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护理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68例OT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36例;年龄56~81岁[(72.0±6.6)岁]。骨折节段:T 1~T 10 29例,T 11~L 2 114例,L 3~L 5 25例。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8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2022年2月至2022年6月入院的82例患者采用格林模式护理(格林模式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率(主要包括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量表(COQOL)评分(主要包括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及总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骨密度;末次随访时再骨折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个月[(13.2±1.0)个月],其中常规护理组3例失访,格林模式护理组2例失访。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及定期复诊依从率为97.5%(78/80)、98.8%(79/80),与常规护理组的90.3%(75/83)、96.4%(8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合理饮食及运动锻炼依从率分别为92.5%(74/80)、91.3%(73/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3%(65/83)、73.5%(61/83)( P<0.05或0.01);术后6个月格林模式护理组规范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诊依从率分别为86.3%(69/80)、83.8%(67/80)、82.5%(66/80)、90%(72/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57.8%(48/83)、60.2%(50/83)、38.6%(32/83)、37.3%(31/83)( P<0.01);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组各维度依从率分别为80%(64/80)、75%(60/80)、70%(56/80)、82.5%(66/80)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6.1%(30/83)、54.2%(45/83)、26.5%(22/83)、27.7%(23/83)( P<0.01)。两组术前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身体机能、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COQOL评分的疼痛程度、社交活动能力、心理精神功能分值及总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或0.01);术后6个月COQOL评分的身体机能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身体机能分值较常规组显著降低( P<0.05)。两组术前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为(-2.7±0.9)SD,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1±0.9)SD( P<0.05)。末次随访时格林模式护理组骨密度较治疗术前显著改善( P<0.01),而常规护理组骨密度值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格林模式护理组再骨折发生率为3.8%(3/8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13.3%(11/83)( 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护理,格林模式护理能显著提高OTLF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依从率,改善生存质量和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高血钾患者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急诊患者高血钾的发生率、诊断率、治疗率、治疗模式和复查率。方法:利用全军合理用药监测网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库,提取并关联2015年至2017年急诊血钾检测、诊断和用药记录。纳入至少有一次血钾检测记录的18岁以上急诊患者。对如下指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所有患者以及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中高血钾发生率,高血钾诊断率、治疗率、治疗模式和7 d内复查率。结果:共纳入符合上述条件的急诊患者1 039 245例,其中36 615例(3.52%)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高血钾事件。在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急诊患者中,高血钾患者比例依次为47.69%、29.13 %、21.69%和10.16%。急诊高血钾患者诊断率为9.23%;总体治疗率为42.1%,静脉胰岛素+葡萄糖是急诊高血钾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急诊高血钾患者7 d内总体血钾复查率为28.8%。结论:急诊成年患者中,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高血钾发生率高于未患上述疾病的患者,且更严重。高血钾的诊断率和复查率均较低,应加强急诊患者高血钾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某院医药联合门诊服务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拓展药学服务广度与深度,2022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依托临床专科门诊开设了医药联合门诊,通过制定门诊固定排班制,明确服务对象,建立门诊就诊流程和质量管理制度,规范药师沟通模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规范化药学服务。截至2022年12月,医药联合门诊累计开诊100余次,服务患者1 709例。该实践为促进我国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移动医疗APP居家随访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移动医疗APP居家随访系统,探讨其对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出院随访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移动医疗APP的居家随访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营养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上升,但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SGA营养状况良好人数多于对照组( P<0.05),Hb、TP、Alb、Ch、BUN、DP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TG、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按时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及时复诊比例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与SD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降低(均 P<0.05);干预前,两组SAS评分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评分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均 P<0.05)。试验组总满意度(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6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移动医疗APP的居家随访服务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疗机构手术室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术室在药品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存在用药错误风险。手术室用药错误类型包括处方/医嘱开具错误、处方/医嘱传递错误、调剂错误、标签错误、配制错误、给药技术错误、监测错误、药品储存错误和基数药品设置错误等。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手术室处方开具与传递、药品调剂和分发、给药与监测及药品管理等环节中。手术室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实施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制定标准化标识和流程、建立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推荐手术药房管理模式、加大临床药学支持力度、手术室内药品分区存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范药品养护管理、倡导安全用药文化、加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能培训等)。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参与手术室药品使用和管理的所有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路径化宣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路径化宣教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于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宣教的为对照组( n=49),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宣教的为观察组( n=49)。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能力、治疗依从性及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差异。 结果:干预前,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治疗依从性5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遵嘱用药、健康生活方式、情绪控制及治疗依从性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路径化宣教能有效增强其疾病认知能力、治疗依从性,提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医疗服务能力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研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HC)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为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北京市16个行政区的77家CHC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机构基本信息、儿童接诊情况、儿科在编人数、儿科门诊设置、儿科病房设置情况、开放式问答(希望相关管理部门给予哪些帮助与支持)等。结果:共有65家CHC可以门诊接诊儿童。其中15家(23.1%)设有儿童内科门诊,2017年年平均门诊量为2 000(150,6 400)人次;42家(64.6%)设有儿童预防保健门诊,2017年年平均门诊量为2 040(25,5 120)人次;9家(13.8%)同时设有儿童内科门诊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15家(23.1%)CHC拥有儿科医师;50家(76.9%)没有儿科医师,由全科医师负责接诊儿童。在所有年龄段中,可接诊新生儿的CHC总体占比最低(城区14家,占53.8%;郊区10家,占25.6%),其次为婴幼儿(城区20家,占76.9%;郊区18家,占46.2%),城区CHC接诊新生儿、婴幼儿的比例高于郊区(χ 2=5.329, P<0.05;χ 2=6.082, P<0.05)。可以接诊儿童的CHC所占比例、拥有儿科医师的比例、设置儿童内科门诊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的比例,以及儿童内科和儿童预防保健门诊量,城区和郊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家CHC均未设置儿科病房。希望相关管理部门给予的帮助主要集中在增加人力资源配置(24.7%,19/77)、加大继续教育力度(19.5%,15/77)、扩大社区用药品种(11.7%,9/77)、完善转诊及会诊机制(7.8%,6/77)、增派上级专家指导(6.5%,5/77)等方面。 结论:北京市CHC的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需求和较大的拓展空间,相关部门需要从资源配置、诊疗体系、人才培养、设备设施、继续教育等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推进儿童分级诊疗,建立合理的就医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医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需使用抗生素治疗的住院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5)、观察组( n=105),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生素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由药剂师参与的药学干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不合理的具体表现、抗生素的使用费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用药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合理率为72.38%(76/10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29%(99/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8.137, P<0.001);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为(366.18±22.54)元,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32.46±2.8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413, 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76, P=0.014);对照组患者用药满意度为90.4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57, P=0.017)。 结论:药学干预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积极影响,能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高患者的用药满意度,降低抗生素的使用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对医院药品控费管理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促进合理用药,观察医药费用控制效果。方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制定协调性的干预措施,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加强源头管理,制定合理药品准入制度,发挥医院药师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制度,设置临床用药权限,对抗菌药物和重点监控的辅助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观察鹤山市人民医院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前后5年合理用药指标及医药费用指标的变化[2017-2018年(干预前);2019-2021年(干预后)]。结果:实施多部门联合干预后,鹤山市人民医院的合理用药指标和药品费用指标明显持续优化。处方合格率逐年提高。门诊静脉输液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分别从2018年(干预前)的5.2%、15.7%和47.2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2.2%、10.9%和37.3,降幅分别为57.7%、30.6%和21.0%。用药结构日趋合理,国家基本药物金额占比上升了51.0%。辅助药物金额占比、药占比、门诊和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均明显下降,由2018年(干预前)的20.9%、35.2%、79.1元和1 952.1元分别下降到2021年(干预后)的10.5%、21.8%、57.0元和1 751.0元,降幅分别为49.8%、38.1%、27.9%和10.3%。但非药品费用大幅上升,次均医药总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采取多部门联合药事干预的管理模式,对促进合理用药和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效果明显,有效推动基层医院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推行应用。建议以此类推应用于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以全面提高医疗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菏泽市立医院静配中心于2018年开始实施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模式,以此模式实施后(2018年1~12月)静配中心安全管理情况为观察组,实施前(2017年1~12月)安全管理情况为对照组,每组180例。对比分析两组护理安全管理满意、药品管理工序用时、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结果: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3.89%)明显高于对照组(8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方面,观察组分标签、贴标签、排药、校对工序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医嘱情况及更正率方面,观察组的不合理医嘱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更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不合理用药情况及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对照组(26.11%),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在静配中心安全管理中,护理标识联合垂直管理可使护理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工作有序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缩短药品管理工序用时,有效降低不合理医嘱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