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揿针疗法对鼻咽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穴位揿针疗法对鼻咽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2020年8月至2022年9月于我院行化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为2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顺铂+紫杉醇(TP)方案化疗,对照组患者注射盐酸托烷司琼,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组采用穴位揿针疗法.对比2组干预前后恶心呕吐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恶心呕吐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 穴位揿针疗法可有效缓解鼻咽癌患者化疗后的恶心呕吐程度,减轻化疗后毒副反应,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2021年山西地区1283例住院病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了解山西地区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重症病例,提高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诊治水平及防控,从而减轻疾病负担.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腹泻病病儿3359例,总结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并分析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危险因素.结果 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急性腹泻病入住消化科的住院病人3359例中轮状病毒检出1283例,检出率为38.20%;时间分布,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是轮状病毒感染高峰季节,8月、9月、10月最低;年龄分布,轮状病毒肠炎年龄(1.53±0.92)岁,>1~2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52.16%),6个月至1岁年龄组次之;性别分布,男童检出率多于女童,比例为1.53:1;地区分布,居住于城镇检出率显著高于农村;喂养方式分布,≤6个月病儿中,非母乳喂养检出率高于母乳喂养;轮状病毒肠炎住院天数(4.15±1.83)d,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常见合并症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轻型和重型轮状病毒肠炎在居住地区、年龄分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居住于乡村地区病儿发生重型轮状病毒肠炎的危险性是居住于城镇病儿的1.42倍.结论 山西地区轮状病毒肠炎高发季节是冬季,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男童比女童更易感染轮状病毒,居住于城镇相比农村更易感染.但居住于农村地区病儿更易发生重型轮状病毒肠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百色市某高中一起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进行调查,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收集病例的临床数据,采集可疑环境样本及具有代表性病例的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2021 年1 月20-28 日,本次疫情共累计报告病例205 例,其中疑似病例189 例,确诊病例11 例,隐性感染者 5 例.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90.50%)、呕吐(35.50%)为主,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性罹患率5.85%(116/1 984)高于女性罹患率 3.74%(89/2 381).高中 3 个年级学生均有病例报告,但高三罹患率最高,为10.39%,发病风险是高一、高二学生的 5.90 倍(95%CI:4.473~7.778).对 72 份肛拭子、外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实验室检测,检出 16 份肛拭子呈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流行曲线显示人传人模式,1 月 29日学生放假全部离校后无病例报告.结论 本事件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学校暴发疫情,学校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学校暴发疫情的暴发.应加强病例排查及管理,规范吐泻物消毒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HSP患儿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IgA检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该院住院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初诊为HSP的29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免疫荧光IgA检测结果、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腹痛、呕吐、便血、皮疹、关节肿痛、睾丸肿痛等.血红蛋白降低(<110 g/L)3例(10.3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0.6×109/L)1例(3.45%),血清总IgE增高8例(27.59%).食物特异性IgE阳性4例(13.79%),包括蟹、坚果、大豆、艾蒿各1例(3.45%).22例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其中腹腔积液5例(17.24%),盆腔积液4例(13.79%),肠壁水肿增厚15例(51.72%).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29例(100.00%),糜烂24例(82.76%),黏膜粗糙10例(34.48%),溃疡8例(27.59%),点状出血灶6例(20.69%).黏膜病理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伴IgA沉积10例(34.48%).免疫荧光IgA检测阳性10例(34.48%).结论 在高度怀疑腹型HSP时,可尽早行内镜检查评估黏膜病变程度并完善免疫荧光IgA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TFDH基因变异致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男,10岁,以“间断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 3 d”起病。临床表现为间断恶心、呕吐伴乏力、腹痛、头晕、肝功能异常、脑电图异常。例2,女,4岁,为例1胞妹,无临床表型。2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ETFDH基因错义变异,核苷酸变化为c.1369 T>C、c.1851 G>A,氨基酸改变p.S457P、p.M617I,诊断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LPI)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阳离子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的质膜转运缺陷引起。LPI表现为反复呕吐和腹泻,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后出现昏迷,进食不良,厌恶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一些患有LPI的儿童还出现肺泡蛋白沉积症。医学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该文报告1例确诊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肺泡蛋白沉积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细胞免疫功能障碍4岁患儿的营养支持疗法,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文中回顾了相关文献,以期为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的营养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粪便钙卫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多在接触致敏食物后数小时到数天出现腹泻、黏液便、血便、反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食物过敏原激活肠道T细胞分泌TNF-α、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向肠腔迁移,引起肠道炎症反应、造成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关。目前尚无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食物回避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诊断。近年来粪便生物标志物作为判断肠道炎症的特异性指标广泛应用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但在胃肠道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该文将重点阐述粪便钙卫蛋白、粪便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亚硝酸盐食物中毒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亚硝酸盐具有较高的毒性,常见于食物中毒,中毒患者可出现皮肤、口唇发绀,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昏迷。现报道4例由基层医院转诊至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亚硝酸盐中毒患者,经应用特效解毒剂亚甲蓝、吸氧、血液净化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治疗4 d后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耳迷走神经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止血带相关高血压(TIH)的影响。方法:拟在全身麻醉联合股神经阻滞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7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7):假刺激组(SS组)和taVNS组。SS组电刺激左侧耳垂和耳轮尾;taVNS组电刺激左侧耳甲艇和耳垂。2组均从麻醉诱导前1 h进行电刺激至手术结束(频率30 Hz,脉宽300 μs,振幅为患者在不感觉到疼痛情况下能耐受的最强电流振幅)。止血带充气压力为280 mmHg,充气时间60~90 min。于止血带充气前记录SBP、DBP和HR,评估术中TIH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头痛头晕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S组相比,taVNS组TIH发生率及硝酸甘油使用例数减少(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VNS可降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TIH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