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中神经监测电流刺激对家兔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损伤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损伤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损伤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RLNP),单侧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表现为危及生命的急性气道阻塞。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可引起环甲肌去神经支配,影响高声调。而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是通过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刺激神经,使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来判断神经的连续性和神经-肌肉的传导功能的完整性。目前被广泛用于保护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特别是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的保护中。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本文提出一个IONM下的新操作:"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是指当探针刺激神经周围组织时,刺激点与神经在一定距离内,也可引起有效肌电反应,此距离初步定义为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可以帮助术者精准确定神经位置和走行,快速解剖,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臂丛损伤修复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有效利用及靶器官对其再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大鼠臂丛损伤模型上证实臂丛损伤修复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能够被有效利用,并探讨靶器官对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开展研究。实验分为包含5个亚组的再生组(RGen)和3个亚组的再利用组(RUs),每个亚组由随机选取的6只大鼠组成(共42只)。RGen组:切断并缝接肌皮神经,按缝接神经后同时构建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与靶器官的不同连接状态分为1~4个亚组,即RGen1组(无靶器官连接组):剪断前臂外侧皮神经(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并且缝合结扎断端远端,切断其与皮肤靶器官的连接;RGen2组(缝合连接皮肤靶器官组):剪断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后再通过缝合行端端缝接;RGen3组(自然连接皮肤靶器官组):仅解剖暴露LFCN内侧分支;RGen4组(缝合连接肌肉靶器官组):即剪断正中神经发出的支配桡侧腕屈肌(FCR)的肌支,肌支断端的近端缝扎封闭,同侧LFCN内侧分支的远端通过神经的端端缝接连接到肌支断端的远端,实现与肌肉靶器官(即FCR)的连接等;RGen 5组(对照组):仅解剖暴露肌皮神经及同侧LFCN内侧分支。8周后,在大鼠麻醉状态下,取LFCN内侧分支远端约5 mm的神经组织,随后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荧光染色(ChAT),测量染色后的阳性反应面积(PA)、平均光密度(MD)、累计光密度(IOD)来评估再生组的不同亚组中错配长入LFCN的运动轴突的再生情况。RUs组:首先所有亚组均解剖暴露支配FCR的神经支,然后分为3个亚组,即RUs1组(保留肌肉正常神经支配组):仅解剖暴露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支;RUs2组(肌肉接入LFCN组):即再生组的亚组4;RUs3组(肌肉去神经支配组):剪断支配FCR肌的肌支,并将断端的近端缝扎封闭。8周后,在大鼠麻醉状态下,通过测量比较RUs组的不同亚组的FCR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湿重率、Masson染色后的胶原容积分数(CVF)来评估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对肌肉的神经支配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及Bonferroni法进行数据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RGen组中,神经AChE染色后,与RGen1组、RGen5组相比, RGen3组和RGen4组的PA、MD、IOD值更高,与RGen2组相比,RGen4组的PA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hAT染色后,与RGen1组和RGen5组相比,RGen3组和RGen4组的PA和IOD值更高( P<0.05);与RGen2组相比, RGen4组的PA显著更高( P<0.05)。RUs组中,电生理评估示: RUs3组未观察到CMAP, RUs1组、RUs2组的CMAP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Us1组(98.91%±3.86%)的肌肉湿重率显著高于RUs3组(86.67%±4.68%)( P<0.01),与RUs2组(92.74%±3.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sson染色示: RUs2组(8.61%±1.16%)的CVF值显著高于RUs1组(3.17%±0.76%)、显著低于RUs3组(16.4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有靶器官的连接更有利于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的生长,其中,神经远端连接肌肉靶器官时产生的促进作用强于皮肤靶器官;错配再生的运动轴突可以与肌肉靶器官建立有效的神经支配,证实了其能被有效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自主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自主神经活性物质的变化。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8~10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18只),脊髓损伤组又分为伤后4,12,24 h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观察和记录各组术后表现,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大鼠下肢运动功能。各组分别于伤后各时间点取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检测心肌酪氨酸羟化酶(TH)、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术后四肢活动正常,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BBB评分均为21分。脊髓损伤组活动和进食显著减少,双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无自主排泄;BBB评分伤后4,12 h均为0分,伤后24 h评分稍有升高,最高为1分。假手术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脊髓损伤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Western blot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TH和NET蛋白表达下降,AChE和ChAT蛋白表达升高( P<0.05或0.01)。RT-PCR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TH 和NET mRNA表达下降,AChE和ChAT mRNA表达升高( P<0.05或0.01)。脊髓损伤组伤后24 h与4,12 h比较,TH、NET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伤后12,24 h与4 h比较、伤后24 h与12 h比较,ChAT m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大鼠高位脊髓损伤急性期心肌组织交感神经活性物质TH和NET减少,迷走神经活性物质AChE和ChAT增多,这可能与高位脊髓损伤后阻断高级中枢对心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导致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桡神经麻痹保守治疗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桡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成功的病例。患儿胎龄39周,阴道分娩娩出。患儿生后2 d发现右侧垂腕、右上肢肌力减弱、上臂片状红斑及皮下结节,肌电图提示桡神经急性去神经支配。结合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桡神经麻痹。予以自制简易夹板固定等综合治疗,15日龄时家属自行解除简易夹板固定(共固定13 d),患儿20日龄时右手垂腕症状消失,双手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正常。出院半年复查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 4例、L 4,5 31例、L 5S 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 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6.7, 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 1例、L 4,5 2例、L 5S 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7.7, 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 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和足部创面修复时四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0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应用皮瓣种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带前臂后侧皮神经)30例,皮瓣面积5.0 cm×2.0 cm~13.0 cm×6.0 cm;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未带腓浅神经)15例,皮瓣面积2.5 cm×2.0 cm~9.0 cm×6.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26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7.0 cm×5.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神经中下段)41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23.0 cm×14.0 cm,修复足部、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其中40例做CTA的观察,分别测量桡侧副动脉、腓浅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动脉的出现率和起始处血管口径。缝接皮神经97例,未缝接皮神经15例(均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41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30例),两种皮瓣穿支出现率是100%;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0.0%,穿支利用率为80.8%(21/26),有19.2%(5/26)因血管太细改为腓肠内侧浅动脉;腓浅动脉穿支出现率为90.0%,可利用率为60.0%(9/15),其中40.0%(6/15)改为腓动脉穿支皮瓣。除1例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有101例获得随访,其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0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36.6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40例,良45例,可5例。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78例,感觉功能均达到S 3级以上;未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12例,感觉功能达到S 3级3例、S 2级9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均缝接了皮神经,感觉功能均达到S 3级以上。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比较臃肿,需要去脂、修薄处理,其他3种皮瓣不臃肿。 结论:腓动脉穿支和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口径较粗,容易切取成活;腓浅动脉和腓肠外侧浅动脉因血管口径比较细,且腓浅动脉变异很大。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较臃肿。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前臂后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中下段均有感觉神经支配皮瓣,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伴行腓浅神经没有发出皮支到皮瓣内,腓浅神经上段仅仅是过路神经,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皮瓣本身没有感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源性miR206抑制Myostatin表达影响大鼠失神经性肌萎缩的进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iR206在骨骼肌失神经萎缩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共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进行本研究。应用16只SD大鼠剪除后肢坐骨神经1 cm建立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分别在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时间0、3、7、14 d分为4组取材,每组4只,将样本进行湿重比测定观察无干预下大鼠肌肉失神经萎缩的变化。另24只大鼠同样建立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并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去神经加miR206转染组、去神经加对照转染组和假手术组,于失神经支配7 d后取材。将样本进行湿重比测定和Masson染色下肌纤维横截面积测量来评估肌肉萎缩的程度,并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腓肠肌中Myostatin和miR206的表达水平来评估二者的关系。细胞实验中,以C2C12细胞为对象,将带Myostatin(MSTN)mRNA 3'UTR端的荧光质粒和带mut MSTN mRNA 3'UTR端的荧光质粒,分别与mmu-miR206、mmu-miR206抑制剂、NC和NC抑制剂共转染,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分析,对比各组的荧光强度来验证miR206和Myostatin的靶向关系。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数据结果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去神经组观察中发现,大鼠腓肠肌湿重比整体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而降低,于第7天时最为明显。去神经加miR206转染组、去神经加对照转染组和假手术组的腓肠肌湿重比分别为0.63±0.04、0.51±0.02和1.05±0.02,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761.30±21.79)、(640.30±30.31)和(1 066.00±51.65)μm 2,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去神经加miR206转染组中Myostatin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去神经加对照转染组,qPCR结果显示两组Myostat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0.04和0.81±0.04。无论蛋白和mRNA,去神经加miR206转染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去神经加对照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显示, mmu-miR206共转染MSTN荧光质粒组的荧光相对强度是(0.26±0.07),显著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外源性miR206能通过特定的作用靶点来抑制Myostatin的表达,进而在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性肌萎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二者间存在靶向作用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骶神经背外侧支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描述腰骶神经背外侧支的解剖学特征,为腰骶神经侧支射频消融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取7具正常成人腰骶部防腐大体标本(年龄42~68岁,平均54.3±8.0岁),其中男性标本5具,女性标本2具.所有标本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常规从L3/4椎间盘平面向标本尾端进行解剖,依次去除标本表面皮肤、多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等,在手术显微镜下去除腰骶神经背外侧支周围的软组织,显露L3~S4神经背外侧支.用量角器测量距骶后孔8mm处S1~S4神经背外侧支与坐标轴纵轴的夹角以及L4~L5神经背外侧支与冠状轴所成夹角.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骶神经背外侧支在距骶后孔8mm处与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结果:在7具防腐大体标本中共发现65条骶神经背外侧支,S1~S4神经背外侧支的数量分别为16条、19条、19条和11条.S1~S4神经背外侧支在距骶后孔8mm处与纵坐标所成夹角分别为38°±9°,45°±13°,40°±10°,以及45°±7°.S1~S4神经背外侧支在距骶后孔8mm处与后正中线之间距离分别为21.3±3.0mm、24.0±3.5mm、21.7±2.8mm以及22.7±3.0mm.本研究还发现12条L4神经背外侧支和14条L5神经背外侧支,L4神经背外侧支的主干长度约为26.5±2.6mm,L5神经背外侧支的主干长度约为25.7±5.8mm.L4和L5神经背外侧支分别与冠状轴所成夹角分别为72°±2°,66°±4°.结论:骶髂关节背侧主要由L5~S4神经背外侧支支配,偶尔还存在L4神经背外侧支支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DAC4在运动改善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骨骼肌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其质量和功能对于机体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至关重要.去神经支配、肢体固定、衰老或慢性疾病等因素会破坏肌纤维微环境稳态,使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低于降解效率,从而诱发骨骼肌萎缩.运动通过影响骨骼肌细胞器功能、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等方式在预防和治疗骨骼肌萎缩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是运动改善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在多种骨骼肌萎缩模型中发现,骨骼肌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istone deacetylase 4,HDAC4)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运动干预可促使HDAC4从细胞核易位到细胞质,并抑制其蛋白表达,来调节骨骼肌萎缩相关基因的转录.鉴于HDAC4与运动关系密切,并在调节骨骼肌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论述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 HDAC4在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运动与HDAC4的关系,以期为运动防治骨骼肌萎缩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构建显微精索手术治疗精索疼痛的术后疼痛缓解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影响显微精索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构建采用显微精索手术治疗精索疼痛的术后疼痛缓解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324例精索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显微精索手术.采用Lasso回归筛选临床预测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显微精索手术后精索神经痛有效缓解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和临床实用性.结果:采用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筛选出年龄(OR=1.081,95%CI:1.033-1.137,P=0.001)、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分(OR=0.906,95%CI:0.768~1.048,P=0.04)、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OR=0.759,95%CI:0.627~0.900,P=0.003)、慢性疼痛时间(OR=1.070,95%CI:1.028~1.127,P=0.002)和曲张精索静脉内径(OR=0.150,95%CI:0.072~0.282,P<0.001)这5个临床指标是精索静脉曲张相关精索疼痛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OR=1.092,95%CI:1.033~1.163,P=0.003)、PHQ-9(OR=0.837,95%CI:0.717~0.959,P=0.016)、GAD-7(OR=0.785,95%CI:0.648~0.922,P=0.007)和慢性疼痛时间(OR=0.925,95%CI:0.876~0.971,P=0.002)是特发性精索疼痛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临床治疗构建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精索静脉曲张组)和0.913(特发性精索疼痛组),模型内部验证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93(精索静脉曲张组)和0.94(特发性精索疼痛组),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基于年龄、疼痛病程时间、PHQ-9评分、GAD-7评分和曲张的精索静脉内径构建的术后疗效预测模型具备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适用性,可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