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鼻咽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下肺癌患者PLVB诊疗中血气及快速反应基因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ntermittent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IHFJV)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painless video bronchoscopes, PLVB)诊疗过程中,患者血气指标及快速反应基因表达的差异,为肺癌患者PLVB诊疗的通气方式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接受PLVB诊疗的肺癌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咽导管介导IHFJV组(对照组)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组(试验组),每组90例。完善麻醉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供氧,并实施PLVB。分别于术前20 min (T 1)、手术开始5 min (T 2)和术后5 min (T 3)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样本,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总二氧化碳(total carbon dioxide, TCO 2)、PaO 2、PaCO 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A-aDO 2 )、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 HCO 3-)和碱剩余(base excess, BE)等指标,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法检测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液中与缺氧应激有关快速反应样基因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mRNA及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mRNA的相对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 3时PaO 2升高、A-aDO 2降低( P<0.05);与T 1时比较,两组患者T 2时PaO 2升高、A-aDO 2降低( P<0.05)。与T 1时比较,两组患者T 2、T 3时血液中hs-CRP mRNA、HIF-1α mRNA相对含量降低( P<0.05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肺癌患者接受PLVB诊疗时,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均能提供良好的通气效果,但口咽导管可能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脉搏灌注指数监测达克罗宁胶浆用于喉镜辅助全麻插管中的应激反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脉搏灌注指数在达克罗宁胶浆对喉镜辅助气管插管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苏州科技城医院行妇科腹腔镜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为全麻诱导前将8 ml达克罗宁胶浆剂含于咽喉部,并在气管导管前端1/3涂抹胶浆2 ml;对照组为将8 ml含漱液含于咽喉部,并在气管导管前端1/3涂抹石蜡油2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口服药物时(T 0),全麻诱导前(T 1)、全麻诱导后(T 2)、喉镜暴露声门时(T 3),气管插管即刻(T 4)、插管后5 min(T 5)的SBP、DBP、HR、SpO 2、脉搏灌注指数(PI)及拔管时(T 6)咽喉疼痛和苏醒期躁动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I在T 3、T 4明显升高,SBP在T 3、T 4、T 5均显著降低,而DBP在T 4时降低;HR在T 3时升高,而在T 4时明显降低;在T 6时咽喉疼痛和苏醒期躁动评分均显著降低。与T 2比较,对照组在T 3、T 4时PI值均明显降低,SBP、DBP显著升高,且HR在T 3时降低,T 4升高;与T 2比较,观察组PI值在T 3、T 4、T 5时间无明显变化,SBP、DBP在T 4时升高明显,而HR无明显变化。与T 4比较,两组T 5时SBP、HR均明显降低,PI值仅对照组显著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的反应,而辅用达克罗宁胶浆有利于维护围术期循环稳定性,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期口腔初乳涂抹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免疫保护作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生后早期口腔初乳涂抹(oropharyngeal administration of colostrum, OAC)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非盲试验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间在生后24 h内收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出生体重≤1 500 g且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生后48 h内开始分别给予OAC(0.4 ml母乳涂抹口腔,每3小时一次,每天8次)或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直至生后10 d。主要结局指标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和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 LOS)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达完全肠内喂养日龄、达完全经口喂养日龄、体重增长速率、有创机械通气及无创通气时间、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如动脉导管未闭、Ⅲ级及以上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不良反应为口腔黏膜破损。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207例,排除7例,5例退出研究,最终纳入195例,其中对照组97例,干预组98例。(1)主要结局指标:干预组Ⅱ期及以上NEC以及LOS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1%(3/98)与10.3%(10/97), χ2=4.116, P=0.042;4.1%(4/98)与13.4%(13/97), χ2=5.322, P=0.021]。(2)次要结局指标:干预组达完全肠内喂养日龄较对照组小[22.0 d(16.0~29.0 d)与25.0 d(19.0~40.0 d), Z=3 814.000, P=0.017],Ⅲ级及以上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1/98)与7.2%(7/97),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35]。2组间其他次要结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干预组内超低出生体重儿与对照组内超低出生体重儿相比,LOS发生率降低(0/13与3/7, P=0.031),达完全肠内喂养日龄较小[36.0 d(31.0~42.0 d)与46.0 d(42.0~71.0 d), Z=13.500, P=0.008],其他结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2组均未观察到口腔黏膜破损发生。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早期给予OAC可以降低NEC、LOS和严重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并缩短达完全肠内喂养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对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能否改善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正规药物治疗2周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年龄≥16岁,分为实验组(64耳)和对照组(64耳),实验组治疗方案为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对照组为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治疗结束后2周和1个月复查,评估患者主观听力和耳闷等症状缓解情况,耳内镜观察鼓膜相及鼓膜活动度,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压力图,纯音听阈测定记录气导及气骨导差(ABG)等用以评估疗效,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评估咽鼓管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5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50/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0, P=0.154)。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两组治疗后咽鼓管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咽鼓管功能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 P=0.023)。 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可有效改善其症状,甚至达到痊愈,从而避免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有创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测量气管外径预测胸科手术患者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的非劣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以CT测量左主支气管内径预测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LDLT)型号的准确性为对照,评价超声测量气管外径预测LDLT型号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胸腔镜手术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超声预测组(U组)、CT预测组(C组)。主要指标为预测LDLT型号准确率。次要指标为,超声测得气管外径值与CT测得左主支气管内径值的线性关系,LDLT型号,插管时间,插管选择过大或过小例数,术中肺萎陷质量,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口咽出血例数。非劣效性检验采用近似正态法分析率差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变量间的关联度。 结果:与C组对比,U组LDLT准确率为(91.1%比95.5%),两组的率差为4.4%,95%可信区间( CI)(-7.25%,16.72%)( P=0.673)非劣效性假设成立;超声测得主支气管外径和CT测得左主气管内径和整体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 R2=0.802 2, P<0.01;与C组比较,U组的LDLT型号(32F、35F、37F、39F、41F)[(8/9/22/4/2)例比(3/7/28/7/0)例]、插管时间[(183.7±36.0) s比(188.6±37.3) s]、插管选择过大或过小例数[(1、3)例比(1、1)例],术中肺萎陷质量(优/良/差)[(36/7/2)例比(40/4/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5, χ2=0, t=-0.633, χ2=1.422, P>0.05)。与C组对比,U组术后咽痛[(3)例比(4)例]、声音嘶哑[(2)例比(3)例]、口咽出血[(1)例比(1)例]插管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 χ2=0, χ2=0, P>0.05)。 结论:超声测量的气管外径值和CT测得左主支气管内径值有一定的线性关系,超声测量气管外径值预测LDLT型号不劣于CT测量左主支气管内径值预测LDLT型号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58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重型和危重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2020年1月29日至2月2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的58例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结果:58例患者中,重型36例(62.1%),危重型22例(37.9%),男性28例(48.3%),女性30例(51.7%),年龄(62.12±12.95)岁。既往有基础疾病者28例(48.2%),其中高血压21例(36.2%),糖尿病11例(19.0%),冠心病6例(10.3%),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3.4%),恶性肿瘤1例(1.7%)。发热54例(93.1%),咳嗽/咳痰46例(79.3%),胸闷/呼吸困难48例(82.8%),乏力/肌肉酸痛32例(55.2%),咽痛15例(25.9%),腹泻6例(10.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低7例(12.1%),白细胞升高6例(10.3%),淋巴细胞比例减低35例(60.3%),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27例(46.6%),血红蛋白下降24例(41.4%),CRP升高38例(65.5%),ALT升高32例(55.2%),AST升高25例(43.1%),LDH升高39例(67.2%),白蛋白减低43例(74.1%),PCT升高36例(62.1%),D-二聚体升高45例(77.5%)。CT影像学主要特点为双肺弥漫性病变,双肺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影伴支气管充气征,以肺外带明显,多数患者存在双肺大面积实变影伴小叶间隔增厚。所有患者中,鼻导管吸氧9例(15.5%),面罩吸氧33例(56.9%),高流量鼻导管氧疗8例(13.3%),有创机械通气8例(13.3%);口服或静脉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9例(50%),临时或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14例(24.1%)。转归:痊愈出院21例(36.2%),病情平稳未达出院标准27例(46.6%),病情加重转ICU 3例(5.2%),死亡7例(12.1%)。[不简约]结论: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在老年人和存在基础病者发生风险更高,临床症状及肺部CT影像学表现较重,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容易发生混合感染,肝功能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合并症,病死率高。对此类患者应尽早开展综合性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正压拔管与负压拔管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正压拔管和负压拔管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后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压拔管组(53例)和负压拔管组(52例)。拔管时所有患者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内分泌物。负压拔管组断开呼吸机,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并越过远端开口,行气管内持续负压吸引,同时抽空气管导管气囊后,将吸痰管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拔出;正压拔管组不断开呼吸机,在原有SBT模式下,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当患者达到吸气高峰时,抽空气囊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及1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30 min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严重呛咳、气道高反应、肺炎)。 结果:拔管后5 min,正压拔管组患者PaO 2明显高于负压拔管组〔mmHg(1 mmHg≈0.133 kPa):123.4±30.2比111.0±21.1, P<0.05〕,pH值和PaCO 2略低于负压拔管组〔pH值:7.411±0.042比7.419±0.040,PaCO 2(mmHg):39.7±4.7比40.5±5.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拔管后1 h,正压拔管组患者pH值、PaO 2、PaCO 2均略低于负压拔管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30 min内,正压拔管组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呼吸急促:9.4%(5/53)比28.8%(15/52),心动过速:15.1%(8/53)比32.7%(17/52),血压升高:11.3%(6/53)比30.8%(16/52),血氧饱和度下降:7.5%(4/53)比34.6%(18/52),均 P<0.05〕,严重呛咳发生率亦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9.4%(5/53)比30.8%(16/52), P<0.05〕,但两组间气道高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53)比5.8%(3/52), P>0.05〕。两组患者均未在拔管后48 h内发生肺炎。 结论:正压拔管能保证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得到充分氧合,避免低氧,还能降低严重呛咳发生率,有利于生命体征的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 0)、插管前(T 1)、插管完成后1 min(T 2)、插管完成后5 min(T 3)、拔管前(T 4)、拔管后1 min(T 5)、拔管后5 min(T 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 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T 2、T 4、T 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 P<0.05);两组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 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 P<0.05)。 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人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左侧卧位I-scope气管插管优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麻醉时间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左侧卧位I-scope气管插管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能否优化术前麻醉时间。方法:2018年3—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拟行ESD的150例早期胃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SPSS 20.0随机数字分为3组,每组50例。SL组患者左侧卧位,使用I-scope气管插管;SS组患者平卧位,使用I-scope气管插管;MS组患者平卧位,Macintosh喉镜直接气管插管。主要观察术前非必需麻醉时间(气管插管成功后至内镜手术开始的间隔时间)、气管插管成功的插管次数、相关并发症等并行统计分析。结果:SL组的术前非必需麻醉时间为(8.55±2.16)min,SS组为(10.44±2.43)min,MS组为(10.56±3.20)min,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08, P<0.001),SL组明显少于SS组( P<0.001)和MS组( P<0.001),SS组与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9)。SL组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6.0%(48/50),SS组为90.0%(45/50),MS组为92.0%(46/5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01, P=0.627)。患者术后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恢复至返病房期间的咳嗽咳痰、口干、黏膜损伤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咽痛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75, P=0.028),MS组(38.0%,19/50)高于SL组(18.0%,9/50, P<0.05)和SS组(18.0%,9/50, P<0.05),SL组与S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左侧卧位I-scope气管插管用于ESD能有效优化术前麻醉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