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脑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DSC-PWI图像,重点分析其参数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变化,归纳其特征。结果: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灌注不足16例,rCBF明显减少、rCBV减少、MTT延长、TTP延长,包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大血管病变7例,小血管病变5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包含代偿良好3例,rCBF正常、rCBV正常、MTT延长、TTP延长;代偿不良6例,rCBF减低、rCBV正常或增加、MTT延长、TTP延长;血流再灌注3例,rCBF正常或轻度增加、rCBV增加、MTT缩短或正常、TTP缩短;过度灌注3例,rCBF显著增加、rCBV显著增加、MTT缩短、TTP缩短。结论:DSC-PWI能够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灌注状态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头晕/眩晕疾病患者368例患者,其中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153例为后循环组,非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215例为非后循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将153例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头晕/眩晕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眩晕对患者影响、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治疗依从性;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OR=2.675,95% CI 1.179~6.070)、年龄≥60岁( OR=2.255,95% CI 1.105~4.602)、存在高血压( OR=3.330,95% CI 1.651~6.717)、糖尿病( OR=2.044,95% CI 1.270~3.291)、吸烟( OR=2.333,95% CI 1.266~4.300)、既往存在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 OR=2.601,95% CI 1.333~5.075)、既往存在心血管病史( OR=2.143,95% CI 1.085~4.230)是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头晕/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别为(1.26 ± 0.34)次/月、(4.16 ± 1.02)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18 ± 0.95)次/月、(6.43 ± 1.1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9、12.74,均 P<0.05);观察组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12.27 ± 3.34)、(37.35 ± 3.62)、(38.13 ± 3.2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35 ± 4.61)、(44.19 ± 3.14)、(43.25 ± 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35、12.48、10.05,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分分别为(6.77 ± 0.52)、(87.06 ± 3.12)分,高于对照组的(5.34 ± 0.37)、(79.14 ± 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58、13.09,均 P<0.05)。 结论:男性、年龄≥60岁、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既往存在卒中或TIA史、既往存在心血管病史是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情绪释放治疗联合正性心理暗示的护理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眩晕患者发作情况,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2例)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神经外科(9例)于200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儿童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11例(11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随访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女=8/3,年龄为5~16岁(中位数为9岁)。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脑梗死1例,脑出血8例。11个动脉瘤中,主要动脉型3个,外周动脉型8个;均为囊性。3例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患儿行Onyx胶栓塞治疗,2例成功,1例失败;8例患儿动脉瘤未予处理。10例患儿接受了双侧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1例因双侧脑膜中动脉代偿良好,未行EDAS。术后影像学随访6~36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10例患儿双侧颞浅动脉均向颅内代偿供血,其中侧支循环生长Matsushima分级1级者8例,2级者2例;10例行EDAS者中,4例外周动脉型动脉瘤自行消失,2例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增大,1例外周动脉型、1例主要动脉型动脉瘤无变化,2例行栓塞者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未行EDAS者动脉瘤无变化。临床随访3~14年(中位数为10年)。8例出血患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3例缺血患儿中,术后1例发生过2次TIA,2例无脑缺血症状。结论: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儿中,合并外周动脉型动脉瘤者多于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均为囊性。EDAS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脑血流,促进外周动脉型动脉瘤闭塞,并可预防发生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前循环与后循环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 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前循环组92例(68.7%),后循环组42例(31.3%)。后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 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9~1.379; P=0.019]、高血压( OR 4.073,95% CI 1.135~14.616; P=0.031)和糖尿病( OR 2.783,95% CI 1.149~6.738; P=0.023)与后循环sICAS独立相关。 结论:相对于前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后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对侧狭窄或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 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再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缺血型烟雾病术后脑梗死的血管构筑学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脑梗死的血管构筑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行血运重建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8例(共行535例次手术,以下数据均按例次统计)。其中261例(326例次)患者采用直接联合间接血运重建术(CR组),157例(209例次)患者采用间接血运重建术(EDAS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周内发生脑梗死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侧别,以及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陈旧性脑梗死灶、颈内动脉(ICA)狭窄、大脑前动脉(ACA)A1段狭窄、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大脑后动脉(PCA)病变、后循环代偿、不稳定代偿及颅外血管代偿占比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326例次CR组中,术后1周内49例次(15.0%)发生脑梗死;209例次EDAS组中,术后38例次(18.2%)发生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3,95% CI:1.00~1.07)、术前有TIA( OR=4.26,95% CI:1.84~9.86)、陈旧性脑梗死( OR=2.97,95% CI:1.19~7.40)、ACA A1段狭窄( OR=5.84,95% CI:1.73~19.73)、MCA M1段狭窄( OR=6.21,95% CI:2.08~18.53)、PCA异常( OR=4.37,95% CI:1.45~13.13)及不稳定代偿( OR=5.34,95% CI:1.43~19.95)是缺血型烟雾病患者CR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 P<0.05);年龄( OR=1.04,95% CI:1.01~1.06)、术前有陈旧性脑梗死( OR=2.89,95% CI:1.15~7.28)、ACA A1段狭窄( OR=4.19,95% CI:1.59~11.07)及PCA异常( OR=2.78,95% CI:1.11~7.01)是缺血型烟雾病患者EDAS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术前血管构筑异常是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不同方式血运重建术后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雷帕霉素洗脱椎动脉支架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OVAS)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就诊行支架成形手术治疗的重度OVAS患者共96例,包括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椎动脉支架,对照组给予植入外周球囊扩张金属裸支架,观察对比围手术期基本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支架脱落或断裂、椎动脉或支架相关脑卒中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植入的支架长度及支架管径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管狭窄率及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残余狭窄率均小于20%.术后随访患者(12.33±5.8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或支架相关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和4.17%,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患者头晕、眩晕等症状均较前改善,均未再发后循环TIA,均未发现支架相关血栓事件.观察组患者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29.17%,P<0.05).结论 雷帕霉素洗脱椎动脉支架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OVAS,且能减少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头颈部CTA联合血清CTRP3、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讨头颈部 CT 血管成像(CTA)联合血清补体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CTRP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8(ANGPTL8)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6 月于本院治疗的 205 例 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发生后循环 TIA后 30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将病人分为未继发脑梗死组(141 例)和继发脑梗死组(64 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CTRP3、ANGPTL8水平.Pearson法分析 CTRP3、ANGPTL8 表达与 CT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头颈部 CTA联合血清 CTRP3、ANGPTL8 对 TIA后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继发脑梗死组病人血清ANGPTL8水平及CTA评分均高于未继发脑梗死组,血清CTRP3水平低于未继发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结果显示,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 CTRP3水平与 CTA评分呈负相关(r =-0.405,P<0.05);继发脑梗死病人血清 ANGPTL8水平与 CTA评分呈正相关(r =0.428,P<0.05).头颈部 CTA联合 CTRP3、ANGPTL8 预测 TIA后继发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4,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结论:血清CTRP3、ANGPTL8水平联合头颈部CTA检测可显著提高预测 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比较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与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 年1 月至2022 年9 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5 例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并根据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显微外科夹闭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危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脑缺血症状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末次脑缺血症状至入院时间、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动脉瘤部位、动脉瘤最大径、是否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合并血管重度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合并血管狭窄侧别(动脉瘤同侧、动脉瘤对侧)、是否合并多支血管狭窄.分析并比较两组在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30d内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6 个月)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致残性卒中发生率、病死率及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随访期间,采用DSA评估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情况;采用MRI或CT评估患者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采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纳入46 例患者共48 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纳入89 例患者共100 个动脉瘤,两组的术前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0d内共有26 例(19.3%)患者出现与治疗相关的SAEs,其中血管内治疗组5 例(10.9%),显微外科夹闭组21 例(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5).所有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5(12.0,58.5)个月.末次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4%(8/46)和33.7%(3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8.7%(4/46)和16.9%(1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9);病死率分别为4.3%(2/46)和4.5%(4/89),差异无统计意义(P =0.969);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末次随访时mRS评分≤2 分患者占比分别为91.3%(42/46)和86.5%(7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18).共有89 例(65.9%)患者(90 个动脉瘤)完成了DSA随访,其中血管内治疗组37 例(38 个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组52 例(52 个动脉瘤),随访中位时间为11.5(6.0,12.0)个月;末次DSA随访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组、显微外科夹闭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3%比90.4%,P =0.066).结论 对于伴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30d与治疗相关的SAEs的发生率和术后即刻至末次随访期间的任何与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组,结论仍需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例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者4例,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者6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5例,大动脉瘤4例,小动脉瘤1例;单纯囊状动脉瘤3例,囊状动脉瘤合并血栓形成3例,夹层动脉瘤4例;治疗方式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显微手术夹闭1例,动脉瘤切除3例,其中1例动脉瘤切除后原位吻合,2例辅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动脉瘤孤立联合STA-MCA搭桥术3例,近端阻断联合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ECA-RA-MCA)高流量搭桥1例,颈内动脉缩窄联合STA-MCA搭桥1例.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同侧基底节小范围梗死致对侧肌力下降外,其他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8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缩小.术后随访9~72个月,平均35.3个月,随访期间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新发脑梗死,无动脉瘤复发、扩大.结论 前循环单纯宽颈或合并血栓形成的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均可能出现远端血管栓塞致脑缺血发作,明确诊断后通过对动脉瘤及血流的细致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