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术期娱乐运动及呼吸训练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围术期娱乐运动及呼吸训练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择期手术的100例肺癌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呼吸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娱乐活动干预,于术前3 d开始干预至术后8 w。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测定,观察患者肺功能变化;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变化;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观察患者不良情绪的变化;采用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L)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FEV 1/用力肺活量(FEV 1/FVC)和6MWT均大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HADS-A和HADS-D的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以及运动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娱乐活动方案的实施较优于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运动依从性,增强其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精度受心脏搏动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心脏搏动对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肿瘤位置不确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肿瘤位置距离心脏位置较近的患者,导出其肺部动态追踪系统采集的治疗过程中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对导出的肿瘤运动位置曲线进行滤波分析,将<1 Hz的呼吸运动波形和>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进行分离。依据患者的滤波结果,按是否存在>1 Hz的心脏搏动波形,将患者治疗追踪数据分为两组。依据治疗时追踪系统采集的X线影像数据,比较两组治疗分次之间的追踪误差。结果:对于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相关模型追踪误差分别为(1.45±0.99)、(0.46±0.21)、(0.70±0.54) mm;对于未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的患者,身体左右、头脚和腹背方向的追踪误差分别为(1.52±1.17)、(0.63±0.37)、(1.07±0.62) mm。前者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误差比后者在头脚、腹背方向分别减少28.34%、34.86%( P<0.05)。 结论:准确建立心脏搏动模型,射波刀肺部动态追踪系统的追踪精度将大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体部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已经成为神经系统影像学中重要的研究序列之一,然而,最初的序列由于呼吸运动伪影和胃肠道蠕动伪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随着序列的不断改进以及2D多次屏气SWI的出现,SWI在体部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SWI的基本原理和图像技术,通过探讨SWI在头颈部、胸部、腹部及四肢等的应用现状及其成像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未来发展将要面对的挑战,以期为体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常规胸带的11例患者纳入常规胸带组,将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盔甲式胸带的12例患者纳入盔甲式胸带组。成立胸骨裂开修复专项小组,组内责任护士为2组患者指导正确腹式呼吸方法,手术组成员为2组患者开展个性化手术并佩戴相应胸带。统计术后第1天腹式呼吸频率、胸式呼吸频率;患者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自评术后6、24、48、72 h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记录术后拆线时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记录术后2周内皮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有无伤口裂开或感染等并发症,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瘢痕情况。结果: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腹式呼吸频率为(16.3±1.2)次/min,明显高于常规胸带组的(5.3±1.4)次/min( t=20.00, P<0.05);胸式呼吸频率为(1.2±0.8)次/min,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12.4±1.5)次/min( t=22.36, 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6、24、48、72 h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 t值分别为15.07、14.70、13.66、11.03, 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胸带组( t值分别为5.51、8.90, P<0.05)。术后拆线时,常规胸带组患者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为2.0(0,5.0)mm,明显长于盔甲式胸带组的2.0(1.0,2.0)mm( Z=4.10, 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盔甲式胸带组患者瘢痕评分为(4.1±1.4)分,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5.6±1.4)分( t=2.71, P<0.05)。 结论: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应用盔甲式胸带可提高腹式呼吸频率,减轻伤口切割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加快第1次主动咳嗽和伤口愈合速度,减轻术后瘢痕增生,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胸部PET/MRI中PET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部PET/MRI扫描时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PE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至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35例肺部有明显高摄取灶患者的胸部PET/MRI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9~84(61±12)岁。分别采用4种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PET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A组为不带呼吸运动校正静态采集(Static)全时段20 min作为对照;B组为呼气末静态采集(Q.Static);C组为多段呼吸门控(Gated-Respiratory);另外考虑到时间因素影响,增加D组为Static模式下前1/3段时间(6 min 40 s)进行重建。测量各组病灶标准化摄取值最大值(L-SUV max)和平均值(L-SUV mean)、背景标准化摄取值平均值(B-SUV mean)和标准差(B-SUV sd)。计算每个病灶的信噪比(L-SNR),并计算L-SUV mean相对B-SUV mean的相对标准化摄取值平均值(L-dSUV mean)。分析比较不同呼吸运动校正方法对各测量计算参数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成对比较采用Bonferroni 校正检验。 结果:B组、C组与A组、D组相比,在L-SUV max、L-SUV mean与 L-dSUV mean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SUV max:B组与A组、D组相比分别为8.06±3.57比7.73±3.45、7.61±3.50,C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8.04±3.56比7.73±3.45、7.61±3.50(均 P<0.05);L-SUV mean:B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 4.12±1.78比3.98±1.72、3.91±1.71,C 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4.13±1.78 比3.98±1.72、3.91±1.71(均 P<0.05);L-dSUV mean:B组与A组、D组相比分别为3.52±0.16比3.39±0.18、3.31±0.18,C组与A组和D组相比分别为3.53±0.18比3.39±0.18、3.31±0.18(均 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组与A组相比,B-SUV sd(0.07±0.00比0.07±0.00)和L-SNR(69.80±44.57比85.35±6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SUV max、L-SUV mean、B-SUV mean和L-dSUV 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带呼吸运动校正的Q.Static与Gated-Respiratory PET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均优于无呼吸运动校正Static方案。若采用无呼吸运动校正的静态扫描方案,PET采集时间推荐6 min 40 s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提高认识和加强心脏MR定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由于心脏的解剖复杂性和心律变异性,加之心脏运动以及呼吸运动的影响,心血管MR(CMR)成像是全身各器官影像成像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检查。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MR硬件与软件的发展,CMR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CMR从以前的心脏形态学、功能评估发展到了现在的定量技术、组织特异性评估、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检查与诊断等;CMR已逐渐成为心脏病学中不可或缺的影像诊断工具,是心功能和心肌替代性纤维化评价的无创性“金标准”;特别是定量技术,使得原来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临床问题,如弥漫性心肌病变和轻微病理改变的检测、早期心脏功能障碍的评估等成为可能。笔者重点介绍有关CMR常用的定量技术(心肌应变和mapping定量技术)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运动针法指针刺过程中配合患处运动的疗法,行针过程中,患处的“动”对“神”与“气”起到靶向性引导作用,可引意(神)与气到病所,以达“治神”“引气”“守气”境界,通过激活人体自愈力祛除疾病。“以动引气”既是本针法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核心思想及取效关键。本针法多局部取穴或左右交叉远端健侧取穴针刺,运动方法多以主动或被动运动为主,治疗郁证、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时常配合呼吸运动,亦有按摩和自我感觉等运动之法,多应用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以及面瘫、抑郁、焦虑、脑卒中及卒中后遗症、呃逆、心绞痛等内科疾病,在妇科、五官科等方面应用报道较少,运动针法治疗效果多优于单纯针刺,即刻效应明显,还可与电针、中药、西药等联用以提高疗效。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究相关优势病种,并探讨与相关疾病更适配的运动方法,而本针法中蕴含的运动引气思维及治神理念,亦应得到更多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窒息氧合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窒息氧合技术在急诊科、麻醉科困难气道的管理及特殊患者手术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窒息氧合技术是指人体没有呼吸运动时,经气道给予高浓度、高流量的氧,促进肺泡中氧的交换,对窒息患者进行被动的氧合、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方法。文章通过简介窒息氧合技术生理学原理、作用机制,综述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目前相关研究进展,为窒息氧合技术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临床麻醉医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由呼吸频率与运动幅度对CT与CBCT图像配准偏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状态下,不同呼吸频率、运动幅度对CT扫描图像与CBCT图像的配准偏差。方法:使用QUASAR呼吸运动模体,改变运动频率和头脚方向上的运动幅度,模拟不同状态下的自由呼吸运动。在模体静止时、各种运动状态下分别行定位CT扫描和CBCT扫描,获取相应配准结果及CT定位靶区体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模体静止时的定位CT图像为参考进行配准,当运动幅度一定时,频率的变化对图像的配准误差无明显影响。运动幅度分别为5 mm、10 mm、20 mm、30 mm时,配准误差分别为(0.213±0.020)cm、(0.351±0.009)cm、(0.654±0.010)cm与(0.972±0.022)cm。当运动幅度为5 mm、10 mm时,定位靶区体积变化为-16.92%~18.78%。当运动幅度为20 mm、30 mm时,定位靶区体积变化为-16.44%~81.70%。结论:自由呼吸运动下频率变化对CBCT与定位CT图像之间的配准误差无明显影响。运动幅度为5 mm、10 mm时,配准误差小,定位靶区体积变化小;当运动幅度为20 mm、30 mm时,配准误差可超过0.5 cm,定位靶区体积变化可>2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ET-CT屏气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接受PET-CT检查的49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了600 s自由呼吸(FB)全身PET扫描及20 s屏气(BH)肺PET扫描检查。根据病灶位置、病灶直径、与胸膜的距离进一步分层。对2次采集的图像行定量分析及图像质量比较,计算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背景比(TBR)以及BH PET与FB PET的SUVmax和TBR的百分比差值(%ΔSUVmax、%ΔTBR),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比较。以Spearman分析2次采集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BH下薄层CT测量的肿瘤体积(TV)的相关性。结果显示BH PET与FB PET的SUVmax和TB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肺组结节%ΔSUVmax及%ΔTBR显著高于上肺组结节( P<0.05),且BH PET的MTV与TV相关性更高,更能准确反映病灶真实体积。BH PET是一种可以降低PET-CT受呼吸运动影响的实用方法。与FB PET相比,BH PET扫描使孤立性肺结节的SUV max、TBR和MTV定量分析更准确。此外,呼吸运动对下肺病灶的影响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