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T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的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下颌骨牵引术的皮罗氏序列征患儿50例资料,获取术前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上中切牙至会厌根部距离(D1)、会厌根部至声门中点距离(D2)、下颌骨下缘至声门中点(D3)、下颌骨长度(D4)、悬雍垂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5)、舌根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6)、会厌到咽后壁之间的距离(D7)、会厌长度(D8);下颌升支长度(D9)、下颌骨体的长度(D10)、总下颌长度(D11);上切牙下牙槽嵴、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以会厌根部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1)、会厌根部、上切牙下牙槽嵴、声门中点三者以上切牙下缘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2)、下切牙上牙槽嵴、下颌骨下缘最远端、声门中点三者以下颌骨下缘最远端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3)、上切牙下牙槽嵴、硬腭后缘与会厌根部三者以硬腭后缘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4)、两侧下颌角的度数(角5)、下颌角两侧的下颌角点与颏部的颏顶点以颏顶点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角6);会厌尖端的气道截面积、口腔容积、腭咽腔容积、舌咽腔容积。上中切牙牙槽嵴至会厌根部距离、会厌根部至声门中点距离、下颌骨下缘至声门中点距离及上中切牙牙槽嵴、会厌根部、声门中点三者分别以会厌根部和上中切牙牙槽嵴为交点所成角的度数、会厌尖端的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舌咽腔容积等指标。根据Cormack-Lehane分级分为2组,喉镜暴露正常组20例,喉镜暴露困难组30例,建立喉镜暴露困难的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比较2组CT测量指标值,发现D4、D8、D10、D11、角3、角6以及口腔容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会厌尖端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对鉴别诊断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意义较大,并以此建立决策树模型。 结论:采用会厌尖端气道截面积和腭咽腔容积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有潜力预测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喉镜暴露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中心曲线测量喉气管狭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与常规CT三维重建在测量喉气管狭窄长度和严重程度上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35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包括非气管切开19例、气管切开1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73岁,中位年龄40.5岁;以及同期纳入的20名正常人的CT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63岁,中位年龄37.0岁。利用Mimics中心曲线测量方法,获取垂直于中心曲线的管腔全段连续截面面积,与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甲状软骨上切迹、声门等平面的间断截面面积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在颈段气管长度、喉气管狭窄长度以及气道最小面积等参数的测量差异;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评估喉气管狭窄程度差异的影响因素。选取其中3例喉气管狭窄患者,将测量的狭窄长度与手术标本相比较,以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性。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正常人中,与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相比,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甲状软骨切迹、声门、甲状软骨下缘、环状软骨下缘、胸骨上切迹平面的截面面积更小( t甲状软骨切迹=4.685、 t声门=3.791、 t甲状软骨下缘=5.621、 t环状软骨下缘=6.312、 t胸骨上切迹=6.436, P值均<0.05),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的气道长度更长( t=9.79, P<0.001)。在喉气管狭窄患者中,非气管切开组,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最小气道面积比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面积更小,狭窄长度更长( t最小气道面积=2.562、 t狭窄长度=5.240, P值均<0.05)。气管切开组中,用Mimics中心曲线法测量的狭窄长度比常规CT三维重建方法测量的长度更长( t=2.854, 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CT层厚对两种方法测量狭窄长度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b=-5.370, t=-3.306, P=0.004),不同气管前倾角度对两种方法测量最小气道面积差异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b=-0.419, t=-2.208, P=0.040)。对比术中标本,Mimics测量长度与标本差值不足0.5 mm。 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提取的中心曲线法能精确地反映喉气管形态,可以更精准地测量喉气管狭窄的长度和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对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对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扁桃体手术患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 ~ 6岁,体重10~20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 n=30):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组(NO组)和对照组(C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后行面罩通气,当呼出气氧浓度(C ETO 2)达90%以上后移除面罩。NO组经鼻置入自制给氧导管至口咽部,连接湿化瓶并经其提供10 L/min的纯氧直至气管插管成功。患儿置入可视喉镜进行检查,以模拟困难气道。当SpO 2≤95%或安全窒息时间达600 s时停止窒息观察,快速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记录安全窒息时间(移除面罩至SpO 2降到95%的时间)、停止面罩通气时C ETO 2和停止面罩通气后SpO 2最低值。分别于入室时、窒息开始即刻和气管插管成功即刻,记录HR和MAP;于窒息开始即刻和气管插管成功即刻记录SpO 2和P ETCO 2,计算P ETCO 2升高速度,同时测量胃窦部横截面积。记录置入自制咽部给氧导管时鼻腔出血、鼻腔干燥和术后咽部不适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NO组安全窒息时间延长,P ETCO 2升高速度降低,停止面罩通气后SpO 2最低值升高,气管插管成功即刻HR增快,MAP、SpO 2和P ETCO 2升高( P<0.05),停止面罩通气时C ETO 2和各时点胃窦部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O组患儿置入自制咽部给氧导管时均未见鼻腔出血、鼻腔干燥和术后咽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经鼻自制咽部给氧导管供氧可延长扁桃体手术患儿安全窒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患者双颌手术对上气道三维变化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螺旋CT研究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患者双颌手术前后上气道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患者资料。手术方式为Le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以下齿槽座点矢状向后退距离为依据,分为A组(>5 mm)和B组(≤5 mm)。收集2组患者术前1周、术后1个月、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数据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分别测量各时期上气道各平面的截面积、矢状径及各段容积等指标,定量评价双颌手术对2组患者上气道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同组患者各时间点上气道测量指标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标准α矫正为0.017);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A、B组间上气道变化趋势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A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1.2 ± 2.3)岁;B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3.6±2.4)岁。(1)舌咽上界平面的截面积及矢状径、舌咽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A组在术后1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0.017); B组在术后1个月显著减小(均 P<0.017),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均 P>0.017);2组间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舌咽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与术前相比,A组在术后1个月、6~12个月均显著增大(均 P<0.017);B组在术后1个月、6~12个月均无显著改变(均 P>0.017);2组间这2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下颌前突合并上颌后缩患者双颌手术后会造成舌咽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减小,下颌骨后退≤5 mm者术后6~12个月有较大可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下颌骨后退>5 mm者术后6~12个月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减数矫治后口咽气道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 3和14(29) mm 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 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 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I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上颌牵张成骨术与Le Fort Ⅰ型前徙术治疗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不全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唇腭裂骨性Ⅲ类错 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上颌骨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分别行全上颌截骨牵张术(TMD,A组)、上颌前部截骨牵张术(AMD,B组)和Le Fort Ⅰ型前徙术(LFⅠ,C组)。搜集术前1个月和牵张器拆除时(若无牵张器则为术后3个月)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及锥形束CT(CBCT)影像资料,利用Mimics 21.0及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评估颅颌面以及气道的变化。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每组各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15~21岁。3组性别、年龄分布及唇腭裂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手术治疗,3组患者的上颌发育不全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3组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增加( P均<0.05),A、B组上牙槽座点至鼻根点垂直距离(A-Nperp)增加( P均<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牙槽嵴缺隙面积均有增加趋势( P>0.05);下颌平面与眶耳平面的交角(FMA角)在B组术后减小,而其余2组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组术后气道体积增加或有增加趋势(A组 P<0.05,B组 P>0.05),但C组气道体积有所减小( P>0.05)。组间比较显示,3组间术前后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及前鼻棘点至冠状面的垂直距离(ANS-CP)的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组SNA角和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B组,且ANS-CP的变化量显著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复杂唇腭裂上颌发育严重不足的患者,采用TMD能够明显改善上颌骨的发育不足并增加上气道体积,但可能扩大牙槽嵴的缺隙面积、增加上下颌骨的垂直高度。AMD的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小于TMD,主要用于上颌牙列重度拥挤需增加牙弓长度、上下颌骨矢状向差异较小或术前已发现有腭咽功能异常的患者。LFⅠ其上颌骨位置的变化量同样小于TMD,但同AMD无明显组间差异,适用于上颌发育中度不足伴上颌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LFⅠ的优势在于其术后的精确咬合设计及三维方向上的颌骨精确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颌骨额突区骨折继发鼻面部畸形手术整复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上颌骨额突区骨折继发鼻面部畸形的手术整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处理的上颌骨额突区骨折继发鼻面部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鼻中隔矫正术、眼眶壁骨折整复术等对鼻面部畸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从以下3个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1)鼻面部形态,由2位医生和患者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2)鼻腔通气功能客观评估,采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仪进行检测,包括鼻腔最小截面积(MCA)、距前鼻孔7 cm的鼻腔容积(NV)、鼻腔吸气总阻力(TRi)和鼻腔呼气总阻力(TRe)。为了消除鼻黏膜肿胀带来的差异,按照外伤后至术前检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7 d、7~14 d、>14 d 3组分别进行术前后比较。(3)鼻腔通气功能主观评估,采用鼻腔阻塞症状评估(NOSE)量表进行评分,总分为0~20分,分数越高鼻阻塞症状越重。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术前和术后3个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男53例,女30例;年龄7~78岁,中位数为35岁。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软组织切口均愈合良好,鼻面部形态得到改善。术后3个月,医生对鼻面部形态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患者分别为49例(59%)和34例(41%),自评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患者分别有51例(61%)、29例(35%)、3例(4%)。术前<7 d(14例)、7~14 d(28例)、>14 d(41例)组MCA分别为(0.43±0.10) cm 2、(0.51±0.15) cm 2、(0.50±0.14) cm 2,NV分别为(9.76±2.20) cm 3、(12.40±4.15) cm 3、(12.40±3.87) cm 3,TRi分别为(1.93±0.28) kPa·L -1·s -1、(1.96±0.24) kPa·L -1·s -1、(1.96±0.23) kPa·L -1·s -1,TRe分别为(2.02±0.35) kPa·L -1·s -1、(2.08±0.38) kPa·L -1·s -1、(2.08±0.34) kPa·L -1·s -1;术后3个月,3组MCA分别为(0.48±0.08) cm 2、(0.56±0.15) cm 2、(0.56±0.14) cm 2,NV分别为(11.56±2.49) cm 3、(14.40±4.50) cm 3、(14.41±4.24) cm 3,TRi分别为(1.74±0.19) kPa·L -1·s -1、(1.78±0.15) kPa·L -1·s -1、(1.78±0.14) kPa·L -1·s -1,TRe分别为(1.73±0.24) kPa·L -1·s -1、(1.79±0.24) kPa·L -1·s -1、(1.79±0.22) kPa·L -1·s -1。3组术后3个月MCA、NV均大于术前( P均<0.01),TRe、TRi均小于术前( P均<0.01)。术后3个月,NOSE量表评分为(4.1±1.2)分,显著低于术前的(10.5±1.8)分( P<0.01)。 结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有助于医生术前准确判断上颌骨额突区骨折所造成的鼻面部形态和功能上的缺陷,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患者在行骨折整复术后鼻面部外观和鼻腔通气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腺样体及上气道的二维和三维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腺样体及上气道的二维和三维影像测量的方法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正畸前因埋伏牙或颞下颌关节病而同期拍摄了头颅定位侧位片和锥形束CT(cone bine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图像的患者30例。其中女18例,男12例,年龄7~14岁。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进行腺样体A、鼻咽腔N、软组织鼻咽长度R-PNS以及A/N值的测量,利用CBCT图像于正中矢状断层、轴面断层、冠状面断层分别进行A、N、A/N值测量,以及上气道三维测量。比较和评估头颅侧位片测量腺样体及上气道的准确度。结果:头颅定位侧位片中A、N、A/N值的测量值[(13.01±3.04) mm、(26.50±3.05) mm、(0.49±0.10)]与CBCT图像正中矢状面相应的测量值(13.29±3.42) mm,(26.62±2.19) mm,(0.50±0.11),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有较高的一致性( P<0.01);与CBCT轴截面相应测量值[(15.36±4.87) mm、(28.54±4.65) mm、(0.54±0.10)]和冠状面的测量值A:[(16.55±)4.31 mm],有统计学差异( P<0.01),但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头颅定位侧位片鼻咽大小(R-PNS)、腭咽大小(VP)、下部气道大小(LP)与CBCT相应的鼻咽、腭咽、下部气道体积和平均截面积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 结论:头颅定位侧位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腺样体、上气道的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上颌骨及上气道的即刻变化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即刻改变及上气道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就诊的伴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48例Ⅲ类错 患者锥形束CT,其中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1~4期)24例,非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5~6期)24例。将扩弓前(T0期)及扩弓后即刻(T1期)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以前颅底区域为基准进行三维体素重叠。确定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前鼻棘点(ANS点)、后鼻棘点(PNS点)、上颌中切牙点(UI点)和上牙槽缘点(Spr点)。在重叠后的多平面重建图中,测量扩弓前后上颌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的矢状向和垂直向投影长度,分别代表该标志点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量,以及上气道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扩弓变化量与0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生长期组与非生长期组扩弓变化量的差异。 结果:扩弓后即刻部分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发生一定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移位。生长期组腭中缝变化量为4.03(2.99,4.87)mm,显著大于非生长期组[2.27(1.49,3.64)mm]( U=3.18, P=0.001)。生长期组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分别为前移0.35(0.06,0.80)、0.48(0.11,0.88)、0.48(0.13,0.99)、0.53(-0.33,1.04)和0.40(0.03,0.69)mm,垂直向变化量分别为下移1.45(0.99,2.13)、1.18(0.61,1.95)、1.30(0.91,1.96)、1.20(0.71,1.83)和1.30(0.81,1.73)mm,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生长期组PNS点前移0.18(-0.08,0.39)mm,A点、A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垂直向变化量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分别为下移0.90(0.51,1.39)、0.73(0.41,1.21)、0.70(0.55,1.08)、0.60(0.36,1.19)和0.70(0.55,1.23)mm。扩弓前后两组鼻腔宽度和鼻咽容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除发生横向变化外,还发生较显著的向前及向下的变化;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无明显的矢状向变化,但伴较明显的垂直向变化。扩弓后即刻生长期及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鼻咽容积均有所增大,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与双颌手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伴前牙开 患者的上气道改变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对比特发性髁突吸收伴前牙开 患者行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或双颌手术后上气道的二维及三维变化。 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特发性髁突吸收伴前牙开 患者,选择行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治疗病例8例(R组),行双颌手术治疗病例9例(O组)。收集患者术前1个月(T1)及术后1年(T2)内的螺旋CT影像学资料,进行上气道总体积(total volume of airway,VT)、上气道矢状面最大面积(maximum sagittal area,MSA)、上气道横截面最大面积(max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ACA)、上气道横截面最小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MICA)、腭平面气道横截面面积(the area of the most posterior plane,PPA)、软腭平面气道横截面面积(the area of soft-palate plane,SPA)、舌根平面气道横截面面积(the area of the most posterior point of tongue base plane,PTA)、会厌根平面气道横截面面积(the area of the root of epiglottis plane,EA)、口咽部气道体积(oropharyngeal airway volume,VO)、舌咽部气道体积(glossopharyngeal airway volume,VG)、喉咽部气道体积(laryngeal airway volume,VL)测量,对测量结果统计分析(除R组术后VO、术后SPA、术前术后VO差值、术前术后MACA差值,O组术前PTA、术后EA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外,其余项目均使用 t检验),比较同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上气道不同维度与不同分段的改变情况以及不同术式对上气道改变情况的差异。 结果:与术前相比,R组患者术后1年内VT、VO、VG、VL、MSA、MACA、MICA、PPA、PTA、EA均显著增加( P<0.05),O组患者术后VT、VO、VG、MSA、MACA、MICA、PPA、SPA均显著增加( P<0.05)。R组与O组治疗前后上气道改变量对比显示,R组VT增加的绝对值[(6 854.80±3 197.82)mm 3]显著大于O组[(3 367.91±3 124.62)mm 3]( t=2.27, P=0.038);R组VL增加绝对值[(2 252.85±1 527.96)mm 3]显著大于O组[(413.21±1 244.44)mm 3]( t=2.74, P=0.015)。 结论: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或双颌手术治疗特发性髁突吸收伴前牙开 对患者术后上气道的面积与体积改变有一定积极意义。相较于双颌手术,双侧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气道中下部分的拓宽和改建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