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导致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8例双侧声带麻痹导致的上气道阻塞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女35例,年龄27~83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评估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47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10年。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上气道阻塞均未复发。89.58%(43/48)患者重建了可靠的有效气道,88.89%(40/45)患者成功拔除套管,拔管时间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吞咽功能恢复率为97.92%(47/48),95.35%(41/43)患者获得满意的发音。结论:内镜下双侧声带切断术可以建立可靠有效气道,并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吞咽、发音功能,同时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简单、微创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中神经监测电流刺激对家兔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损伤是甲状腺外科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损伤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损伤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RLNP),单侧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双侧损伤表现为危及生命的急性气道阻塞。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可引起环甲肌去神经支配,影响高声调。而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技术是通过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刺激神经,使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来判断神经的连续性和神经-肌肉的传导功能的完整性。目前被广泛用于保护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喉上神经(superior larygeal nerve,SLN),特别是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的保护中。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rve monitoring,IONM)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本文提出一个IONM下的新操作:"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是指当探针刺激神经周围组织时,刺激点与神经在一定距离内,也可引起有效肌电反应,此距离初步定义为电流辐射距离。电流辐射距离可以帮助术者精准确定神经位置和走行,快速解剖,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态CT扫描在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动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动态CT扫描探索声带麻痹患者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嗓音科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和健康受试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25~58岁),行喉部动态CT Cine电影序列扫描,获得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运动的10个动态序列影像,结合声门区面积和环状软骨位移的动态变化将获得的动态序列影像划分为吸气相和发音相、开相和闭相,分别测量各个相位声带长度、宽度、厚度和声带下方收敛角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单侧声带麻痹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声带的三维形态参数。 结果:健康受试者从吸气到发音的过程中,吸气相和发音闭相声带形态相对稳定,发音开相和开闭相变换时,声带形态变化明显,长度变长(1.19±0.10)mm,宽度变宽(2.19±0.17)mm,厚度变薄(2.66±0.56)mm,声带下方收敛角度变小(31.45±4.78)°。声带麻痹组与健康受试组比较,开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的厚度比健康受试组薄( t=10.25, P<0.001),宽度较健康受试组大( t=5.25, P<0.001);闭相时,声带麻痹组患侧声带下方收敛角度较健康受试组大( t=4.41, P=0.001),健侧声带宽度比健康受试组大( t=2.54, P=0.026),其他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喉部动态CT扫描为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喉部软组织三维形态动态变化的客观定量测量提供了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吸气到发音过程中,失神经支配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声带下方收敛角度与声带厚度较健康受试组发生特征性的动态变化。闭相时健侧声带的宽度可用于评估其代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晚期T4a甲状腺乳头状癌R0切除后复发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4a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治的185例局部晚期T4a PTC资料,女性127例,男性58例,年龄18~80岁,其中年龄≥55岁患者74例。甲状腺肿瘤分期Ⅰ期111例(T4aN0M0 26例,T4aN1aM0 35例,T4aN1bM0 50例),Ⅲ期74例(T4aN0M0 29例,T4aN1aM0 19例,T4aN1bM0 26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复发率和总生存率,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185例局部晚期T4a PTC病变,累及喉返神经150例次、气管61例次、食管30例次、喉结构10例次,均完成R0切除。术后随访24~144个月,平均68.29个月;185例患者中共有18例复发或转移,9例因复发或转移死亡。5年总生存率为95.21%,10年总生存率为93.10%;5年无瘤生存率为89.65%,10年无瘤生存率为86.85%。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术前喉返神经麻痹、食管受侵、喉结构受累或气管受累Ⅱ-Ⅳ期以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T4a PT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喉返神经麻痹( OR=3.27,95% CI:1.11~9.61, P=0.032)、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OR=4.71,95% CI:1.19~18.71, P=0.027)是T4a PT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4a PTC患者中仅累及喉返神经或气管外膜者无复发生存率优于侵入气管者( P值均<0.05)。 结论:T4a PTC患者行R0切除仍能取得良好疗效,术前喉返神经麻痹以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T4a PT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镜检查在识别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原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撤机后呼吸困难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措施。结果:研究期间共45例撤机后持续呼吸困难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支气管黏膜炎16例(35.6%),肺外气道梗阻29例(64.4%)。29例肺外气道梗阻患儿中,声门下狭窄15例,11例为瘢痕增生引起,4例为痰痂形成引起;单纯喉软化6例,鼻腔狭窄2例,喉蹼2例,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声带赘生物、气道痉挛各1例。16例支气管黏膜炎患儿经气道灌洗后供氧或无创呼吸支持治愈;11例声门下增生狭窄患儿中,9例经气管导管扩管治愈,2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治愈;1例鼻腔膜性狭窄、2例喉蹼、1例声带赘生物患儿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余14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在严格把握撤机指征情况下,对撤机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儿,需考虑存在上气道及中心气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等肺外因素引起的气道梗阻,尤其应重视插管后声门下狭窄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复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手术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复发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再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不同再复发风险因素下的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9例行再次甲状腺手术且两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48例,年龄14~85岁。根据初治术后影像学状态分为复发组(42例)和疾病持续状态/残留组(简称残留组,27例),计算再手术时同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针对不同复发危险因素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复发组的同侧气管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35.7%,15/42)与残留组(63.0%,1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1, P<0.05)。再手术术后随访60~1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8例患者失访;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2.9%),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1例(1.4%);20例患者出现结构性复发和/或远处转移。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2.8%,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8.1%。对相关危险因素(年龄≥55岁、复发肿瘤直径≥4 cm、阳性淋巴结数目≥10个、明显包膜外侵犯)进行生存分析,其中年龄、复发肿瘤直径对于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6.36、8.17, P值均<0.05)。对于是否存在淋巴结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ENE),将ENE(+)组与ENE(-)组无复发生存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2, P<0.05)。 结论:针对持续/复发PTC患者,再手术术中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对年龄≥55岁、复发肿瘤直径≥4 cm以及ENE(+)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术后随访可以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9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17例肿瘤直径≤4.0 cm,行单纯耳后沟切口;2例为哑铃型,下颌骨内侧肿瘤前后径>4.0 cm,肿瘤突向咽旁间隙,经耳后沟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结果:17例肿瘤经耳后沟切口完全摘除,2例哑铃型肿瘤经口内切口取出,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13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Warthin瘤2例。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麻痹,术后3周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1~5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年,患者均未出现Frey综合征和涎瘘,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术区面部外形、切口瘢痕外观满意。结论:耳后沟切口入路应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仅保留了腮腺浅叶及面神经的功能,同时具有创伤小、组织缺损少、瘢痕隐蔽、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双侧声带麻痹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声带麻痹是儿童中第二常见的先天性喉部异常,主要表现为喉鸣、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双侧声带麻痹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呼吸困难,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气管切开术。其他方法包括声带后部分切除、杓状软骨切除、环状软骨裂开术等。最近研究报道声带外移固定术,这个较新的方法具有潜在优势,可以避免损伤喉部的解剖结构,等待声带自发性恢复。本文就儿童双侧声带麻痹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