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公众教育中国专家共识(第一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咳嗽是人体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反射行为。通过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体外,保持呼吸道的清洁状态,以及防止异物(如花生米等)进入气道 [1],因此正常适度的咳嗽对人体有益且很有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下呼吸道痰液检出纹带棒状杆菌的易感因素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下呼吸道痰液纹带棒状杆菌阳性患者的易感因素,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192例下呼吸道痰液检出纹带棒状杆菌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并对感染组(102例)与定植组(90例)患者的易感因素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8 976例,72例(0.8%)检出纹带棒状杆菌;2020年1—12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5 877例,134例(2.3%)检出纹带棒状杆菌;2021年1—6月送检合格下呼吸道痰标本4 039例,121例(3.0%)检出纹带棒状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3.93, P<0.01);其中老年患者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分别为0.6%(57/8 976)、1.4%(81/5 877)和1.9%(78/4 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57, P<0.01)。感染组患者高龄、入住重症医学科、营养不良、应用激素、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有创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咳嗽反射减弱、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定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感染组和定植组患者治疗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1.2%(42/102)和48.9%(44/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染组25例(24.5%)患者根据药敏结果治疗纹带棒状杆菌,与无药敏结果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8.0%(17/25)和32.5%(2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4, P<0.01);未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低于定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 P<0.05)。 结论:老年患者纹带棒状杆菌检出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感染者通常存在多种易感因素,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导致不良结局。在临床工作中,需关注且减少纹带棒状杆菌易感因素,正确解读病原学报告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CHS)是咳嗽反射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其主要特征是咳嗽敏感性增高,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CHS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相似之处,属于神经病理性疾病,使用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CHS机制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性增高,故本文从感觉传入通路、气道炎症和结构重塑、脑干调控机制和高级脑区调控环路等角度介绍CHS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猫抓病致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1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0 d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史及手术病史。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12。双眼眼压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欠清,下方视盘隆起,黄斑区星芒状渗出(图1A )。眼部彩色超声检查,左眼视盘前方球壁稍隆起。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颞侧视盘明显水肿隆起,黄斑区渗出部位可见强反射信号(图1B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早期左眼视盘及其周边毛细血管扩张,视盘颞下方荧光素渗漏,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明显增加,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未见渗漏(图1C )。右眼上述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疑诊:左眼视神经视网膜炎。为明确病因,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表示平时喜欢和猫狗玩耍,2周前曾被猫抓伤过右手;1周前曾有低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就诊时均已消失,因此并未引起重视。进一步查体可见患者耳前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四肢及躯干皮肤可见红斑性有痂丘疹,直径2~ 6 mm。血清学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得巴尔通体免疫球蛋白(Ig)G样本滴度为1∶256,提示患者近期有巴尔通体感染。结合患者病史、全身及眼部典型临床表现,诊断:猫抓病、左眼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正压通气患者术后口咽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正压通气患者术后口咽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3年1至3月在全身麻醉喉罩正压通气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 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28~64(48.4±10.6)岁;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组(简称甘菊凝胶组, 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24~64(46.3±10.8)岁。两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生理盐水组喉罩置入前,对喉罩的前、肩、背部进行生理盐水润滑处理,甘菊凝胶组使用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润滑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为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不同时间点的术后口咽黏膜炎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喉罩拔除后不同时间点的口咽黏膜炎评分、咽喉痛评分、声音嘶哑评分、咳嗽评分和咽干评分,喉罩置入次数、成功置入用时和漏气压,拔除喉罩前后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和苏醒期舌麻、保护性咽反射受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口咽黏膜炎发生率在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分别为25.0%(8/32)、31.3%(10/32)、28.1%(9/32)和3.1%(1/32),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53.1%(17/32)、59.4%(19/32)、59.4%(19/32)和21.9%(7/32)(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口咽黏膜炎评分[ M( Q1, Q3)]在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分别为0(0,0.8)、0(0,1.0)、0(0,1.0)和0(0,0)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0(1.0,1.8)、1.0(0,2.0)、1.0(0,2.0)和0(0,0)分(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咳嗽评分在喉罩拔除后3.0、6.0 h分别为0(0,0)、0(0,0)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0(0,0)、0(0,0)分(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咽干评分在喉罩拔除后3.0 h为0(0,1.0)分,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0(0.3,1.0)分( P=0.019);甘菊凝胶组患者喉罩成功置入用时25.0(20.3,29.8)s,低于生理盐水组的29.0(25.0,32.0)s( P=0.016);两组患者的喉罩置入次数、漏气压、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拔除喉罩前后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和苏醒期舌麻、保护性咽反射受限等不良反应。 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用于全身麻醉喉罩正压通气手术患者,可降低术后口咽黏膜炎的发生率,减轻术后口咽黏膜炎、咽干和咳嗽的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后患者早期饮水的可行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早期少量饮水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5月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行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禁饮、禁食,试验组患者术后神志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后给予少量饮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口干、饥饿感的发生率,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12.0±1.22)h,对照组为(15.1±1.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527, P<0.01)。试验组发生口干患者占38.5%(25/65)、饥饿占13.8%(9/65),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8.5%(38/65)和32.3%(2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5.205、6.240; P<0.05)。 结论:全身麻醉下宫腹腔镜输卵管整形术后患者在恢复室内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后即给予饮水,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少不良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部首发的布鲁氏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眼痛半个月于2021年7月28日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有低热,头痛和踝关节、膝关节疼痛,伴食欲差、上腹部不适,无咳嗽。既往身体健康。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5,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3、11.4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颞下方局限性视网膜黄白色病灶,周围少许浅层出血(图1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增厚,局部反射增强,层间结构紊乱(图1B )。左眼眼底及OCT检查均无异常。传染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及胸部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谷丙转氨酶44.5 U/L、谷草转氨酶55.8 U/L,均偏高。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疑诊:真菌性眼内炎。2021年7月30日,患者行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取病灶周围的玻璃体液0.4 ml送检(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结果显示,真菌(1-3)-β-D葡聚糖62.4 pg/ml(阴性);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0.14(阴性);白细胞介素(IL)-6、IL-10、IL-8分别为625.4、0.0、234.1 pg/ml。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在羊肉馆工作,近期同事出现"发热、厌食及关节疼痛"症状,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布鲁氏菌病"。遂嘱患者至该院完善检查,并给予0.05%利福平滴眼液点眼。2021年8月5日,血清化验结果显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阳性(+);布氏试管凝集试验:1:400++++。诊断: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为布病)。全身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2021年8月24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黄白色病灶明显缩小(图2A);OCT检查,右眼黄斑颞下方神经上皮层隆起较前减轻,仍可见局部中强反射团(图2B)。2021年11月20日复诊,右眼视力1.0;右眼视网膜病灶已完全消退(图3A);OCT检查,右眼原黄斑颞下方病灶处神经上皮层厚度基本恢复正常,结构大部分恢复,强反射团明显减小(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相关性ICU重回可视化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选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因素,构建适合临床评估的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方法: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所有普胸外科及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首次入住ICU的患者,基于《成人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风险评估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在患者转出ICU时收集包括意识水平、有效咳嗽、咽反射等18个变量资料,并前瞻性观察患者在同一住院周期内是否发生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采取Lasso回归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方法筛选预测因素,构建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并构建列线图。C指数、H-L拟合优度检验、一致性校准图与决策性曲线分析验证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以及临床有用性。Bootstrap重采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最终纳入811例患者,23例患者发生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重回率为2.84%。男性、年龄≥60岁、深呼吸、有效咳嗽、心率<50次/min或>110次/min及通气支持时间≥36 h是呼吸相关性ICU重回的六大危险预测因素。模型C指数为0.894(95% CI:0.813~0.975)。模型内部验证C指数为0.866。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 χ2=8.20, P=0.41。模型临床有用性阈概率值为0.01~0.6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呼吸相关性ICU重回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一致性,通过呼吸相关性ICU重回列线图获得重回风险因素,临床医务人员能够准确快速识别ICU重回高风险患者,帮助临床选择最佳ICU转出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延髓肿瘤术后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治疗中出现窒息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4岁,因头晕、吞咽障碍、行走不稳3个月就诊,行头颅MRI示延髓后部占位,于2019年11月18日行枕下后正中入路脑干占位病变切除+硬膜修补+颅骨成形术。术后病理示脑干肿瘤、节细胞胶质瘤。患者术后痰液多,无咳嗽反射,排痰困难,胸片提示双肺炎症,于术后第4天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于2019年12月4日病情稳定转入康复医学科继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冠病毒感染后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0岁,因"双眼前暗点1周"于2022年12月26日来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发病前1周有新冠病毒感染病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SARS-CoV-2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结果呈阳性。裸眼视力:右眼0.1,左眼0.1;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0.3。双眼前节正常,瞳孔对光反射正常,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双眼黄斑彩色眼底照片示黄斑区暗红色病变和不规则斑点(图1)。双眼电脑视野检查显示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生理盲点扩大(图2)。近红外图像显示黄斑区中心凹周围花瓣状病变(图3A和3C)。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显示外核层和外丛状层有1个高反射的局限性病灶(图3B和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扫描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图4)。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显示P100波在1度大正方形的反应时间延迟,P100波在0.25度小正方形的反应时间正常;双眼P100波振幅下降,尤其是在左眼。根据病史和眼部检查评估,患者诊断为: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感染。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滴双眼,3次/d;甲钴胺胶囊,0.5 mg,3次/d;和血明目片,1.55 g,3次/d等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眼底恢复正常,OCT扫描显示黄斑区结构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