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使用双膦酸盐患者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是一类抗骨吸收药物,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疾病的治疗,其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发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临床表现为颌骨疼痛、骨面裸露、坏死等,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及全身健康。口腔诸多治疗均为侵入性操作,可能影响使用双膦酸盐患者的颌骨改建,引发MRONJ。对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应规避MRONJ的危险因素,规范操作,降低MRONJ的发生风险。本文就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如何进行规范化口腔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口腔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改良药物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安全性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改良药物是一类缓解因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药物的总称,目前包括双膦酸盐和RANKL抑制剂。由于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其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聚焦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探讨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并形成共识。共识在我国2021年版的《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基础上增加了骨改良药物相关颌骨坏死的定义,补充了更多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总结了近年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对不良反应处理的诊疗经验,最终经过专家组成员深入探讨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对骨改良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颌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颌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双膦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颌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颌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等颌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舒单抗用药人群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用于预防恶性肿瘤骨相关事件和治疗骨折高风险的骨质疏松。2019年,地舒单抗于我国获批上市后,地舒单抗引发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DRONJ)也日益受到关注。DRONJ与双膦酸盐引发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类似,多发生于拔牙术后,表现为颌骨裸露坏死、流脓、颌面部肿胀及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DRONJ的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与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不同。本文从口腔卫生保健、抗生素药物应用、围手术期停药和手术策略选择等方面,总结DRONJ高危患者的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旨在为口腔外科医师应对使用地舒单抗患者的拔牙手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慢性无菌性骨髓炎8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慢性无菌性骨髓炎(CNO)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8例CNO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外报道的儿童CNO患者进行比较和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儿,男3例,女5例;发病年龄(7.2±3.2)岁,平均确诊时间25.9个月;常见临床症状为骨痛(7例,87.5%),关节炎(4例,50.0%),发热(3例,37.5%);X线片与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进行性骨质硬化;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骨膜炎、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患儿受累骨骼均>1处,7例(87.5%)患儿为双侧病灶;常见部位为胫骨(22.0%),其次为股骨(17.1%)、下颌骨(9.8%);8例患儿均行病变部位骨活检,其中4例表现为骨坏死,4例骨纤维化改变,2例骨髓炎改变;骨组织病原学检查均阴性;8例患儿接受非甾类抗炎药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ɑ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8例患儿病情均好转,监测炎症指标正常,均无致残致畸和多器官损伤。结论:儿童CNO多于学龄期起病,病程长;以多部位骨痛、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可见多处骨骼受累,以下肢骨最常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CNO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颌下腺转位在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患者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治疗,组织缺损范围较大者需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后2周和复查时口内外切口是否愈合,以及并发症(钛板折断)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患者的黏膜初期愈合率(术后2周,黏膜愈合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4.6±8.9)岁;其中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患者33例,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患者7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5±1.4) cm(2.1~8.0 cm),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90%(36/40)的患者黏膜初期愈合,10%(4/40)的患者出现钛板折断。结论:对3期下颌骨MRONJ患者,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的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掺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负载双膦酸盐改善去卵巢小鼠骨流失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质疏松进展,然而双膦酸盐严重的并发症如下颌骨坏死、非典型性股骨骨折等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需要寻求有效的替代疗法改善现有的临床困局.目的:制备掺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负载双膦酸盐(BPS@Sr-MBG),分析其抗骨质疏松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然后加入阿仑膦酸盐饱和溶液中制备BPS@Sr-MBG.①细胞实验:将小鼠骨髓巨噬细胞接种于96孔板内,加入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的ɑ-MEM完全培养基进行破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同时分3组培养,空白组加入PBS,对照组加入双膦酸盐,实验组加入BPS@Sr-MBG.培养5 d后,F-肌动蛋白环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分化情况.②动物实验:将24只雌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切除去卵巢组、BPS组、BPS@Sr-MBG组小鼠双侧卵巢构建骨质疏松模型,造模1周后,BPS组、BPS@Sr-MBG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双膦酸盐溶液、BPS@Sr-MBG溶液,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小鼠腹腔注射PBS,1次/周.连续注射8周后,取小鼠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实验:F-肌动蛋白环染色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破骨细胞面积占比与破骨细胞数量均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破骨细胞面积占比与破骨细胞数量均减少(P<0.01).②动物实验:股骨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去卵巢组小鼠骨密度、骨小梁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均降低(P<0.05,P<0.01),骨小梁间距、结构模型指数升高(P<0.01);与去卵巢组比较,BPS组、BPS@Sr-MBG组小鼠上述骨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其中以BPS@Sr-MBG组各指标改善更明显.股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一步证实了Micro-CT扫描结果.③结果表明:BPS@Sr-MBG可通过抗破骨效应与促骨形成发挥抗骨质疏松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一种因治疗全身其他疾病需要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等)、抗血管生成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发生的颌骨坏死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咀嚼障碍、面部软组织瘘管经久不愈、骨外露等,严重者可伴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迄今为止,国内对于MRONJ缺乏统一的分类、分期及相关治疗共识或指南,不同单位对于MRONJ的诊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科学的诊疗标准及客观的疗效评价体系.为统一和规范MRONJ的诊疗标准,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治疗效果,国内MRONJ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汇集全国12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对MRONJ的研究成果与诊治经验,制订本专家共识,供相关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