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吡咯烷生物碱所致小鼠肝窦阻塞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野百合碱、倒千里光碱和千里光宁3种吡咯烷生物碱(PA)所致的急性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小鼠模型,并对3种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48只雄性C57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和千里光宁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PBS(300 μL)、野百合碱溶液(800 mg/kg)、倒千里光碱溶液(100 mg/kg)、千里光宁溶液(100 mg/kg)灌胃1次。于灌胃后24 h分析4组小鼠死亡数、成模数、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卡方检验。结果:灌胃后24 h时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分别死亡0、9、0只,存活小鼠成模9、3、6只,3组死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734, P<0.05),成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36, P>0.05)。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ALT水平分别为(111.72±37.62)、(562.97±242.42)、(3 891.40±1 009.44) U/L,AST水平分别为(156.96±64.95)、(331.22±120.83)、(2 107.55±532.80) U/L,TBil水平分别为(41.66±10.42)、(79.43±18.45)、(120.80±17.44) μ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40±10.98) U/L、(34.66±13.00) U/L、(16.91±2.89)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倒千里光碱组与千里光宁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 3);倒千里光碱组与野百合碱组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0.002),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 3);千里光宁组与野百合碱组ALT、AST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凝固性坏死,中央静脉内皮下出血,肝窦扩张,红细胞淤滞于肝血窦中,正常的小叶结构被破坏;野百合碱组和倒千里光碱组主要表现为肝腺泡3区肝细胞坏死、肝窦扩张淤血;千里光宁组主要表现为肝腺泡1区和2区肝细胞坏死和淤血。野百合碱组成模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为中、重度,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均为重度。 结论:成功建立了野百合碱、倒千里光碱和千里光宁3种PA所致小鼠急性HSOS模型,其中野百合碱更合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肝窦阻塞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6岁患儿主诉“腹部膨隆2个月”,表现为大量腹腔积液、间断右上腹痛。腹腔积液化验示漏出液、门脉高压性。CT示肝密度不均,肝静脉未显影,下腔静脉肝内段狭窄。病理示肝窦淤血、扩张,内见纤维素样物质。依据临床、CT表现及相关检查除外感染、代谢、免疫、肿瘤性疾病,结合患儿“一点红”服用史,诊断吡咯烷生物碱所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予对症及那屈肝素钙、去纤苷、华法林抗凝治疗,腹腔积液渐减少,肝静脉显影。治疗3个月腹腔积液消失,下腔静脉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6例吡咯烷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吡咯烷生物碱(PA)植物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患者的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学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7年诊断为PA-HSOS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服药史、肝穿刺活检时间、肝穿刺病理组织切片、起病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等资料。用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期;观察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对数据采用Wilcoxin符号秩和检验、非配对 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收集到16例患者,起病、随访6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59.25 U/L和25.5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108 U/L和4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总胆汁酸分别为35 μmol/L和36.15 μmol/L,白蛋白分别为32.45 g/L和31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PA-HSOS病理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小叶中心带窦内皮完整性受损,红细胞进入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间隙。中期出血带内红细胞溶解,网状纤维塌陷密集,胶原纤维沉积,尚有血流的腔隙充血扩张,其腔内覆有窦内皮细胞;出血带周围肝板出现再生现象,部分肝窦代偿性扩张。晚期出血带内胶原沉积形成大面积纤维瘢痕,其内多数有血流的扩张腔隙内覆血管内皮;边缘带肝细胞呈双排再生,插入纤维间隔。肝穿刺组织内重度出血损伤的肝小叶比例和患者预后无关。结论:PA-HSOS早期小叶中心带红细胞通过受损的窦内皮进入窦周间隙,表现为肝板出血性坏死。至中晚期出现肝板再生和血管改造,故大部分患者临床病程呈自限性。病理分期和肝穿刺活检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无法根据标本出血损伤程度判断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410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系统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总结 2410 例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发表于 1980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的文献,最终纳入 150 篇文献,共计 2410 例HSOS患者,分析总结本组 HSOS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 2410 例 HSOS患者主要病因与服用含有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s,PAs)的食物、植物及各种药物如土三七有关.临床表现以腹胀(78.09%)、腹水(45.61%)、腹痛(24.78%)、肝肿大(26.14%)、黄疸(30.77%)多见.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肝脏肿大、不均匀强化且增强后呈"地图状"或斑片状改变、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未显示及下腔静脉受压狭窄.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 AST、ALT、GGT及 TBIL水平轻至中度升高,ALB和 PLT 降低.HSOS 的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治疗、TIPS分流手术、肝脏移植术等.结论 HSOS好发于男性,病因以服用土三七为主,常有腹胀、腹痛、腹水、肝肿大等突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治疗以对症、抗凝、TIPS和肝移植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药肝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由药物所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一种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以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以及腹腔积液为主要特征,需与布加综合征、淤血性肝病等相鉴别.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特效治疗手段,去纤苷疗效相对较为肯定.在我国,该病的报道不多,主要因服用土三七等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引起,极易被漏诊、误治.该文对肝窦阻塞综合征展开综述,介绍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相、凝胶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法结合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分离和鉴定臭参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为7R,8R-苏式4,7,9,9-四羟基-3-甲氧基-8-O-4'-新木脂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紫丁香酚苷(3),松柏苷(4),党参苷Ⅱ(5),(Z)4-羟基肉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羟甲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7),苄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毗喃葡萄糖苷(8),(2E)-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9),(2Z)-2-(3-D-吡喃葡萄糖氧基)-3-苯基-2-丙烯酸(10),2-苯乙基-6-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党参苷Ⅰ(12),3-羟基4-{4-[(1E)4-羟基丙-1-烯-1-基]-2-甲氧基苯氧基}丙基-β-D-毗喃葡萄糖苷(13),(2E)4-羟基-2-己烯酸(14),(2E)-3-甲基-2-戊二酸(15),5-乙酰莽草酸(16),色氨酸(17),腺苷(18),烟酸(19),咖啡因(20),5-(甲氧羰基)-2-吡咯烷酮(21).结论:21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8、9、11、13和21为首次从臭参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处方优化及体外释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感官评价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川乌凝胶膏剂基质中聚丙烯酸钠(NP700)、甘羟铝、酒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K90(PVPK90)的比例.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制川乌中6种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M)、苯甲酰乌头原碱(BA)、苯甲酰次乌头原碱(BH)、新乌头碱(MT)、次乌头碱(HT)、乌头碱(AT)]的累积释放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制川乌凝胶贴膏剂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优化的基质处方为NPT00-甘羟铝-酒石酸-PVP K90(1.72∶0.10∶0.02∶1.65,m/m/m/m);验证试验中BM、BA、BH、MT、HT、AT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52.77、28.52、28.78、8.81、8.75、8.21 μg/g,综合评分为118.67±1.33(RSD=4.62%,n=3).BM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其余5种生物碱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BM、BA、BH、MT、HT、AT 12 h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2.04、2.95、3.55、2.64、2.48、1.97 μg/cm2.结论:优化基质处方所制备的制川乌凝胶膏剂外观、黏着力及体外释放效果良好.本研究可为制川乌的新剂型开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吡咯烷生物碱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我国吡咯烷生物碱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检索1980年1月-2017年4月我国107篇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报道文献,共计407例患者,总结该病的性别、年龄及分布地区,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407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1.22;发病年龄1岁1个月~81岁.临床表现多为腹胀、腹痛、腹水和肝肿大.典型的腹部CT表现为肝肿大,增强后呈"地图状"或斑片状改变.病理可见肝窦扩张淤血,肝小静脉不同程度狭窄.407例患者中治疗有效302例,死亡90例,病死率22.11%.结论 我国吡咯碱致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女性高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腹胀、腹痛、腹水和肝肿大为突出临床表现,结合典型的肝脏CT表现可明确诊断,肝穿刺病理表现为诊断金标准.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部分患者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土三七具有破血散瘀、行气摄血、消肿止痛等功能,民间常用于骨折以及跌打损伤后的治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侯景贵等首次报道了服用土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disease,HVOD)的临床病例[1],引起了人们对土三七肝毒性方面研究.HSOS又名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在西方国家,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肝移植后大量使用化疗药物为HSOS主要病因;而在中国,导致HSOS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服用含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中草药,如野百合、土三七、猪屎豆、千里光等,以土三七最常见,普遍认为土三七所含的PAs成分是导致HSOS的主要病因[2].其导致的HSOS具有发病率高、难以确诊、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土三七致HSOS临床案例,且呈上升趋势.本文旨在对土三七的分类及其活性成分、以及土三七导致HSOS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整理,以期能为该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肝窦内皮细胞损害致肝窦流出道阻塞所引起的肝脏血管性疾病,其主要的病因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用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服用含吡咯烷生物碱的中草药等.近几年关于HSOS影像学特征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结合最新国内外文献和本研究组的工作,将HSOS影像学特征做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