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资源优势地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西省资溪县为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独具森林资源优势地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促进该类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西省资溪县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理论和方法,在调节服务通用指标体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氧气提供、碳固定、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物种保育)及文化服务通用指标体系(景观游憩、教育)基础上,增加负氧离子、康养等指标,并引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修正系数,构建独具森林资源优势的GEP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估了研究区2010、2017和2020年GEP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弹性指数及价值损益分析方法量化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GEP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7和2020年资溪县GEP分别为167.88、268.17和384.07亿元.各生态系统GEP占总GEP比例依次为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城镇.研究期间,GEP增加值主要来源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对GEP产生了重要影响.201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为8501.88 hm2.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依次为草地(-2811.17 hm2)>城镇(1428.06 hm2)>森林(1357.67 hm2)>湿地(1031.05 hm2)>农田(-1005.01 hm2).各类用地的绝对变化主要发生在2017-2020年.各测算指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弹性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说明GEP对林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最高.价值损益分析表明,城市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GEP,林地、湿地的保护促进了 GEP增加.2010-2020年,资溪县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导致GEP增加18.65亿元,说明资溪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上对生态的影响是正向的.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溪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之后的绿色发展成效,也为研究区今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决策支持,并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GEP核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应用示范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2-2035年是上海建设成为更可持续韧性生态之城的关键发展期,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任务更加艰巨.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为进一步夯实基层自然灾害应对韧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社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社区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一种综合监测预警的方法和网络,通过若干物联感知传感器持续监测和智能终端分析研判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对社区灾情态势、社区灾害风险完成实时的评估和预警.经过在典型社区中的实践验证,该系统初步实现了数据监测、风险研判、预报预警等功能,提升了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院内丙型肝炎诊治现状对院内消除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医院内丙型肝炎筛查及诊治现状,分析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影响因素,以期达到院内丙型肝炎消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患者抗-HCV、HCV RNA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以及不同科室抗-HCV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将抗-HCV阳性患者与HCV RNA阳性患者以"姓名"和"出生日期"进行重复项比对后,将数据分为三类:即抗-HCV阳性未行HCV RNA检测者、HCV RNA单次检测阳性者、HCV RNA多次检测仍阳性者。对以上三类患者行电话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析院内丙型肝炎诊治现状,研究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 χ2检验。 结果:抗-HCV阳性检测率1.34%(899/66 866),其中男性、40岁及以上、居住于城市的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40岁以下及居住于农村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5.178、264.11、36、351, P < 0.05);病例来源于门诊90例(10.02%),住院部809例(89.9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02, P > 0.05)。抗-HCV阳性患者总数量分别为消化内科196例(22.0%),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75例(8.3%),神经内科74例(8.2%),骨科63例(7.0%),内分泌科55例(6.1%),不同科室间其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71.585, P < 0.05)。随访480例患者中,失访者215例(44.79%),其中电话为空号者84例(39.07%);未治疗者77例(16.04%),其中不知晓病情者15例(19.48%);已诊断未重视患者46例(59.74%),已诊断未服药患者16例(20.78%);服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60例,其中服用同类药物29例(48.33%)。 结论:深入非专科进行丙型肝炎诊治宣教与及时常态化随访患者,是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关键因素,是制定简便、易行、可持续模式的重要环节,以此提升院内丙型肝炎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在实现"2030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战略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模式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老年照护负担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照护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面、多元化的照护需求,不少学者提倡以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模式。城市社区老年人是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模式的参与主体,了解其参与意愿对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模式的有效推行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就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照护模式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老年照护负担、并实现积极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心理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反思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失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与躯体疾病息息相关,通过梳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心理护理服务的开设情况,揭示了当前试点城市对心理护理服务重视度不高、心理护理需求评估缺位、心理护理服务规定欠规范的问题。试点城市应强化对失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服务;制订与心理护理服务相契合的评估体系;完善和落实心理护理服务;开发与心理护理服务需求相匹配的信息系统,确保长期护理和医疗需求间转化时数据的衔接;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应配合协作,共同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心理护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精细化运营管理协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伴随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对运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逐步完善了医疗服务模式、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多重医院管理体系,从而使其充分发挥"三医"联动效应,在保障公立医院公益属性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试点医院为例,作者主要探讨其如何引入精细化运营管理体系,夯实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与监测平台,开展院科两级精细化运营分析,从而构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评价及利用管理模式,并利用精益管理建立推进与反馈机制,实现医院长期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太原市生态管理分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和权衡/协同关系,对科学划分生态管理分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以街道为尺度单元量化了太原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及需求量,借助Getis-Ord Gi*工具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 6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冷热点区域及供需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及社会经济情况提出了生态管理分区及管控建议.结果表明:太原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布具有空间分异性,在供给方面,固碳量、空气净化、热环境调节、休闲服务在东西部较高,土壤保持西部较高,产水服务南部较高;在需求方面,固碳量、热环境调节、产水和休闲服务呈现出中部及东南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空气净化需求南部和北部较高,土壤保持需求西部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特征明显,6种服务供需风险等级总体呈现由汾河向东西两山递减的规律.供给方面,产水服务与其他5种服务呈现为权衡关系;需求方面,空气净化和土壤保持与其他4种服务呈现为权衡关系.本研究提出了"保护优先-调控为主-协同治理"的分区框架,将研究区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8个二级分区,并提出了差异化管护策略.本研究可为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耦合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城市社会-生态系统正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使得该领域研究仍面临较大挑战,理论基础、分析框架与研究范式尚不统一.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脆弱性、韧性和适应性整合视角提出了开展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能为我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权衡协同视角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人地关系复杂、城乡冲突尖锐的特征,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功能呈现权衡或协同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城市边缘区ESs的相互关系、基于功能协调目的对其进行优化,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盾、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市为例,在识别城市边缘区基础上,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质净化、文化服务7种关键ESs进行评估,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自组织网络方法探究ESs权衡协同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分类及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苏州市918个村庄被识别为城市边缘区;2)生境质量与粮食供给存在极显著的权衡关系(R(xy)=-0.77),生境质量与文化服务存在极显著的协同关系(R(xy)=0.95),2010-2022年间ESs间的关系以权衡效应为主,协同效应较少,整体权衡关系呈减弱趋势;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生态服务协调簇、生态服务失调簇、生态保育簇、生态游憩休闲簇以及生态风险加剧簇;4)提出了促进城市边缘区ESs协调,有助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野外-城市界域森林火险时空演变趋势及火险等级划分
编辑人员丨3周前
野外-城市界域(WUI)人类活动密集,火灾风险极大,在该区域进行森林火险的合理性评价和时空演变趋势分析,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近郊九龙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火险驱动因子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研究区2004、2009、2014、2019年森林火险指数,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探究森林火险指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聚集性,并基于历史火情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模型验证火险区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1)九龙山林场内火险指数整体的集聚特征变化较大,61.58%的区域火险指数不显著增加,5.62%的区域微显著增加,32.80%区域为不显著减少和微显著减少.(2)森林火险指数空间上呈正相关,森林火险高值聚集区域分布于东部低海拔地区,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减少4.89%,低值聚集区域分布于西部高海拔地区,面积减少2.19%.(3)森林火险区划结果显示,九龙山林场森林高火险区域面积占比最小,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高火险区覆盖范围扩大.(4)区划合理性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森林火险等级空间分异性较好,与实际火点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结果较好的反应了研究区森林火险时空格局变化,为九龙山林场进一步合理规划防火设施布局,加强火险管控力度,完善防火应急能力奠定数据基础,提示管理部门应加强防火宣传,以最大限度发挥九龙山的生态环境效益,保障林区周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