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对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能否改善药物治疗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正规药物治疗2周症状缓解不明显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年龄≥16岁,分为实验组(64耳)和对照组(64耳),实验组治疗方案为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对照组为鼻喷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治疗结束后2周和1个月复查,评估患者主观听力和耳闷等症状缓解情况,耳内镜观察鼓膜相及鼓膜活动度,声导抗检查记录鼓室压力图,纯音听阈测定记录气导及气骨导差(ABG)等用以评估疗效,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评估咽鼓管功能。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5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50/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00, P=0.154)。ETDQ-7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两组治疗后咽鼓管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实验组咽鼓管功能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 P=0.023)。 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导管法咽鼓管吹张激素可有效改善其症状,甚至达到痊愈,从而避免鼓膜穿刺、鼓膜置管等有创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子喉镜检查中自主抬头前屈法对环后区的显露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电子喉镜检查中自主抬头前屈法对环后区的显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280例行电子喉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法、吹喇叭法、头位转动法及自主抬头前屈法进行电子喉镜检查,比较观察各方法对环后区的显露效果。结果:吹喇叭法、头位转动法、自主抬头前屈法的环后区总显露率明显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头位转动法、自主抬头前屈法的总显露率明显高于吹喇叭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头位转动法与自主抬头前屈法总显露率相同。而在完全显露率上,自主抬头前屈法较头位转动法、吹喇叭法及常规法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电子喉镜检查中应用自主抬头前屈法可提高环后区显露效果,有助于早期发现咽喉部病变,准确判断病变范围,评估病变情况,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动咽鼓管吹张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动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的OME患儿325例(486耳),男177例,女148例,年龄3~8岁,病程25~86 d。根据患儿在随访期间除观察等待外,是否使用自动咽鼓管吹张器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自动咽鼓管吹张组142例(215耳),观察等待组183例(271耳)。对随访3个月内两组患儿的平均听阈、鼓室图曲线变化进行分析,并在随访3个月后评估两组OME的痊愈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和2个月时,自动咽鼓管吹张组听阈显著低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9 5和2.680 6, P值均<0.05);随访3个月时,两组间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8 5, P>0.05)。随访1、2、3个月时,观察等待组听阈<20 dB HL的患耳分别为89耳(33%,89/271)、200耳(74%,200/271)和220耳(81%,220/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20 dB HL的患耳分别为176耳(82%,176/215)、178耳(83%,178/215)和183耳(85%,183/215)。随访1个月、2个月时,观察等待组听阈<20 dB HL的耳数明显少于自动咽鼓管吹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在随访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2 、3个月时,自动咽鼓管吹张组患儿鼓室图A型比例分别为74%(159/215)、79%(170/215)和85%(183/215),观察等待组鼓室图A型比例分别为36%(98/271)、71%(192/271)和76%(206/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鼓室图A型曲线比例均明显高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等待组的痊愈率为74%(201/271),自动咽鼓管吹张组的痊愈率为83%(178/215),自动咽鼓管吹张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观察等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动咽鼓管吹张可以早期提高OME患儿的听力、恢复正常中耳压力,提高随访3个月后的痊愈率,减少手术的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华医典》中吹喉方外治喉痹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吹喉方治疗喉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吹喉方治疗喉痹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SPSS、Gephi软件进行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复杂网络、聚类等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 481首吹喉方,涉及中药 259 味,其中频次≥40 的药物有 21 味,以冰片、硼砂、白矾、青黛为多,清热药使用最多,药性多寒凉,药味以辛、苦、咸为主,多归肺、肝、心、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 12个关联方,以僵蚕+冰片-硼砂置信度最高,硼砂-冰片支持度最高,二者为 481 首方中最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 4 个聚类方.结论 吹药多具消炎抗菌、镇痛等药理作用,喉痹的发生多因火热、痰邪,以清热利咽、涤痰消肿为吹喉方外治关键,在治疗上外治喉痹亦遵循审病求因、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急喉风从痰论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喉风为临床常见的喉科危急重症,以发病迅速、痰涎壅盛、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称急性喉梗阻.现代临床多以气管内插管、气管切除术等器械介入治疗,易给患者带来痛苦.纵观古代医籍,整理归纳急喉风病因病机为风热疫毒邪气侵入,风痰或痰火上逆于喉间,而“痰涎壅盛,喉窍闭阻”是导致呼吸困难危急证候的主要因素,故治疗以“祛痰开窍”为主,治疗方法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分“泻火解毒,祛痰开窍法”及“祛风散邪,祛痰开窍法”,外治法分探吐法、吹喉法、灌喉法、外敷法、滴鼻法、针刺法等.急喉风从痰论治理论清晰,疗效确切,治法多样,若能灵活运用中医治法处理危急状况,也能减轻患者痛苦,相信对于提升医疗品质及临床疗效有极大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以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中耳积液为主要表现,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1],针对上述病因,常使用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激光打孔、鼓膜置管等方式,均各有利弊.我们采用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成人SOM,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旴江名著《种杏仙方》耳鼻咽喉科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杏仙方》为明代江西旴江名医龚廷贤所撰,为清宫秘藏珍本医籍,版本稀有,弥足珍贵.此书汇集了龚廷贤从医期间搜集积累的经验效方,所收方剂大多以物廉、简便、亲验为特点,采撷精要,切于实用,是珍贵的医学文献资料.书中针对耳鼻咽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具有独到特色,对耳聋、耳鸣、脓耳、耵耳、鼻塞、鼻疮、瓮鼻、喉痹、喉瘖、骨鲠等耳鼻咽喉科疾病重视局部用药,结合塞、吹、含、敷等丰富的用药方法,解除患者病痛于须臾之间,简便效捷,沿用至今,对后世江西旴江喉科流派的兴起及中医耳鼻喉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足以启示后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盱江谢氏“喉药”配伍及制备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6
江西盱江谢氏五官科(眼、喉科)流派源于清代旴江流域临川县谢怀翎、谢用章,传承盱江席氏和李氏针灸、范氏喉科、危氏五官科及建昌帮药技,临床擅五官科,善治喉病,传承至今已八世.谢氏“喉药”常用于针刀治疗口咽后吹喷于口咽,是治疗口腔、咽腔疾病的外用药.“喉药”为现今近乎失传的盱江医学及建昌帮药技,配伍及制备特色有:①选药要点:药物干燥无霉变,具有“水溶性”特性.②制备要点:药物焙煅做到“焙煅存性”“褪尽火毒”,研磨做到“无声为度”,药末极细要达到“点舌化水”的程度,吹药做到“匀、薄、散”.③配伍要点:配方中要配有解毒、消肿、涌吐、化痰、生津、止痛、止瘁、祛腐、排脓、燥湿、止血、活血、生肌、窜透、促进炎症吸收、引药、含芳香挥发油具表面麻醉等作用的药物,并且强调“喉药”配方亦要重视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蝉蜕、藏青果、胖大海治疗风热咽炎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风热咽炎为门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急慢性咽炎的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易感受各种热邪而发病,常表现为咽炎,常见的热邪包括外感风热之邪或是吸烟、吹热风空调等,均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仝小林教授认为,临床中风热咽炎患者,治疗需要疏风清热,透邪出表,可选用蝉蜕、藏青果、胖大海配伍治疗外感风热、长期抽烟、吹热风空调引起的急慢性咽炎.方中蝉蜕味甘质轻药性升浮,其功能疏散宣透,能引邪上行发表而散郁火;青果擅消咽喉肿痛,胖大海清肺热散上焦郁结.仝小林教授常用剂量为蝉蜕9 g,藏青果15 g,胖大海30 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