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2周.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及面神经麻痹症状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5.00%,高于对照组47.22%(P<0.05).观察组House 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筋膜、经筋理论指导的面部针刺配合平衡针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减轻面部肌肉损伤,有效改善其症状体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配合透刺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急性伴随症状积分、Portmann评分、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两组耳痛、面部肿痛、颈强不适、恶寒发热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Portmann评分皱眉、闭眼、张大鼻孔、吹口哨、微笑、鼓腮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可显著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伴随症状,提高Portmann评分,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价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PFP)(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面部神经电生理和面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火龙罐综合灸法,疗程均为7 d.进行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检查和面部血流动力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医生报告结局指标和患者报告结局;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动作电位M波的异常率和眼轮匝肌R1的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动作电位M波的波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s、Vd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H-B量表评分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寒袭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WHOQOL-BREF、FDIP和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PFP(风寒袭络证)患者可改善面部神经电生理和面部血流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2023年1月—9月在陆军厦门特勤疗养中心物理康复科治疗的80例急性期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观察组在针灸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波特曼面瘫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867,t=2.81、3.98、3.38,P<0.001、=0.007、<0.001、=0.001).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有助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重症面瘫患者实施面部神经减压术应争分夺秒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最常见的贝尔麻痹(Bell palsy)发病率为(11.5~53.3)/10 万人.面瘫是有一定自限性的疾病,大多数面瘫患者不经过治疗也能够大致痊愈,贝尔麻痹自愈率在 70%以上,但是仍有约 30%的重症贝尔麻痹急性期患者因为未及时接受正规治疗而延误病情,造成难治性后遗症和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巨刺法联合常规针刺辨证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巨刺法联合常规针刺辨证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体液免疫功能、面神经表面肌电信号、面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针刺辨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巨刺法联合常规针刺辨证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 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IgM)]含量、面神经表面肌电信号、面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Systolic peak velocity,Vs)、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44/46)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8,P=0.037<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血清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面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潜伏期均治疗前降低,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面动脉Vs、Vd指数较治疗前升高,RI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侧面动脉Vs、Vd指数高于对照组,R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刺法联合常规针刺辨证治疗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体液免疫功能、改善面神经肌电信号与血流动力学等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益气扶正"针刺配合火龙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观察"益气扶正"针刺配合火龙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益气扶正"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火龙罐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面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血清神经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生活质量面神经残疾指数(FDI)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愈显率88.89%、总有效率98.15%,均高于对照组的66.67%、85.19%(均P<0.05).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面动脉PSV、EDV均较治疗前升高,而RI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SV、EDV值更高、RI值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GF、GDNF、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总分均升高、社会功能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躯体功能总分高于对照组,而社会功能总分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别不大(P>0.05).结论 "益气扶正"针刺配合火龙罐用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可有效减轻面瘫严重程度、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面动脉血流动力及血清神经因子、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文献研究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证型、症状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各分期、证型及症状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3.0)、SPSS Modeler 18.0 及 Cytoscape 软件对分期配穴、腧穴归经、证型配穴、分期证型、症状配穴进行分析,对各分期及主要证型做关联规则分析并通过共现网络图展示.结果:共纳入1 695 篇文献,涉及124个腧穴,总应用频次为5 456次.1 080篇根据分期选穴文献中,急性期腧穴使用频次(2 224次)及个数(88个)最多,各分期中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均为足阳明胃经,地仓-阳白、地仓-颊车为各分期高频穴对.腧穴使用频次前 4 位的证型为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亏虚证、肝胆湿热证.521篇采用分期与症状或证型与症状相结合选穴文献中,"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出现频次最多,腧穴使用频次和个数最多的症状分别是"额纹变浅或消失"及"耳后疼痛".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各分期均以阳经选穴为主,辅以局部取穴并结合病机特点选穴,各证型以辨证论治为先并配合局部取穴,临床可采用分期、证型、症状相结合的方式选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电针疏密波干预治疗面瘫急性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干预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00 例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 例.2 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方案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选择连续波,观察组选择疏密波.连续治疗 6d后休息 1d为 1 个疗程,2 组均治疗 4 个疗程,后遗症期间对患者进行为期 6 个月的电话随访.评估 2 组随访结束后的疗效,比较 2 组治疗前(T0)、进入恢复期第 1 天(T1)、进入后遗症期第 1 天(T2)时面神经F波运动潜伏期时限和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以及面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 组治疗前及随访结束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比较 2 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8.00%,高于对照组 86.00%(P<0.05).T1、T2 时,观察组F波时限和F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侧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2 组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社会生活功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IgA、IgG、IgM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IgA、IgG、IgM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疏密波干预对面瘫急性期患者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面肌麻痹程度,减少机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神经水肿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进而改善面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脉冲射频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FNP),是指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而出现口角歪斜、眼裂增大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其他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1].国内每年约有300万人患此疾病,其患病率居神经系统疾病的第6位.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睑裂增宽、口角歪斜等,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表情,还可能导致眼睛干涩甚至结膜或角膜感染、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发病7天内)激素抗炎、抗病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等,旨在治疗病毒感染、减轻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稳定期(发病7天后)电刺激、超声波、激光、针灸等,旨在增强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刺激神经末梢;传统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减压术、移植术、吻合术等,但现有这些方法的疗效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