)分]、谷丙转氨酶[15.6(9.0~1 631.5) U/L]及谷草转氨酶[47.6(25.4~1 721.3) U/L],与预后不良组[(38.6±30.9) h、(4.5±1.6)分、140.2(12.3~3 232.4) U/L、251.8(21.7~4 991.6) 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预后良好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7例,免疫球蛋白17例;预后不良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免疫球蛋白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根据临床病理类型将临床影像综合征进一步分类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无法分类组。细胞因子风暴组Glasgow评分为(4.6±1.7)分,改良的Rankin评分中位数为6.0分,兴奋毒性组为[(7.6±2.2)分、1.5分],无法分类组为[(7.3±2.8)分、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IAE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抽搐及迅速出现的意识障碍为最常见。急性坏死性脑病为最常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类型;IAE起病越急骤、进展越迅速,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寒湿郁虚火之厥阴病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的疗效。方法:依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地域气候特点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出病因病机证治方案,并据此对2019年12月-2020年1月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30例COVID-19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结果:COVID-19属中医瘟疫范畴,为寒湿直中三阴内郁虚火之厥阴病,病名以寒湿瘟(疫)为宜,故治以乌梅丸合麻黄升麻汤合达原饮,随证加减。30例COVID-19患者中,1例纯中药治疗,29例在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25例患者在服用中药1剂后症状即出现好转。服中药后7~10 d,30例患者全部有效,其中1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6例重型患者5例转为普通型、1例转为轻型,症状总消失率达60.0%(18/30),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并达到出院标准13例(包括1例纯中药治疗)。结论:COVID-19病机为寒湿直中三阴,内郁虚火,形成厥阴病,属寒湿瘟(疫)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迅速改善症状且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食管反流致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和慢性支气管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