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9年广东省480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广东省登革热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登革热的临床诊治及人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4日至10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480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临床表现及预后,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80例登革热患者中,普通登革热患者442例(92.1%),重症登革热患者38例(7.9%),136例(28.3%)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病年龄高峰为20~49岁,占66.0%(317/480);发病季节高峰为8月至10月;广州市本地感染病例399例(83.1%),境外输入性病例61例(12.7%)。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98.1%, 471/480)、畏寒(72.9%, 350/480)、头痛(58.5%,281/480)和骨/关节/肌肉酸痛(67.1%, 322/480),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也较常出现。446例患者血清标本中,登革病毒1型358例(80.3%),登革病毒2型54例(12.1%),登革病毒3型34例(7.6%)。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65.8%,316/480),血细胞比容降低(30.2%,145/480),血小板计数减少(48.3%,232/480),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44.8%,215/48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7.7%,181/48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59.4%, 285/480)。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积极防治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为(5.8±3.1) d ,范围为1.0~38.0 d;治愈或好转出院461例(96.0%)。结论:2019年广东省登革热患者以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重症患者比例较高,以登革病毒1型感染为主,经对症支持治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后,大部分登革热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6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临床分型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2022年12月11日至2023年1月10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新生儿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症组(包括无症状感染、轻型、普通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比较不同组别的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162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儿,男性91例(56.2%),早产儿27例(16.7%),低出生体重儿26例(16.0%)。发病日龄15(8,21)d,发病日龄>7 d 125例(77.2%),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79.0%)、咳嗽(59.3%)、鼻塞(42.6%),血常规异常70例(43.2%),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轻症组136例(84.0%),重症组26例(16.0%)。轻症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4%),重症组为发绀(92.3%)。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男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反应差比例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常规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6%(77/127)患儿胸部X线片提示肺炎。157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时间5(3,6)d;5例自动出院。 结论:新生儿新冠病毒感染以轻型、普通型为主,临床症状轻,发热常见;少数为重型或危重型,发绀最常见;反应差、发热时间长者需警惕重型可能,尤其是男婴、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数患儿近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甘肃省天水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一种经蜱虫传播,因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体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受损 [1]。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出现我国首例HGA患者 [2]。此后,相继在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江苏省等地出现该病的病例报道。现将2022年7月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GA患者的临床表现、救治经过和愈后随访等内容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提升医务人员对HGA的认识,增强诊断及治疗该病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2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ASCT的64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64例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中位年龄54岁(37~69岁)。46例CE(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方案动员组及17例普乐沙福动员组采集CD34 +细胞中位数分别为7.50×10 6/kg[(1.15~24.73)×10 6/kg]、4.54×10 6/kg[(0.75~10.40)×10 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2, P=0.024)。64例患者均造血重建成功,其中白细胞、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 d(8~13 d)、11 d(8~15 d)。患者预处理方案均采用大剂量美法仑,其中29例口服组白细胞及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分别为11 d(8~13 d)、11 d(8~15 d),35例静脉输注组分别为11 d(8~12 d)、11 d(8~15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移植前≥完全缓解(CR)率为48.4%(31/64),移植后3个月≥CR率为70.3%(4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 P=0.012)。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2~67个月)。3年OS、PFS率分别为77.6%、54.9%;中位OS、PFS时间分别为67、52个月。中位住院时间为20 d(15~37 d)。无移植相关死亡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100.0%,64/64)、4级血小板减少(98.4%,63/64)、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96.9%,62/64)、粒细胞缺乏伴发热(40.6%,26/64)。 结论:ASCT对适合移植的MM患者有效,可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和缓解深度,延长患者PFS和OS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深部热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及nab-PC方案治疗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阳性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及nab-PC(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方案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阳性的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阳性的晚期鳞状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信迪利单抗联合nab-PC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深部热疗。连续治疗4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21-1)]水平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p40、p63、细胞角蛋白5/6(CK5/6)]阳性表达率,比较两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肺癌模块(FACT-L)评分、不良反应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59±11)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58±11)岁。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1.43%(30/42)、90.48%(38/42),对照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0.00%(21/42)、80.95%(34/42);观察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4, P=0.044);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6, P=0.212)。治疗后两组血清CEA、SCCA、CYFRA21-1水平以及p40、p63、CK5/6阳性表达率均较治疗前低(均 P<0.05),FACT-L评分中生理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情况维度评分及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高(均 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发热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5个月(95% CI:3.82~12.75)、5.1个月(95% CI:3.14~12.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1, P=0.040)。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2.9个月(95% CI:6.25~15.46)、9.7个月(95% CI:4.74~1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3, P=0.035)。 结论:深部热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及nab-PC方案治疗驱动基因阴性、PD-L1表达阳性的晚期鳞状NSCLC,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阳性表达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VRD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70岁及以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VRD方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诱导治疗后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率和行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诊治的123例适合行VRD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诱导治疗后效果、动员自体干细胞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率,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副作用和疗效。结果:123例患者中男性67例,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31~70岁),IgG、IgA、IgD、轻链型分别占47.2%(58例)、23.6%(29例)、3.2%(4例)、26.0%(32例);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40 ml/min)占25.2%(31例);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分期)Ⅲ期者占18.2%(22/121)。123例患者经过诱导治疗后部分缓解及以上率为82.1%(10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率为75.6%(93例),完全缓解+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率为45.5%(56例)。90.3%(84/93)患者行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8例患者因肌酐清除率<30 ml/min行G-CSF单药动员方案或G-CSF+普乐沙福方案动员,1例患者因疾病进展行DECP(顺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地塞米松)+G-CSF方案动员。自体干细胞采集CD34 +细胞数≥2×10 6/kg体重的比例为89.1%(82/92),细胞数≥5×10 6/kg体重的比例为56.5%(52/92)。77例行VRD方案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不良反应均达到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消化道反应(76.6%,59/77)、口腔黏膜炎(46.8%,36/77)、转氨酶升高(44.2%,34/77)、发热(37.7%,29/77)、感染(16.9%,13/77)、心脏相关不良反应(11.7%,9/77);其中3级不良反应有恶心(6.5%,5/77)、口腔黏膜炎(5.2%,4/77)、呕吐(3.9%,3/77)、感染(2.6%,2/77)、输注后血压升高(2.6%,2/77)、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3%,1/77)、肛周黏膜炎(1.3%,1/77),无4级及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获得VGPR及以上疗效比例为100%(75/75),骨髓流式细胞检测微小残留病灶阴性(<10 -4水平)比例为82.7%(62/75)。 结论:70岁及以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VRD诱导治疗后经化疗动员可采集足够自体干细胞,后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可能导致化学药物减量或延迟、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严重的感染,从而增加治疗费用、降低化疗效果、甚至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正确评估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早期识别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和感染并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对减少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安全及抗肿瘤化学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旨在为我国肿瘤学医师提供关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断和治疗有效的建议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