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综合性医院急诊药物中毒869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分析8 695例药物中毒患者的毒物检测资料,研究中毒患者的社会人口分布模式、急性中毒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男女性别比为1∶1.63(3 301/5 394),最常见的中毒药物依次为镇静类安眠药(3 727例,42.9%)、除草剂(1 382例,15.9%)和有机磷农药(1 223例,14.1%)。百草枯中毒呈逐年下降趋势,草甘膦和敌草快除草剂中毒增多;中毒病例与季节性变化有相关性。依据药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如何建立健全镇静类药品管理和用药制度、加强农药管理和保管储存以及急性中毒的抢救和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对预防和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持续血液灌流对敌草快中毒患者的影响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灌流(HP)对敌草快(DQ)中毒患者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收入院的急性DQ中毒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HP组(40例)和持续HP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基础治疗,24 h内均给予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间断HP组在此基础上于2 h内行HP治疗,每次持续2 h,8 h 1次,连续3次;持续HP组在此基础上行持续HP治疗,直至尿液中无DQ成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3、12、24 h及2、3、5、7 d检测血清NGAL水平,同时在治疗前及治疗24 h、3 d、7 d检测血清sCD14-st、血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 2)、血肌酐(S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28 d生存结局。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PaO 2、SCr、CK-MB及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间断HP组患者血清NGAL、sCD14-st、Lac、SCr、CK-MB和IL-18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血清NGAL、sCD14-st、CK-MB和IL-18水平均于治疗24 h时达峰值,Lac和SCr水平均于治疗3 d时达峰值,且持续HP组治疗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间断HP组〔治疗24 h:NGAL(μg/L)为345.90±30.75比404.24±38.79,sCD14-st(ng/L)为1 941.88±298.02比2 656.35±347.93,CK-MB(U/L)为30.67±9.11比43.28±8.06,IL-18(ng/L)为139.49±16.29比177.98±27.85;治疗3 d:Lac(mmol/L)为2.98±0.26比3.72±0.49,SCr(μmol/L)为125.01±24.24比156.74±28.88;均 P<0.05〕;但两组间治疗各时间点PaO 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持续HP组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间断HP组〔26.09%(12/46)比52.50%(21/40);Log-Rank检验: χ2=7.288, P=0.007〕。 结论:持续HP治疗能有效降低DQ中毒患者的血清sCD14-st和NGAL水平及28 d病死率,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在敌草快中毒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进行尿液半定量比色在敌草快中毒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3日至2022年11月23日在本院救治的49例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资料,观察尿比色结果与血浆敌草快浓度相关性;评价尿比色结果对靶器官损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尿比色结果与血浆敌草快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 r=0.89, P <0.01;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界值分别为2.5、3.5、3.5、5.5,其中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损伤的敏感性最高[ AUC 0.93 (95% CI: 0.89~1.00)];尿比色结果预测死亡结局的临界值为4.5,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95.2%。 结论:尿半定量比色法可用于快速预测入院时血浆敌草快浓度范围;尿比色结果也可有效预测敌草快中毒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及临床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敌草快中毒致急性肾损伤肾活检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 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 [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 [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 [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 [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敌草快中毒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50例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并总结2016—202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自诉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数据,并根据毒物检测结果是否含有百草枯,分为单纯敌草快中毒组及毒物检测到百草枯阳性组,分析比较两组脏器损伤、治疗、预后的差异,并研究分析了单纯敌草快中毒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差异以及单纯敌草快中毒患者口服摄入量与脏器损伤、预后的关系。结果:2016—2021年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150例自诉敌草快中毒的患者中,65例毒物检测含百草枯成分,占比43.33%。百草枯阳性组病死率高于单纯敌草快组(63.08% vs. 15.29%, P<0.001)。摄入量超过100 mL,单纯敌草快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高于百草枯阳性组。摄入量超过50 mL,单纯敌草快中毒的病死率、肾损伤及心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均升高。和存活组相比,单纯敌草快中毒死亡组的初始血白细胞水平及多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均升高,接受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的比例显著性较高。 结论:敌草快中毒呈逐年增多趋势;敌草快中毒病死率低于百草枯;大剂量敌草快中毒的神经系统毒性强于百草枯;摄入量超过50 mL、入院初始血白细胞显著升高、出现多脏器损伤的敌草快中毒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槲皮素对敌草快中毒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槲皮素(QR)对敌草快(DQ)中毒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Q模型组、QR治疗组和QR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一次性腹膜腔注射40 mg/kg DQ溶液1 mL的方法建立DQ中毒模型;正常对照组和QR对照组腹膜腔注射等量纯水。制模4 h后,QR治疗组和QR对照组灌胃50 mg/kg QR溶液0.5 mL;正常对照组和DQ模型组灌胃等量纯水;均每日1次,连续7 d。7 d后麻醉小鼠取眼球血,处死后收集肝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小鼠肝组织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分别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比色法(WST-1)、硫代巴比妥酸法(TBA)和酶促反应法检测肝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活化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的蛋白表达。结果:透射电镜下显示,DQ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线粒体严重损伤,QR治疗组线粒体损伤情况较DQ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模型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均显著升高,肝组织GSH和SOD水平均显著降低;与DQ模型组比较,QR治疗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均显著降低〔ALT(U/L):52.60±6.44比95.70±8.00,AST(U/L):170.45±19.33比251.10±13.09,MDA(nmol/mg):12.63±3.41比18.04±3.72〕,肝组织GSH和SOD水平均显著升高〔GSH(μmol/mg):39.49±6.33比20.26±3.96,SOD(U/mg):121.40±11.75比81.67±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模型组肝组织Nrf2和HO-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Keap1和活化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与DQ模型组比较,QR治疗组肝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Nrf2/β-actin:1.17±0.08比0.92±0.45,HO-1/β-actin:1.53±0.17比0.84±0.09〕,Keap1和活化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Keap1/β-actin:0.48±0.06比1.22±0.09,活化caspase-9/β-actin:1.17±0.12比1.59±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QR可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减轻DQ中毒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强化血液净化救治急性敌草快中毒15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敌草快(diquat, DQ)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除草剂,其毒性强,人口服纯品6~12 g可致死。DQ中毒因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病死率仍较高,其依然是临床救治的热点与难点。然而,关于强化血液净化治疗应用在DQ中毒救治过程中的相关文献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总结并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5例DQ采用强化血液净化治疗(强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患者的资料。结果:本文报告15例DQ中毒,4例为未成年女性,4例为成年女性,7例为成年男性,年龄13~35岁;其中毒途径均口服,临床表现为肾损伤、肝损伤和肺损伤,并伴有口腔烧灼感、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15例患者均给予强化血液灌流、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及药物等综合治疗。12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中途放弃。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毒后90 d,其中14例患者存活,1例在随访中毒后30 d死亡。结论:强化血液净化(强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药物等综合治疗是救治DQ中毒患者的有效手段,并可能对降低其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敌草快相关中毒性脑病7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提高对敌草快致中毒性脑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收集整理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急性敌草快中毒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诊疗过程,并以"敌草快""中毒","Diquat""Poisoning"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查阅既往病例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31岁(14~57岁),平均服毒量为23.14 g[(10~40) g],在救治过程中3例出现烦躁、抽搐,3例出现昏迷,1例出现全身强直性阵挛发作;死亡4例,存活3例,其中2例恢复正常生活学习,1例遗留精神行为异常(现长期随访中)。3例存活病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均较晚,患者清醒时间在服药后30 d左右。结论:敌草快相关中毒性脑病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极高。本研究发现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间>48 h出院存活率远高于≤48 h患者,而性别、年龄、估计口服量、首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类型对出院存活率的影响不大。但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间越早,提示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敌草快的人体毒代动力学及血液灌流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敌草快(diquat,DQ)在人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特点,并通过血浆中DQ浓度评估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DQ的清除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确诊的急性口服DQ中毒患者,通过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8、12、18、24、30、36、42、48、60、72、96、120 h和每次HP前后的血浆,及入院即刻、入院后0~2 h、2~4 h、4~8 h、8~12 h、12~18 h、18~24 h、24~30 h、30~36 h、36~42 h、42~48 h、48~60 h、60~72 h、72~96 h、96~120 h患者的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样本中DQ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本研究纳入8例急性DQ中毒患者,由于服药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后血浆DQ浓度均未出现上升期,而是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早期下降较快,呈对数形式,从口服DQ后可持续24~48 h,之后下降速度较慢。经HP治疗后,患者血浆毒物浓度明显下降,HP治疗前中毒患者血浆DQ浓度为40.0(22.5,219.5)ng/mL,HP治疗后患者血浆DQ浓度为27.40(9.45,101.95)ng/mL,下降(42.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408, P=0.001),但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浓度反弹上升。尿中DQ的排泄不以恒速进行,早期尿中DQ排泄速度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口服DQ后48~72 h基本排泄完全。 结论:DQ在体内可被快速消除,其中尿液是DQ主要排泄途径,口服DQ后48 h内排泄速度较高。HP可明显降低血浆DQ浓度,且早期HP的清除率较高,但在HP后短时间内血浆DQ浓度出现反弹上升,提示DQ在体内存在明显的再分布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