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及对患者LM术中预后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M)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子宫肌瘤(UF)患者麻醉效果以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4年2月于本院行LM术UF患者128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七氟醚组各64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术后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恢复程度.结果:术后联合组自主呼吸恢复(6.12±0.86 min)、唤醒(3.56±0.78 min)、言语应答(7.62±0.53 min)与拔管(14.65±2.26 min)等时间均短于七氟醚组(7.34±1.36 min、4.89±0.93 min、10.58±1.17 min、17.56±2.78 min),心率(71.43±6.07 次/min)、平均动脉压(88.93±6.54 mmHg)水平高于七氟醚组(69.34±5.32次/min、86.51±6.91 mmHg),术后12h视觉模拟评分(2.41±0.49分)、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8.96±3.07 ng/L)、白细胞介素-6(18.54±3.08 pg/ml)水平均低于七氟醚组(3.65±0.68 分、26.94±4.53 ng/L、24.83±4.15 pg/ml),术后 1d MMSE(27.39±1.58 分)及 MoCA(28.42±0.97 分)评分均高于七氟醚组(25.86±1.64 分、26.48±1.03分)(均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七氟醚对行LM术UF患者具有良好麻醉效果,能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痛感并抑制炎症应激反应,同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对临床麻醉应用有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灸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量效关系研究及对疲劳状态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不同频次艾灸对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活动度及疲劳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5例肝肾亏虚型RA患者随机分为高频艾灸组(45例,脱落3例)、低频艾灸组(45例,脱落2例)和西药组(45例,脱落2例,中止1例).西药组予来氟米特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20 mg.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高频艾灸组和低频艾灸组均予艾灸阿是穴和双侧肾俞、三阴交,每次15 min.高频艾灸组每日艾灸1次,每周5次;低频艾灸组隔日艾灸1次,每周3次.3 组均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28 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中医证候积分、双手平均握力(GS)、30 s坐立起身测试(STS)、起立-行走时间测试(TUG)、20 m步行测试(20MWT)、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 1、3 个月随访观察 3 组患者疲劳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Bristol类风湿关节炎疲劳数值评定量表(BRAF-NRS)评分、Bristol类风湿关节炎疲劳多维度问卷(BRAF-MDQ)评分,于治疗后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20/50/70标准评定病情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3 组患者DAS28 评分、ESR、CRP、RF、中医证候积分、TUG、20MWT、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双手平均 GS、STS 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治疗后,高频艾灸组患者DAS28评分、ESR、CRP、中医证候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及低频艾灸组(P<0.01,P<0.05),双手平均GS、STS高于西药组及低频艾灸组(P<0.01,P<0.05),TUG、20MWT低于西药组(P<0.01,P<0.05);低频艾灸组DAS28评分、ESR、CRP、中医证候积分、TUG、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P<0.01),双手平均GS高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各时点,3组患者疲劳VAS、BRAF-N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频艾灸组和低频艾灸组患者BRAF-M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西药组患者BRAF-MD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高频艾灸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疲劳VAS、BRAF-NRS及BRAF-MDQ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治疗结束后 1 个月随访疲劳VAS、BRAF-NRS评分及治疗后BRAF-MDQ评分低于低频艾灸组(P<0.01,P<0.05);低频艾灸组治疗后各时点疲劳VAS、BRAF-NRS及BRAF-MDQ评分低于西药组(P<0.01,P<0.05).治疗后,高频艾灸组及低频艾灸组患者 ACR20、ACR50 比例均高于西药组(P<0.01);高频艾灸组患者ACR70比例高于低频艾灸组及西药组(P<0.05,P<0.01);低频艾灸组ACR70比例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艾灸可有效降低肝肾亏虚型RA患者疾病活动度,改善疲劳状态,其疗效与灸频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18F-FDG PET/MR表现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患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PET/MR)表现,寻找提高疾病诊断效能的影像学标记物.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AE患者(AE组)和11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HC组)的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头颅18F-FDG PET/MR影像.首先,使用统计参数图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12,SPM12)处理包得出AE组FDG摄取异常脑区.然后,使用后处理工作站多模态脑分析软件提取脑区体积/全脑体积(volume/total intracranial volume,volume/TIV)和平均标准化摄取率(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ratio,SUVr)参数,比较AE组与HC组各个脑区volume/TIV和SUVr的组间差异,并分别选取volume/TIV和SUVr有显著差异的脑区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单一定量参数及定量参数两两联合的诊断效能.最后,进行DeLong检验选择最佳模型,绘制联合诊断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置换检验用于评估统计量的显著性.结果 SPM12的分析显示,AE组脑干和小脑FDG摄取增高(P<0.001),而双侧额叶、顶叶、右侧枕叶FDG摄取减低(P<0.001).脑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岛叶、扣带回、距状回volume/TIV减低(P<0.05),中扣带回、顶叶、楔叶、枕外侧回SUVr减低(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左侧距状回的volume/TIV和左侧中扣带回的SUVr联合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964)最高.DeLong检验显示定量参数两两联合诊断效能与单一参数诊断效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显示诊断模型的校准度一般,但决策曲线显示在一定风险阈值范围内患者可获得比较高的净收益.置换检验显示AE组及HC组的左侧距状回的volume/TIV和左侧中扣带回的SUVr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E患者18F-FDG PET/MR存在某些特定脑区FDG代谢异常和脑体积改变,左侧距状回的volume/TIV和左侧中扣带回SUVr两个参数联合是潜在诊断AE的生物学标记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术后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与KCC2/NKCC1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大鼠术后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与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2(KCC2)/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1(NKCC1)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16~18月龄,体重440~540 g,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重度狭窄建立MCI模型。取MCI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组(SP组)。S组、P组、SP组行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麻醉方法:SP组吸入1.7%七氟烷复合静脉输注丙泊酚20 mg·kg -1·h -1 3 h,S组吸入3%七氟烷3 h,P组静脉输注丙泊酚40 mg·kg -1·h -1 3 h。术后14 d行新异物体实验,计算新异物体识别指数。术后19 d行在体电生理实验,测定长时程增强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幅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KCC2和NKCC1的表达水平,计算KCC2/NKCC1比值。术后30 d行Golgi-Cox染色,计算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和P组新异物体识别指数、海马KCC2/NKCC1比值、CA1区突触棘密度和fEPSP幅值降低( P<0.05),SP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或P组比较,SP组新异物体识别指数、海马KCC2/NKCC1比值、CA1区突触棘密度和fEPSP幅值升高( P<0.05)。 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不加重MCI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维持海马KCC2/NKCC1平衡,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 18F-THK5317 PET/MR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tau蛋白与脑萎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和脑萎缩情况并探索二者之间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6例AD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70.7±12.2)岁]和19名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CN)者[男9名,女10名,年龄(65.6±8.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 18F-(S)-6-[(3-氟-2-羟基)丙氧基]-2-(4-甲基氨基苯基)喹啉(THK5317) PET/MR显像,计算每个受试者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和灰质体积(GMV)。使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GMV和SUVR的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体素分析GMV与SUVR的相关性以及大脑皮质平均GMV、平均SUVR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CN者相比,AD患者在外侧颞叶、额叶、后扣带回/楔前叶及枕叶存在 18F-THK5317异常摄取,2组间SU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0.54和1.78±0.09、2.13±0.50和1.82±0.06、2.03±0.45和1.69±0.08、2.18±0.57和1.76±0.10; t值:2.58~6.57,均 P<0.001);在内侧颞叶、后扣带回/楔前叶及眶额部存在GMV显著缩小( t值:3.67~8.85,均 P<0.001)。相关分析显示,在AD患者中,SUVR与GMV在双侧外侧颞叶、前额叶中线区及眶额叶存在显著负相关( r值:-0.52~-0.43,均 P<0.05);大脑皮质平均SUVR( r=-0.599, P=0.001)、平均GMV( r=0.443, P=0.023)均与MMSE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AD患者存在大脑皮质 18F-THK5317异常摄取及GMV缩小,两者与认知功能的减退存在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t=4.387、3.199、4.254、3.946,均 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 t=4.737、5.337、4.548,均 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t=3.282、5.471、2.796、3.767,均 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巴胺转运体显像预测帕金森病剂末现象发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初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不同亚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参数对剂末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57例帕金森病患者,基线完成 11C-2β-羧甲氧基-3β-(4-氟苯基)托烷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接受12个月多巴胺能药物治疗。记录患者开始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和剂末现象出现的时间。在校正临床相关因素后,通过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纹状体不同亚区DAT摄取值及相关参数对剂末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23个月,完成随访的55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10例出现剂末现象(18.18%)。与未发生剂末现象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发生剂末现象的患者基线尾状核、前壳核DAT摄取值明显降低(分别为0.66±0.52与1.08±0.42, t=2.76, P=0.008;0.66±0.20与0.87±0.28, t=2.27, P=0.027),以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及前后壳核更明显。多因素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病程、基线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评分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增加值( ?LED)因素校正后,症状轻侧同侧尾状核DAT摄取值降低( HR=0.20,95% CI 0.07~0.63, P=0.006),症状轻侧对侧尾状核( HR=0.28,95% CI 0.11~0.69, P=0.006)和后壳核DAT摄取值降低( HR=0.08,95% CI 0.01~0.64, P=0.018),壳核/尾状核DAT摄取值比值增大( HR=2.33,95% CI 1.02~5.33, P=0.045)是发生剂末现象的预测因子。 结论:剂末现象可能与纹状体多巴胺受损有关,在壳核多巴胺缺失的基础上,早期双侧尾状核受损是帕金森病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联合 18F-PSMA-1007 PET/CT显像对前列腺癌TNM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联合 18F-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1007 PET/CT对前列腺癌患者TNM分期及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 18F-FDG、 18F-PSMA-1007双显像剂PET/CT显像的31例前列腺癌患者[(69.9±9.2)岁]的临床资料与PET/CT图像。采用配对 χ2检验比较 18F-FDG、 18F-PSMA-1007 PET/CT及联合显像对前列腺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分析联合显像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 结果:31例患者共有转移灶282处,其中13例有区域内淋巴结转移46处,15例有远处转移236处。 18F-PSMA-1007 PET/CT与联合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均高于 18F-FDG PET/CT[100%(31/31)、100%(31/31)与64.5%(20/31); χ2=13.37, P<0.001]。基于患者分析, 18F-PSMA-1007 PET/CT与联合显像对区域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均高于 18F-FDG PET/CT(12/13、12/13与6/13; χ2=4.51, P=0.034),对远处转移的检出率也均高于后者(15/15、15/15与10/15; χ2=6.00, P=0.042)。基于病灶分析, 18F-PSMA-1007 PET/CT及联合显像对区域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均高于 18F-FDG PET/CT[95.7%(44/46)、97.8%(45/46)与45.7%(21/46); χ2值:25.37~49.56,均 P<0.001];联合显像对远处转移的检出率高于 18F-FDG和 18F-PSMA-1007 PET/CT[96.2%(227/236)与68.6%(162/236)、58.9%(139/236)],而 18F-FDG PET/CT高于 18F-PSMA-1007 PET/CT( χ2值:4.85~94.22,均 P<0.05);联合显像改变了32.3%(10/31)的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 结论:对于可疑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 18F-FDG、 18F-PSMA-1007双显像剂PET/CT显像可改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DG PET/CT在继发性肾淋巴瘤与肾脏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继发性肾淋巴瘤(SRL)的诊断价值,并与肾脏免疫性疾病(RID)进行鉴别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 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2例SR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0±15)岁,设为SRL组。同时选取 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最终诊断为RID的患者10例,其中IgG4相关性肾病2例、肾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8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60±10)岁,设为RID组。选取 18F-FDG PET/CT显像肾脏正常的健康受检者10例,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55±10)岁,设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和记录肾脏以及肾外组织受累的 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测量并计算肾脏病变或肾皮质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 max)、肾脏病变或肾皮质SUV max与肝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 mean)的比值(SUV ratio)及肾外受累组织SUV max。3组受检者SUV max、SUV ratio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RL组与RID组肾外受累病变 18F-FDG摄取SUV max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2例SRL患者中,受累肾脏 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结节与肿物型6例,肾脏弥漫性肿胀型6例,病变摄取 18F-FDG均异常增高。10例RID患者中,受累肾脏 18F-FDG PET/CT显像均表现为双肾弥漫性肿胀型,肾实质弥漫性 18F-FDG摄取增高,与肾脏弥漫性肿胀型SRL表现相似。在肾外受累病变方面,RID组多有常见好发的累及部位,SRL组多伴全身不同组织脏器的受累,分布无规律性。SRL组患者肾脏病变的SUV max、SUV ratio显著高于RID组(21.88±12.04对9.09±3.51、11.38±6.52对3.67±1.12),2组肾脏病变的SUV max、SUV ratio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UV max=3.23±0.39、SUV ratio=1.47±0.2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7.189、18.361,均 P<0.001)。SRL组肾外受累病变的SUV max明显高于RID组(27.67±15.09对7.55±3.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89, P=0.001)。 结论:18F-FDG PET/CT对SRL的诊断和全身受累范围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有助于与RID的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