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新生儿血浆中苯巴比妥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新生儿微量血浆中苯巴比妥(PHB)的浓度.方法 用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进行前处理,以PHB-D5为内标,反相色谱柱,流动相:0.05%甲酸-1 mmoL·L-1乙酸铵-水(A)和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50℃,进样量为2μL.用负离子电喷雾离子源负,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残留和稀释效应、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 血浆样品中PHB的线性方程式为y=109.38 x10-3x+19.57x10-3(r=0.999 6),PHB在1~75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 μg·mL-1.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 5.74%,准确度为91.29%~103.31%,提取回收率为102.83%~111.22%,稳定性良好,不受血浆基质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灵敏且专属性强,适用于新生儿血浆中PHB的治疗药物监测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液质联用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5种抗菌药物及其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建立并验证一种人血浆中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重症患者治疗药物监测.方法:血浆样品经有机溶剂沉淀蛋白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测定.色谱柱为Kinetex五氟苯基柱,以含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40 ℃,分析时间为3.5 min,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结果:伏立康唑、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在0.2~40μg·mL-1(r=0.997 4)、0.5~100 μg·mL-1(r=0.999 4)、0.5~100 μg·mL-1(r=0.999 4)、1.5~300 μg·mL-1(r=0.993 6)、1.5~300(r=0.997 9)μg·mL-1 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的准确度97.44%~100.72%、精密度≤9.35%;批内和批间精密度≤13.88%;方法回收率91.35%~106.08%;基质效应95.48%~107.42%;稀释效应相对偏差<15.00%;在多种储存条件下,处理前后的样品稳定性良好.统计了苏北人民医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共138例血药浓度检测结果,伏立康唑、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达标率分别为53.84%、27.27%、59.10%、20.00%、25.00%.纳入了 20例重症患者基本信息及血药浓度,发现在相同给药方案下,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度、灵敏度、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重症患者5种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经临床实践证明,该法可为重症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白杨素纳米晶体的制备与药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制备白杨素纳米晶体,并进行抗缺氧药效评价.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超声法将白杨素制备成纳米晶体,以平均粒径和聚合物分散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处方工艺,经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对纳米晶体的晶型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常压密闭缺氧耐受力实验评价白杨素纳米晶体的抗缺氧活性.结果 最优处方稳定剂为吐温80和大豆卵磷脂,药物载体质量比2∶1,有机相水相比体积比1∶ 30,超声功率800 W,超声时间20 min.制得白杨素纳米晶体平均粒径为(206.50±1.97)nm,平均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值为0.14±0.02.纳米化后的白杨素晶型部分发生了变化.常压密闭实验中,白杨素纳米晶体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最长,与白杨素原料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白杨素纳米晶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以甘草酸为稳定剂的姜黄素-水飞蓟宾共载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以甘草酸为稳定剂制备新型姜黄素-水飞蓟宾共载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其制剂学性质和稳定机制.方法 采用简易的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水飞蓟宾共载纳米混悬剂(curcumin and silybin co-loaded nanosuspension,Cur&Sil-Np),以稳定剂质量浓度、药物质量浓度、稳定剂与药物的比例以及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工艺.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Cur&Sil-Np的粒径、分布和形态.为提高Cur&Sil-Np的稳定性,以3%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通过冷冻干燥法将Cur&Sil-Np制成冻干粉.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冻干粉中药物的晶型.进一步评价Cur&Sil-Np的体外释放特性和稳定机制.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甘草酸质量浓度1.5mg/mL,药物质量浓度8mg/mL,药物与稳定剂的比例5:3,搅拌转速600 r/min.制备的Cur&Sil-Np的平均粒径为(226.5±11.1)nm,PDI为0.038±0.021,呈均一的圆球形;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晶型发生了改变;体外释放结果显示,Cur&Sil-Np可分别将姜黄素和水飞蓟宾的体外累积溶出率从游离药物的23.3%和15.1%提高至82.7%和70.9%.稳定机制研究发现,静电斥力是甘草酸稳定Cur&Sil-Np的机制之一.结论 天然表面活性剂甘草酸稳定的Cur&Sil-Np制备工艺简便可行、制剂性质良好、释药快速,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装载阿霉素和GM-CSF的纳米颗粒增强宫颈癌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索pH敏感型纳米颗粒(DGNPs)是否可以实现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细胞因子GM-CSF的共递送,并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实现对宫颈癌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ox纳米粒,然后用无溶剂包埋方法负载GM-CSF.电镜观测纳米颗粒DGNPs形态;HPLC检测Dox从DGNPs中的释放,ELISA检测GM-CSF从DGNPs中的释放;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测DGNPs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DGNPs的体内抑瘤活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4+和CD8+T细胞的肿瘤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制备DGNPs,电镜观测其具有均匀的纳米颗粒形态;DGNPpH在pH=6.5时Dox的释放量明显高于pH=7.4时的释放量,但pH对DGNPpH和DGNPnon释放GM-CSF无明显影响;活体成像显示DGNPpH显著聚集于肿瘤组织;小鼠移植瘤模型显示,相较于回输DGNPnon组及Dox与GM-CSF联合回输组,DGNPpH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更强(P<0.01),且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增强(P<0.0001),肿瘤组织中c-caspase-3表达增强(P<0.0001).结论:DGNPpH可以方便地实现Dox和GM-CSF的共递送,在宫颈癌肿瘤组织中有效富集,并展现出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及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因此,DGNPpH有可能在今后发展成为一种针对宫颈癌的可靠的免疫化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无载体ROS响应性纳米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研究无载体CTC-Met纳米药物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并表征ROS响应性CTC分子,然后利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CTC-Met纳米药物,并对其脑靶向、安全性和抗氧化性进行检测;以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构建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灌注同时ip给予10 mg·kg-1姜黄素、二甲双胍和CTC-Met纳米药物,分别评价各组小鼠TTC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障碍及皮层神经元尼氏体形态完整性;采用N2a细胞系构建OGD/R体外脑缺血模型后给予1 μmol·L-1 姜黄素、二甲双胍和CTC-Met纳米药物,检测GPX4、FTH1和脂质过氧化活动改变.结果 1757 cm-1红外光谱和12.2 ppm核磁信号变化及质谱结果提示CTC的成功合成,引入二甲双胍构建CTC-Met无载体纳米药物,电镜下为100 nm球形,带有+(35±5)mV;相较游离姜黄素,CTC-Met纳米药物无溶血风险(P<0.01),且能高效地以浓度依赖方式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P<0.01),二甲双胍的引入使CTC-Met无载体纳米药物有更高的血脑屏障(BBB)穿透效率(P<0.01)和神经元靶向性.在MCAO小鼠实验中,相比姜黄素和二甲双胍单体药物,CTC-Met纳米药物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P<0.01)、减轻小鼠神经功能障碍(P<0.01),且改善皮质神经元形态(P<0.01);在OGD/R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CTC-Met纳米药物能够逆转AIS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P<0.01)、增强脂质过氧化功能(P<0.01).结论 构建的无载体CTC-Met纳米药物能安全、高效地清除自由基,有效靶向神经元,按需释放药物以逆转AIS诱导的神经元铁死亡.二甲双胍的引入对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起到"减压增效"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转录因子CREB调节小鼠CD4+淋巴细胞中miR-30a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研究CD4+淋巴细胞系中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对miR-30a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UCSC和Ensembl网站确定miR-30a基因启动子区;EMBOSS Cpgplot网站分析启动子区DNA序列的甲基化情况;ECR Browser网站分析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区域及其保守性;JASPAR数据库筛选启动子区结合的转录因子;染色质免疫沉淀检测小鼠CD4+淋巴细胞中miR-30a基因启动子区CREB的结合量;依据培养基中是否添加CREB抑制剂KG-501 将小鼠CD4+淋巴细胞分为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和KG-501 处理组,RT-qPCR检测KG-501 对细胞中miR-30a表达的影响.结果 miR-30a基因启动子区未发现可被甲基化的CpG岛;启动子区含有高保守性的转录因子结合序列,其中包含多个CREB的结合位点;转录因子CREB直接结合于miR-30a基因启动子区的上游区段;添加KG-501 可明显下调细胞中miR-30a的表达(P<0.05).结论 转录因子CREB直接结合于小鼠CD4+淋巴细胞中miR-30a基因启动子区的特定位点,调节miR-30a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反溶剂沉淀法中的超声法制备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其人工胃肠液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比色法比较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和溶液对HepG2细胞毒性差异.结果 制备方法为将10 mg番荔枝总内酯与1 mg PGDA共溶于1 mL有机溶剂中,超声(250 W)快速注入到5 mL水中,减压旋转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调整总体积至5 mL.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6.0±2.4)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84±0.02,Zeta电位(26.0±2.0)mV,纳米混悬剂几乎呈类球型,粒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分布比较均匀;人工胃肠液内4 h稳定存在,粒径基本不发生变化;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效果均优于溶液组.结论 制备了以PGDA为载体的番荔枝总内酯纳米混悬剂,解决了药物的难溶和给药问题,为番荔枝总内酯的纳米剂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和厚朴酚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和厚朴酚(honokiol,HK)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但难溶于水,稳定性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拟制备其纳米混悬剂以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复合稳定剂,制备HK纳米混悬剂;用动态光散射测定其粒径大小,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在室温及不同介质中放置观察HK纳米混悬剂稳定性;体外透析测定其释放情况;MTT法检测HK纳米混悬剂对4T1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在4T1荷瘤小鼠模型上考察其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HK纳米混悬剂为类球形,载药量为48.62%,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83.40±1.042) nm,多分散系数为0.223±0.011,zeta电位为(-42.2±1.2) mV;体外缓慢释放药物;HK纳米混悬剂对4T1细胞毒性明显高于溶液组(IC50,8.36 μg·mL-1和37.58 μg·mE-1,P<0.05).在体内,HK纳米混悬剂对肿瘤的抑制具有良好的剂量依赖性;中、高剂量的HK纳米混悬剂(40和60 mg·kg-1,2天1次)对肿瘤抑瘤率分别为55.67%和67.28%,显著高于紫杉醇注射液(47.9%).而高剂量HK原料药(60 mg·kg-1)每天口服给药,肿瘤抑瘤率只有54.13%.综上,本研究制备的HK纳米混悬剂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较好,解决了难溶和难给药问题,显著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抗肿瘤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粒径、Zeta电位、多分散性指数(PDI)为指标,考察稳定剂、药载比、超声温度、均质温度、均质次数对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的影响,优化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观察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的透射电镜表征,并进行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考察其在血浆、PBS中的稳定性以及载药量、体外释放情况,采用MTT法比较其对BT474、SKBR-3、A549、HeLa、HepG2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TPGS为稳定剂,药载比1:1,共同溶解于DMSO中,在超声(25℃,250 W)条件下,缓慢滴注于去离子水中,透析除去有机溶剂,高压均质(25℃,150 MPa)20次,即得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其平均粒径为(163.1±5.4)nm,Zeta电位为(?11.4±0.7)mV,PDI为0.15±0.04.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近乎为球形,大小较均匀;在血浆中稳定存在,不存在溶血现象,满足静脉注射需求,平均载药量为(39.16±1.09)%.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对5种受试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提高,并呈现剂量相关性,尤其是对SKBR-3、A549、HeLa、HepG2细胞,IC50在2.1~3.4μg/mL.结论 西瑞香素纳米混悬剂具有小粒径、高载药量、显著肿瘤细胞毒性等优点,在抗肿瘤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