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DIHS-HL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9例DIHS-HLH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结果:9例患儿男6例、女3例,年龄0.8~3.1岁,均有发热、皮疹、肝肿大和2个及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其他表现包括脾肿大4例、肺部影像学改变6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3例、水样便3例等。实验室检查以可溶性CD25升高(8例)、肝功能损伤(7例)、高铁蛋白血症(7例)较为突出,其他包括骨髓噬血现象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3例、高甘油三酯血症2例、细胞因子以白细胞介素(IL)5、IL-8、干扰素γ(IFN-γ)升高(分别有6、7、6例)为著。所有患儿均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激素和芦可替尼治疗,其中4例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2例应用依托泊苷,2例应用环孢素。随访0.2~38.6个月,7例存活,1年总生存率为(78±14)%。2例死亡患儿均为病初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2 mg/(kg·d)联合芦可替尼病情控制不佳者。2例死亡患儿均有水样便、IL-5和IL-8升高、IgM减低。结论:对于发热、皮疹并有可疑用药史的患儿,如存在肝肿大及肝功能损伤、IL-5和IL-8升高,需高度警惕DIHS-HLH,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应用足量免疫球蛋白、激素联合芦可替尼有助于疾病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血液灌流对敌草快中毒患者的影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灌流(HP)对敌草快(DQ)中毒患者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收入院的急性DQ中毒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HP组(40例)和持续HP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24 h内均给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间断HP组在此基础上于2 h内行HP治疗,每次持续2 h,8 h 1次,连续3次;持续HP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HP治疗,直至尿液中无DQ成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3、12、24 h及2、3、5、7 d检测血清NGAL水平,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24 h、3 d、7 d检测血清sCD14-st、血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 2)、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28 d生存结局。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PaO 2、SCr、CK-MB及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间断HP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SCr、CK-MB和IL-18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清NGAL、sCD14-st、CK-MB和IL-18水平均于治疗24 h时达峰值,Lac和SCr水平均于治疗3 d时达峰值,且持续HP组治疗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间断HP组〔治疗24 h:NGAL(μg/L)为345.90±30.75比404.24±38.79,sCD14-st(ng/L)为1 941.88±298.02比2 656.35±347.93,CK-MB(U/L)为30.67±9.11比43.28±8.06,IL-18(ng/L)为139.49±16.29比177.98±27.85;治疗3 d:Lac(mmol/L)为2.98±0.26比3.72±0.49,SCr(μmol/L)为125.01±24.24比156.74±28.88;均 P<0.05〕;但两组间治疗各时间点Pa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持续HP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间断HP组〔26.09%(12/46)比52.50%(21/40);Log-Rank检验: χ2=7.288, P=0.007〕。 结论:持续HP治疗能有效降低DQ中毒患者的血清sCD14-st和NGAL水平及28 d病死率,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浆presepsin水平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presepsin水平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7例AP患者,根据CT严重指数(CTSI)分级、入院时是否合并器官功能不全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轻症AP组(MAP组,36例)和中度重症AP+重症AP组(MSAP+SAP组,31例),另选2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入院2 h内血浆presepsin、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血淀粉酶、血钙水平,并计算入院24 h内APACHEⅡ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估presepsin、CRP、PCT、WBC及血淀粉酶、血钙水平对预测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MAP组、MSAP+SAP组、对照组血浆presepsin水平分别为(439.59±74.23)、(1097.82±93.15)、(97.31±21.57)ng/L。胆源性MAP组和MSAP+SAP组血浆presepsin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病因组,高脂血症性MSAP+SAP组血浆presepsin水平显著高于M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血浆presepsin诊断MSAP+SAP的AUC为0.873(95% CI 0.734~0.922),最佳临界值为951.94 ng/L,灵敏度为85.6%,优于PCT、CRP、WBC及血钙;特异度为76.2%,仅次于血钙的78.9%。 结论:血浆presepsin水平可以作为早期评估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其特异度仅次于血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8F-FDG PET/CT显像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对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病因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 18F-FDG PET/CT显像的49例初诊HLH患者(男32例、女17例,年龄19~61岁)。观察并记录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计算PET/CT、PET、CT显像对HLH病因的诊断效能;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相关性HLH间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计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淋巴结SUV max、可溶性CD25(sCD25)预测继发HLH的AUC和最佳阈值。 结果:PET/CT、PET、CT在HLH病因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30/35)、8/10、84.4%(38/45)、93.8%(30/32)、8/13;77.1%(27/35)、6/10、73.3%(33/45)、87.1%(27/31)、6/14;62.9%(22/35)、5/10、60.0%(27/45)、81.5%(22/27)、5/18。不同病因组间淋巴结分布及边界、肝脾及骨骼病变特征、淋巴结及肝、脾、骨骼SUV max、性别、年龄、WBC、中性粒细胞(ANC)、P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C反应蛋白(CRP)、sCD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3.91~9.66, t值:3.75~7.90, z值:3.82~4.01,均 P<0.05)。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比值比( OR):1.28(95% CI:1.09~1.72)、1.56 (95% CI:1.17~2.49), P值:0.004、0.013];预测最佳阈值分别为12.6、40 028 ng/L,AUC分别为0.87、0.7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6%(31/35)和8/10、65.7%(23/35)和7/10;两者结合后AUC为0.83,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4.3%(26/35)和9/10。 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HLH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淋巴结SUV max、sCD25为血液系统肿瘤继发HLH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性粒细胞CD 11b、可溶性CD 14亚型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 11b(nCD 11b)、可溶性CD 14亚型(sCD 14-St)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12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NCIS)将新生儿分为非危重组(NCIS>90分)35例,危重组(NCIS 70~90分)49例,极危重组(NCIS<70分)37例;预后不良(死亡)25例,预后良好(存活)96例。新生儿于治疗前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CD 11b、sCD 14-St和CF-6。nCD 11b、sCD 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CD 11b、sCD 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价值。 结果:危重组和极危重组nCD 11b、sCD 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14.68 ± 93.29)和(532.74 ± 101.85)MFI比(325.45 ± 71.90)MFI、(892.40 ± 113.72)和(1 249.53 ± 95.41) ng/L比(784.66 ± 103.72)ng/L、(84.79 ± 28.35)和(121.66 ± 34.27)ng/L比(42.59 ± 13.51)ng/L、(19.24 ± 6.30)和(34.96 ± 11.95)μg/L比(8.89 ± 2.24)μg/L、(109.49 ± 36.77)和(247.13 ± 82.06)mg/L比(56.84 ± 17.25)mg/L],极危重组明显高于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D 11b、sCD 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r = 0.719、0.813和0.823, P<0.01)。预后不良新生儿nCD 11b、sCD 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新生儿[(618.58 ± 146.92) MFI比(374.55 ± 120.03) MFI、(1 516.91 ± 194.38) ng/L比(828.13 ± 175.67) ng/L、(165.84 ± 25.63)ng/L比(62.51 ± 16.75)ng/L、(43.46 ± 10.14)μg/L比(20.19 ± 6.30)μg/L和(321.09 ± 94.56)mg/L比(88.24 ± 29.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CD 11b、sCD 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796和0.838(95% CI 0.678~0.836、0.713~0.864和0.760~0.899),三者联合的AUC为0.921(95% CI 0.858~0.962)。 结论:nCD 11b、sCD 14-St和CF-6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作为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及评估预后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紫草素通过上调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促进细胞自噬加快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紫草素是否通过上调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调控细胞自噬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方法:将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紫草素组和糖尿病+紫草素+干扰CXCR4的短发卡RNA(sh-CXCR4)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利用直径为1 cm的皮肤打孔器在大鼠背部建立溃疡模型。分别于创伤后第0、7、14和21天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创伤后第21天,采集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创面病理变化,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创面微血管密度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创面组织CXCR4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Beclin1和可溶性p6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第21天分别为72.44%±6.21%和93.71%±6.76%)、创面组织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微血管密度以及创面组织中CXCR4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和Beclin1水平及自噬小体数量降低,而p62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紫草素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第21天分别为86.74%±4.86%和72.44%±6.21%)、创面组织新生血管、胶原沉积情况、微血管密度、创面组织中CXCR4和LC3Ⅱ/LC3Ⅰ和Beclin1水平及自噬小体数量升高,而p62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糖尿病+紫草素组比较,糖尿病+紫草素+sh-CXCR4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第21天分别为76.15%±3.85%和86.74%±4.86%)、创面组织新生血管、胶原沉积情况、微血管密度、创面组织中CXCR4、LC3Ⅱ/LC3Ⅰ和Beclin1水平及自噬小体数量降低,而p62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紫草素通过上调CXCR4的表达并激活细胞自噬,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A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8例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34.5(2.0~74.0)岁,导致IAHLH的病原体中,病毒16例(33.3%),细菌17例(35.4%),寄生虫13例(27.1%),真菌2例(4.2%),患者发病至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中位时间为40(10~160)d,发病至确诊为IAHLH的中位时间为67(23~270)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如下:发热48例(100%),脾大34例(70.8%),血细胞减低38例(79.1%),铁蛋白升高45例(93.8%),甘油三酯升高7例(14.6%),纤维蛋白原降低17例(35.4%),NK细胞活性减低26例(59.1%),可溶性CD25升高35例(74.5%)。25例(52.1%)患者起病时伴淋巴结肿大。明确导致HLH的病原体后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6例(75.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3.3%(14/15)的寄生虫及真菌所致IAHLH患者获得了病情缓解,细菌及病毒相关IAHLH仅有66.7%(22/33)的缓解率。患者5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72.3%(95% CI 50.3%~69.8%),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上限( OR=20.0,95% CI 1.1~378.3, P=0.046)及诱发HLH的病原体感染未控制( OR=19.9,95% CI 2.9~134.5, P=0.002)为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预后较好,诊断后应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有效控制病原体感染为关键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随访12年预后良好的蚊虫叮咬超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7岁,因全身反复红斑、丘疹、水疱伴高热14个月、加重2周于2008年7月就诊。2007年5月左右无明显诱因下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 ℃,面部、四肢出现红斑、水疱,予对症治疗可好转。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次于蚊虫叮咬后加重,多次诊断为"慢性EB病毒感染",予抗感染、退热等处理皮疹均可消退。就诊前2周,患者再发高热,最高39.5 ℃,全身多发红斑、丘疹、结节,部分中央坏死。体检:左下颌角有一直径1.5 ~ 2.0 cm大小的质软淋巴结,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四肢散在分布绿豆至蚕豆大小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破溃结痂;全身多处可见凹陷性瘢痕及色素减退斑(图1A、1C)。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血生化、抗核抗体谱、抗可溶性抗原抗体谱、腹部B超、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6 × 10 9/L(参考值:0.05 × 10 9/L ~ 0.50 × 10 9/L,下同);EB病毒IgM阴性,IgG阳性,EB病毒DNA阳性。右上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部分表皮坏死,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和皮下组织小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密集淋巴细胞、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轻度异型性(图2A、2B)。免疫组化标记:浸润淋巴细胞部分CD56阳性(图2C)、粒酶B部分阳性;CD4、CD8阴性;EB病毒编码小RNA1/2原位杂交阳性(25%),见图2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resepsin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因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难以早期觉察,因此临床上急需可靠的感染标志物帮助早期诊断。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诊断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发现一种新型标记物Presepsin(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sCD14-TS),有望成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表型与克罗恩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TRAIL(sTRAIL)水平与克罗恩病(CD)的关系,并回顾性分析TRAIL基因变异及血浆sTRAIL水平对英夫利昔单抗(IFX)临床应答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集312例CD患者[男205例,女107例,年龄(33.9±9.8)岁]和514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男304名,女210名,年龄(34.9±9.4)岁]。患者中72例对传统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活动期CD患者接受IFX(5 mg/kg)规范治疗,第14周时依据Harvey-Bradshaw指数(HBI)和CD简化内镜评分(SES-CD)的变化分为应答组[HBI下降≥3分和(或)SES-CD下降≥50%]和无应答组。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TRAIL(rs1131568)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TRAIL水平。依据“蒙特利尔CD表型分类标准”将患者分层(确诊年龄、疾病部位、疾病行为)。全面分析rs1131568基因多态性和血浆sTRAIL水平与CD发病风险、临床病理特征及IFX临床应答的关系。结果:隐性模型分析显示,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rs1131568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的频率高于轻度活动期CD患者(45.34%比29.23%, P=0.005)。(狭窄型+穿透型)CD患者中rs1131568变异等位基因(C)和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的频率均高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65.48%比57.53%, P=0.046;49.21%比31.18%, P=0.001)。显性模型分析发现,合并肛周病变的CD患者中变异等位基因(C)和变异基因型(TC+CC)的频率均高于无肛周病变的CD患者(66.83%比58.17%, P=0.037;92.31%比78.37%, P=0.002)。CD组中血浆sTRAIL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243.04±42.74)ng/L比(194.16±31.14)ng/L, P<0.001]。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高于轻度活动期CD患者[263.47(242.09,281.91)ng/L比231.13(211.11,247.11)ng/L, P<0.001]。(狭窄型+穿透型)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高于非狭窄非穿透型CD患者[266.18(246.68,289.91)ng/L比227.19(204.57,249.59)ng/L, P<0.001]。合并肛周病变的CD患者中血浆sTRAIL平均水平亦高于无肛周病变的CD患者[(261.40±41.51)ng/L比(233.86±40.41)ng/L, P<0.001]。CD患者中血浆sTRAIL水平分别与rs1131568纯合子变异基因型(CC)(β=16.814, P<0.001)和疾病活动度(β=22.640, P<0.001)呈正相关。IFX治疗第14周时,应答组(60例)血浆sTRAIL水平低于无应答组(12例)[(205.98(190.72,214.56)ng/L比(238.33±29.38)ng/L, P<0.001],并且应答组的血浆sTRAIL水平较其第0周的基线平均水平降低[(205.98(190.72,214.56)ng/L 比(239.89±42.43)ng/L, 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应答组中rs1131568的变异等位基因(C)频率及变异基因型(TC+CC)频率均低于无应答组(53.33%比70.83%, P=0.037;70.00%比91.67%, P=0.036)。 结论: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是CD发病的风险因素。TRAIL(rs1131568)基因变异和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与CD疾病活动度增高相关,并可能是CD患者发生狭窄、穿透和肛周病变的风险因素。此外,TRAIL(rs1131568)基因变异或血浆sTRAIL水平增高可能与CD患者对IFX治疗无应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