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柴胡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对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进行鉴定.采用CORTECS UPLC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6 μm),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后与对照品比较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离子碎片以及参照相关文献进行化学成分鉴别;通过皮下注射干酵母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后,灌胃给予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小柴胡颗粒,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眼眶静脉取血,分离血浆,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扫描鉴定入血成分.从小柴胡颗粒中共初步鉴定出112种化学成分,包括63种黄酮类、31种皂苷类、6种有机酸类、4种苯丙素类、3种氨基酸类以及5种其他类化合物;从血浆中鉴定得到18个入血原型成分.该研究鉴定了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为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UPLC-Orbitrap-MS/MS技术的通络益晴方化学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UPLC-Orbitrap-MS/MS)对通络益晴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初步鉴定.方法 使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柱温3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结合参考文献,对所得成分进行分析与初步鉴定.结果 根据建立的色谱条件,从通络益晴方中初步鉴定出94个化学成分,其中有黄酮类化合物31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脂肪酸类化合物9个、皂苷类化合物6个、异黄酮类化合物5个、氨基酸类化合物4个、三萜类化合物4个、醛类化合物4个、多肽类化合物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3个、醇类化合物3个,以及其他类化合物8个;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得到8个重复的成分.结论 UPLC-Orbitrap-MS/MS技术能快速、初步鉴定出通络益晴方中化学成分,可为通络益晴方物质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处方的儿童高警示药品使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儿科门急诊处方、住院医嘱中儿童高警示药品(HAM)使用状况。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年龄<18岁患者的所有门急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根据《中国儿童高警示药品目录》,对处方/医嘱中儿童HAM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处方/医嘱297 968张,包括门急诊处方270 024张(90.62%),住院医嘱27 944张(9.38%);处方涉及的患儿包括男性162 521例次(54.54%),女性135 447例次(45.46%);年龄(4±3)岁,范围0~17岁;每张处方药品种数为(2±1)种,范围1~9种。297 968张处方/医嘱中涉及儿童HAM处方23 476张(7.88%),门急诊处方中儿童HAM处方占比明显高于住院医嘱[7.92%(21 381/270 024)比7.50%(2 095/27 944), P=0.013],外科处方/医嘱中儿童HAM处方占比[32.84%(1 220/3 715)]明显高于内科[8.17%(22 043/269 777)]和其他科室[0.87%(213/24 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3 476张处方涉及儿童HAM共13类42种,使用26 084例次。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药物类型包括中药注射剂(8 694例次、33.33%)、解热镇痛抗炎药(7 505例次、28.77%)和抗感染药物(4 011例次、15.38%),排名前10位的儿童HAM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炎琥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维生素K 1、阿糖腺苷、破伤风抗毒素、青霉素类、苯巴比妥、异丙嗪注射剂和肝素。因儿童HAM用药错误导致9例患儿发生不良事件,均为E级,涉及的药物包括喜炎平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和维生素K 1注射液。 结论:儿童HAM使用较普遍,中药注射剂相关HAM使用较多,门急诊和外科处方中含儿童HAM占比较高。儿童HAM相关用药错误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事件,应加强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与物质成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物质成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物质成瘾的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 gated cation channels,HCN)参与了许多大脑高级活动,与多种脑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HCN通道在物质成瘾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正逐步得到重视。近年来,关于物质成瘾的研究证实:在多种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情况下,多个脑区的HCN通道功能或表达出现异常,但至今尚未能全面了解其机制以及这种变化导致的行为学后果。因此,本文综述HCN通道在成瘾性精神活性物质(如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苯丙胺类、酒精和烟草)成瘾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物质成瘾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B6对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细胞死亡方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 B6组,每组8只。采用腹壁创伤、双侧股骨骨折、单侧颅脑损伤和股动脉抽血4 ml的方法构建大鼠严重创伤模型。假手术+B6组、创伤+B6组予生理盐水+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假手术组、创伤组仅滴注生理盐水治疗。在伤后36 h收集大鼠肝脏组织:(1)二代测序筛选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可能参与的细胞死亡方式。(2)验证大剂量维生素B6能否影响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细胞的各种细胞死亡方式,包括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验证凋亡;通过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免疫组化染色验证坏死性凋亡;通过透射电镜验证自噬;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丙二醛(MDA)与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二氨基联苯氨(DAB)加强法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铁死亡。(3)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GSEA)]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测序结果代表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1)创伤组与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44个(上调137个,下调207个),涉及与凋亡、自噬、坏死性凋亡、铁死亡和焦亡相关的18个基因。(2)假手术组、假手术+ 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TUNEL染色未体现明显凋亡差异;创伤后肝组织MLKL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中创伤+B6组MLKL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可见创伤后大鼠肝细胞的自噬活动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细胞自噬活动低于创伤组;假手术组、假手术+B6组、创伤组、创伤+B6组大鼠肝组织内MDA水平分别为(0.20±0.05)nmol/mg、(0.17±0.07)nmol/mg、(0.69±0.11)nmol/mg、(0.52±0.07)nmol/m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上述四组大鼠肝组织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11.75±2.09)μmol/g、(11.69±1.66)μmol/g、(19.75±3.40)μmol/g、(14.51±1.46)μmol/g( P<0.01),其中创伤组水平最高,创伤+B6组较创伤组降低;创伤后肝组织内铁沉积显著增加,其中创伤+B6组的肝组织内铁沉积低于创伤组;电镜下创伤+B6组线粒体膜密度显著低于创伤组;创伤+B6组ACSL4蛋白表达量低于创伤组。(3)GO、KEGG、GSEA富集分析提示大剂量维生素B6可能通过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实现减轻创伤后肝细胞损伤,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 结论:大剂量维生素B6通过作用于坏死性凋亡、自噬、铁死亡来减轻大鼠严重创伤后应激性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26a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miR-26a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NC组和miR-26a组。miR-NC组和miR-26a组分别侧脑室注射5 μl miR-26a模拟物阴性质控品和miR-26a模拟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只插线不结扎。各组大鼠各取5只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1次/d,连续7 d。将体外培养并转染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分为对照组、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组、miR-NC组和miR-26a组。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6a对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的调控作用。应用Longa评分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分别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染色法、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和小管形成实验测定BMECs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血脑组织及BMECs miR-26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BrdU/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检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PTEN、PI3K、AKT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miR-26a对PTEN的靶向调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miR-NC组缺血脑组织miR-26a、VEGF、bFGF、Ang-2、PI3K、AKT表达和BrdU +/vWF +细胞数量增加,而PTEN表达降低( 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miR-26a组各项指标效果更加显著(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GD组和miR-NC组BMECs增殖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增强,细胞凋亡显著减少( P均<0.05);与OGD组比较,miR-26a组各项指标效果更加显著( P均<0.05)。 结论:miR-26a能靶向抑制PTEN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bFGF和Ang-2),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芩甲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黄芩甲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黄芩甲苷低(10 mg/kg)、中(20 mg/kg)、高(40 mg/kg)剂量组,地尔硫 (阳性对照药)组。采用夹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连续尾静脉治疗给药7 d,给药结束后,于腹主动脉取血并分离得到血清,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磷酸肌酸激酶(phosphocreatine kinase,CPK)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取血结束后,每组随机取出大鼠心脏,切片,并进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评估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每组另外10只取出心脏进行匀浆得心脏组织匀浆液,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新型核调节因子2(novel nuclear regulator2,Nrf2)蛋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黄芩甲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梗死面积分别为(35.02±9.36)%,(29.41±6.38)%,(25.47±6.31)%;黄芩甲苷低剂量组血清中AST的含量为(477.00±83.49)kU/L,中剂量组血清中AST的含量为(398.00±64.17)kU/L,高剂量组中AST的含量为(408.00±48.38)kU/L;CPK的含量分别降为(523.00±49.36),(458±38.77),(336±36.13) kU/L;LDH的含量为(901.00±89.65),(867.00±84.04),(695±69.55)kU/L;心肌组织中SOD活性升高为(24.43±4.35),(27.14±3.18),(34.96±6.46)U/g;GSH的活性升高为(11.27±4.83),(14.70±2.49),(15.28±3.53)U/g;CAT活性升高为(7.08±0.96),(9.59±1.35),(12.51±2.36)U/g;MDA的活性降低为(28.97±4.46),(23.59±3.24),(16.04±2.67)U/g;同时对HO-1、Nrf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为(1.61±0.05),(1.73±0.03),(2.04±0.04)U/g;Nrf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为(1.61±0.03),(1.93±0.03),(2.34±0.02)。上述数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黄芩甲苷具有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芩甲苷能够提高机体Nrf2与HO-1内源性抗氧化信号传导通路,增加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昭通彝良天麻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昭通彝良天麻的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RP-C18及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昭通彝良天麻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采用L6骨骼肌肌管细胞进行化合物降糖活性研究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活性测试.结果:从昭通彝良天麻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赛比诺啶-A(2)、邻苯二甲酸二戊酯(3)、天麻素(4)、对羟基苯甲醛(5)、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6)、对羟基苯甲醇(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4,4'-二羟基二苄基醚(9)、4-羟苄基甲醚(10)、月桂酸乙酯(11)、三亚油酸甘油酯(12)、ethyl(2E,5S)-5-benzyloxy-2-tetradecenoate(13)、正十六烷(14)、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15)、L-柠檬酸-1-甲酯(1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7)、腺苷(18)、丁香酸(19)、棕榈酸(20)、α-D-呋喃果糖(21)、5-羟甲基糠醛(22)、豆甾醇(23)、n-hexacos-5,8,11-trienoic acid(24)、异芒果苷(25)、胡萝卜苷(26)、β-谷甾醇-3-O-丁 基(27)、methyl-11-methyl-10-pentadecenoate(28)、巴利森苷E(29).结论:其中,化合物3、8、11~13、15、17、21、24、27、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10~13、17、18、21表现出促进L6肌管细胞降糖活性,化合物11~15、20表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肉桂叶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为研究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叶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树脂、ODS、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肉桂叶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共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7S,8S)-4,9,7'-trihydroxy-3,3',5'-trimethoxy-8-O-4'-neolignan 7-O-β-D-glucopyranoside(1)、蚱蜢酮(2)、柑橘苷 A(3)、loliolide-β-D-glucopyranoside(4)、methyl dihydromelilotoside(5)、methyl 2-phenylpropanoate-2-O-β-D-apiofuranosyl-(1 →6)-O-β-D-glucopyranoside(6)、2,3-dihydroxy-1-(4-hydroxyl-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7)、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feryl alcohol(8).化合物 1 为新的苯丙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3~5、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对化合物1~8进行体外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10.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2、3、7和8可以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的清肝颗粒质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阐明清肝颗粒治疗黄疸性肝炎的物质基础,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UPLC-Q-Exactive-Orbitrap-MS)技术对清肝颗粒的活性成分进行表征分析;以清肝颗粒中鉴定出的活性成分为目标对象,进行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析,并建立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共鉴定出134个成分,其中黄酮类50个、糖苷类8个、苯丙素类17个、三萜类11个、萜类6个、氨基酸类11个、有机酸类9个、脂肪酸类7个、生物碱类8个、挥发油类5个、醌类1个,并解析了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以及糖苷类代表性化合物的裂解规律.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8个核心靶点.预测了主要活性成分为异甘草素、腺苷、甘草素、鸟苷、4,5-二咖啡酰奎宁酸等.其次,依据可测性、特征性以及活性相关性的原则,建立了 3,4-二咖啡酰奎宁酸、(R,S)-告依春、甘草素、4,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甘草酸铵等5个潜在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论:筛选出了清肝颗粒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主要药效活性成分,并展开定量研究,可为清肝颗粒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