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编制原则与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中医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标准,以规范中医古籍分类和管理。基于此,通过对各种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对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参考《中华古籍总目》分类表,对具体类目进行设置与调整,最终形成《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对8 663种中医古籍进行了分类实践与应用。《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可为各类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提供明确和可靠的分类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统一,推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瘟疫的中医分类及相关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瘟疫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即现代医学之传染病。由于瘟疫种类繁多,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家对瘟疫的认识与理解也不断的演化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挖掘中医对瘟疫的分类,并对瘟疫相关理论进行辨析,从而完善中医对瘟疫的分类,以期为现代疫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古籍分类标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古籍分类方法标准化可为各类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提供明确和可靠的分类参考依据,推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利用。通过历代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调查研究,对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参考《中华古籍总目》分类表,制定《中医古籍分类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古籍分类的三级类目与入类原则,主要由基本大类、三级类目表、入类原则与示例及使用说明等部分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30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24家省市级综合馆的馆藏中医古籍数量、目录分类方法、目录出版情况、目录网络共享查阅情况,以及中医古籍专科目录分类方法的评价及相关意见或建议等开展调查,分析相关统计数据、收集反馈信息,以了解国内图书馆中医古籍的分类方法、使用情况,以及分类编目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结果显示,相较于综合馆,中医古籍藏量多集中在中医馆;中医馆选用的中医古籍分类方法分散,且以自编分类法为主,分类方法的统一性较差;中医馆古籍书目整理的深度和规范性也存在明显差距。提示,国内图书馆行业亟需统一、规范的中医古籍分类标准来提供专业化的方法指导.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的编制与应用对于促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交流、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化进程、推动《中华医藏》编纂工程高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中医古籍探讨中医药治疗早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古籍治疗早泄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检索1949年前历代中医古籍中收录的内服中药治疗早泄的相关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并从中探究古人治疗早泄的学术思想。结果:共纳入39部古籍,包括45条方剂,涉及118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14味,排名前5的中药分别为人参、五味子、山药、远志、白术;药物分类中,多使用补虚药、安神药、收涩药等,用药多温平,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肾、肝、心经;排名前3的高频药对为山萸肉-人参、人参-山药、人参-白术;得到33个3味药核心组合,4个4味药核心组合。结论:中医药古籍记载早泄用药多以肾、肝、心经为主,首要补肾涩精,兼顾益气安神,形成以固肾、宁心、补益气血为基本治法的学术思想,可为临床治疗早泄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症精义约编》与《医宗己任编·西塘感症》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症精义约编》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书,未载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经与现行的《医宗己任编·西塘感症》比较研究发现,《感症精义约编》继承了《西塘感症》尤重阳明中土、顾护胃中津液、详脉症参舌象的学术思想,临证结合体质强弱、遵循因时制宜,又在重视传经理论应用、强调正气主导思想方面进行了丰富拓展。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感症精义约编》在精简《西塘感症》中部分正文论述和补注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症类病、遗病等分类及15种病证、14个论述、备忘、心法、冯师农的验证反思等内容,使类目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翔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法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方剂的用药特点及其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方书类古籍治疗腰腿痛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和分类进行分析,使用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和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对筛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取频率最高的药对作为网络药理学分析对象,采用HERB平台构建相应靶点数据库,采用GeneCards数据库预测疾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维恩图取交集靶点,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导入Cytoscape 3.10筛选核心靶点,通过微生信网站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方剂490首,包含中药202种,总用药频次4 737次,药物四气五味以温、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在肝、脾、肾;中药分类以祛风湿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关联性药物以当归-附子-肉桂出现频次最高.59种高频药物共聚为六类.中药关键核心靶点包括TNF、PTGS2、CXCL8、CASP3、MYC、BCL2、RELA、CASP8、IL-18、NFKBIA;GO富集分析结果可知,主要涉及生物过程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等;主要涉及的细胞组分为膜筏、膜微区、膜区、突触前膜的组成部分等;主要涉及的分子功能为蛋白质异二聚等.KEGG富集最显著的通路为RIG-I样受体通路和IL-17通路.结论《中华医典》中治疗腰腿痛处方古籍中治疗腰腿痛的药物具有温、通、补的特点,当归、附子、肉桂作为核心药物对TNF、PTGS2、CXCL8等相关靶点,通过调控RIG-I样受体、IL-17等通路治疗腰腿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命名实体识别的《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分析本草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并进行可视化展示,为古籍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梳理并表述《神农本草经》文献涉及的知识实体类型和实体间关系,应用BIO序列标注方法生产训练语料数据集,使用自主研发的CNLP文本标注系统进行文本标注,采用BERT模型识别命名实体,基于规则与语义关联设定确定实体间关系,经知识融合后,用Cypher语言导入图数据库Neo4j-community4.4.9进行存储和可视化展示,构建知识图谱.结果《神农本草经》知识图谱包含5 273个节点、11 064个关系,其模式层包含14种实体类、16种关系类型.可通过Cypher语言查询,从中药分类、药性理论、七情配伍、中药应用方面进行知识的可视化展示.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知识图谱可直观反映《神农本草经》所载知识及隐性关系,适用于中医药古籍的知识挖掘及直观多维展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五疳证"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木疳、火疳、土疳、金疳、水疳指五种外障眼病,依次对应现代医学泡性角膜炎、前部巩膜炎、麦粒肿、泡性结膜炎以及穿孔性巩膜软化症五种疾病,首载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因其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归属于"目疮疣"类,至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首次将其独立为一节,正式提出"五疳证"一词.清代黄庭镜在《目经大成》里将其冠以"五色疡".近现代研究则侧重于明确"五疳证"所对应的西医学疾病及阐述中西医治法,使其分类更加清晰和科学化.本研究挖掘历代医家对"五疳证"认知演变的过程,对相关古籍资料研究和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灸古籍中经穴定位法的体位或姿势要求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选择合适的体位或姿势是准确定位腧穴的重要步骤.搜集重要针灸古籍中对腧穴定位有体位、姿势要求的经穴及具体体位要求,统计历代文献中这些经穴的数量,分析这些体位、姿势要求在经穴定位过程中的作用,并将其进行分类.第一类为活动姿势,易于使经穴的位置在体表显现出来;第二类是手部姿势,主要是以手指来指示经穴所在的体表位置;第三类是体位,即令患者全身放松,选取可以充分暴露经穴的体表位置,亦可是针刺、留针过程中常选用的体位.明确古籍中定位经穴时的体位、姿势要求及其作用,对准确定位经穴、提高针灸疗效具有一定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