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并已完成规律随访1年的42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130例患者存在心房颤动发作(心房颤动组),299例患者无心房颤动发作(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术前心脏超声参数、术前及随访期间内长期服用药物,并读取随访时程控仪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高频事件持续时间及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较对照组大[(76.92±8.68)岁 vs.(64.62±10.01)岁,P=0.004],男性占比较高(56.92%vs.45.48%,P=0.029),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患者较多,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大[(40.45±9.13)mm vs.(38.22±7.95)mm,P=0.045],心房起搏比例、心房电极阻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1,95%CI:1.134~1.216)、男性(OR=1.572,95%CI:1.031~2.396)及心房起搏比例较高(OR=1.021,95%CI:1.011~1.032)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年龄、男性及心房起搏比例高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植入心脏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烟酒史等)和随访资料(包括起搏模式、起搏比例及植入后用药)等,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入选223例患者,年龄(70.23±8.88)岁,其中男113例,随访(17.94±9.05)个月。①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45例(20%,45/223),包括症状性房颤21例(47%,21/45)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24例(53%,24/45),AHRE中亚临床房颤(SCAF)10例(42%,10/24)。②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房性早搏百分数、平均心率及最快心率、心室起搏百分数、起搏模式、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 OR=0.170,95% CI 0.050~0.573, P=0.004)、饮酒史( OR=9.319,95% CI 2.688~32.304, P<0.001)、左心房内径( OR=1.143,95% CI 1.024~1.276, P=0.018)、心室起搏百分数( OR=1.045,95% CI 1.023~1.067, P<0.001)、最快心率( OR=1.044,95% CI 1.021~1.067, P<0.001)、房性早搏百分数( OR=2.001,95% CI 1.427~2.807, P<0.001)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经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1,截断值0.249,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0%。 结论:联合性别、饮酒史、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数、最快心率、房性早搏百分数对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 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 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 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 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 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 P=0.042)和PSD[(14.9°±5.0°)对(21.0°±3.5°), 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 P=0.037, 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双胎早产儿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胎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HB)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CCHB双胎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病例回顾:37岁无症状孕妇,孕23周胎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双胎心率下降,房室传导阻滞,母亲完善检查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予人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及羟氯喹等治疗后,孕31周胎儿超声心动图仍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孕32 +3周因先兆早产行剖宫产,双胎自身抗体筛查均示抗核抗体(ANA)弱阳性,Ro60及Ro52阳性,24 h Holter均提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宝一对症治疗后出院时体质量增加至2 200 g,但仍为CCHB(心室率80~90次/min),宝二住院期间突然出现心率及血压下降,最终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2.文献检索:中文文献2例,英文文献9例,其中9例为抗干燥综合征抗体A(SSA)/Ro和抗干燥综合征抗体B(SSB)/La相关的CCHB,2例为特发性CCHB。 结论:胎盘转移SSA或SSB是双胎发生CCHB的重要机制,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其发病进程。目前的治疗方法仍不尽人意,大多患儿需要起搏治疗,早期诊断和产前管理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室间隔消融术治疗症状轻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室间隔消融术(ASA)治疗症状轻微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1年3月至2017年12月住院和门诊诊治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的HOCM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ASA治疗组(ASA组)。通过数字病例管理系统获得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及卒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等。主要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和肥厚型心肌病(HCM)相关死亡事件。有效性指标包括治疗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以及新发心房颤动况,安全性指标包括患者围术期死亡及起搏器依赖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50例,年龄(52.9±14.5)岁,男性92例(61.3%)。其中药物治疗组102例、ASA组48例。与药物治疗组比较,ASA组患者年龄较小、LVOTG较大( P均<0.05)。研究随访6.0(3.5,8.1)年。末次随访结果显示,ASA组患者的LVOTG由(85.8±35.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27.7±19.8)mmHg( P<0.001),其中有32例(66.7%)患者LVOTG<30 mmHg;室间隔厚度由(20.3±3.8)mm降至(16.1±3.4)mm( P<0.001);NYHA心功能Ⅰ级者达31例(64.6%)( P<0.001)。ASA组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比率有低于药物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3)比20.8%(20/96), P=0.096]。随访期间共有13例患者死亡,其中药物治疗组11例(10.8%)、ASA组2例(4.2%)。ASA组1例(2.1%)患者发生围术期相关起搏器依赖,1例(2.1%)患者于术后10年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与ASA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1),5、10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9%、83.0%和97.9%、97.9%。药物治疗组和ASA组患者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97),5、10年两组去除HCM相关死亡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86.1%和97.9%、97.9%。 结论:ASA治疗症状轻微的HOCM患者的有效性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脏再同步治疗:双心室起搏还是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出现的除传统双心室同步起搏外同样能达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2种方法达到CRT的途径、机制、临床证据及各自的利弊,并对现阶段CRT方式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起搏参数良好,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双奇静脉畸形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殊时期该类患者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COVID-19疫情期间接受起搏器及除颤器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9年同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年龄(68.2±7.8)岁,男5例(38.5%),11例(84.6%)患者来自北京地区。5例(38.5%)患者合并黑矇/晕厥史且为起搏依赖,8例(61.5%)患者达到择期更换适应证(ERI)或耗竭期(EOL),未达到ERI或EOL者CIED电池剩余时间(2.3±1.0)个月。3例起搏依赖患者达到ERI。12例(92.3%)患者进行了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或双腔起搏器(DDD)更换,1例(7.7%)患者进行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更换。与2019年同期相比,CIED更换数量明显下降,更多患者来自北京地区,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ERI或EOL比例[15(38.5%)对8(61.5%), P=0.201]更高以及CIED电池电量剩余时间[(5.5±3.5)月对(2.3±1.0)月, P=0.001]更短。 结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针对性筛选需紧急行器械更换患者,对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以及达到ERI/EOL的患者,特别是已达到ERI/EOL的起搏依赖患者,应优先进行CIED更换以最大化保证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