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咽肿瘤术后缺损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6岁;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T2N1M0 1例、T2N2M0 1例、T3N1M0 3例、T4N1M0 1例;皮瓣大小3.5 cm×5 cm~5.0 cm×8 cm;累及食道入口修复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吞咽功能和GRABS嗓音量表评估发音质量,观察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取皮瓣顺利,术后获随访2~36个月。患者皮瓣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无咽漏,吞咽功能均恢复良好(GUSS评为0级1例、1级3例、2级2例)。5例不同程度恢复发音功能(GRBAS评分0分2例、1分2例、2分1例) ,1例全喉切除患者丧失发音功能。3例术后1~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1例全喉切除、2例放疗后喉部水肿患者至末次随访尚未拔除气管套管。1例术后6个月发现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血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发热、寒战伴头晕头痛2周"于2021年11月18日急诊收入院。患者诉2周前进食烧烤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2℃,伴畏寒、寒战、咽痛、头晕、头痛、乏力,就诊于本院耳鼻喉科后,查体见扁桃体有脓点,快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为37.27 ng/mL,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甲泼尼龙控制炎症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急诊病房治疗,既往体健,入院时查体:体温41℃,脉搏98次/min,呼吸频率23次/min,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精神较差,颈部浅表淋巴结触及肿大,右侧较大约2.0 cm ×0.5 cm,左侧较大约1.3 cm×0.7 cm,质软,活动度好,界限清楚,有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4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6%,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107×10 9/L,PCT 42.83 ng/mL,白介素6(interleukin, IL-6)980.30 pg/mL,C反应蛋白211 mg/L,G试验、GM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上叶可见一单发实变影,其内可见空洞(图1)。根据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考虑诊断为肺脓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8.7℃,给予对症处理,入院第3天患者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体温维持在37~38℃,考虑抗炎有效,痰培养结果回报为纹带棒杆菌,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属),考虑这2种细菌为皮肤或口腔的正常菌群,为条件致病菌,该细菌导致发热的可能性较小,继续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入院第5天血培养回报血液中找到坏死梭杆菌,考虑为血流感染。加用甲硝唑1 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血红蛋白120 g/L,血小板计数246×10 9/L,PCT 3.43 ng/mL,IL-6 13.04 pg/mL,C反应蛋白5 mg/L,炎性指标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抗炎治疗有效,继续目前抗生素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体温仍有低热,体温36.5~37.5 ℃,复查胸部CT见双肺多发小结节,双肺多发空洞病变,考虑炎性可能(图2)。颈静脉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依诺肝素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胸部CT表现和颈静脉超声结果,考虑该患者诊断为坏死梭杆菌导致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 LS)。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治疗后仍有低热,化验检查PCT为0.30 ng/mL,IL-6为3.52 pg/mL,C反应蛋白为3 mg/L,胸部CT示肺部空洞较前增加,考虑感染未完全控制,改为调整抗生素为比阿培南0.6 g每12 h一次联合甲硝唑1g每8 h一次抗感染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T检查示双肺多发空洞消失,残留少量索条影(图3),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带药给予口服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诊2周后复查胸部CT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支气管镜检查在识别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原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下新生儿撤机后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撤机后呼吸困难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措施。结果:研究期间共45例撤机后持续呼吸困难患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支气管黏膜炎16例(35.6%),肺外气道梗阻29例(64.4%)。29例肺外气道梗阻患儿中,声门下狭窄15例,11例为瘢痕增生引起,4例为痰痂形成引起;单纯喉软化6例,鼻腔狭窄2例,喉蹼2例,喉头水肿、声带麻痹、声带赘生物、气道痉挛各1例。16例支气管黏膜炎患儿经气道灌洗后供氧或无创呼吸支持治愈;11例声门下增生狭窄患儿中,9例经气管导管扩管治愈,2例经内镜介入治疗治愈;1例鼻腔膜性狭窄、2例喉蹼、1例声带赘生物患儿经手术治疗均治愈;其余14例患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治愈出院。结论:在严格把握撤机指征情况下,对撤机后存在呼吸困难的患儿,需考虑存在上气道及中心气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等肺外因素引起的气道梗阻,尤其应重视插管后声门下狭窄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危重症患者气管导管拔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的最佳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定危重症患者气管导管拔管前行气囊漏气试验的最佳循证实践策略。方法: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利用证据分级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并运用证据的可行性、证据的适宜性、证据的临床意义、证据的有效性(FAME)结构展开讨论,采纳所有有效的证据,然后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审查标准。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再插率、喉头水肿发生率以及对于基于循证的各项审查标准护士执行情况。结果:证据应用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再插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据应用后气管导管拔管后喉头水肿发生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证据应用后护士对标准的执行情况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危重症患者气管导管拔管前应用基于证据的气囊漏气试验策略,可预防气管导管拔管后喉头水肿的发生,降低气管导管再插率,提高了护士依从性,明显提升了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最小漏气法确定人工气道气囊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比最小漏气法与囊压表法给气管插管气囊注气后的气囊压力和呼吸机漏气量以及患者相关并发症,为临床气管插管患者获得合适的气囊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气管插管成功后,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床头抬高30°。试验组应用最小漏气法给气囊注气,并应用气囊测压表获得气囊压力值;对照组应用囊压表法注气使气囊压力达到25~30 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较两组患者初次充气时(0 h)和充气4 h、8 h气囊压力及呼吸机漏气量等参数,以及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00例重症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23~87岁,平均(68.53±8.46)岁;气管导管留置时间1~16 d。①两组患者4 h和8 h时气囊压力均较初次充气时降低,呼吸机漏气量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各时间点气囊压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mHg(1 mmHg=0.133 kPa):0 h为33.72±9.14比25.68±5.26,4 h为30.54±7.81比24.35±4.93,8 h为26.57±5.64比22.42±4.14,均 P<0.05〕,呼吸机漏气量均小于对照组(mL:0 h为25.57±8.51比34.65±9.47,4 h为40.54±8.51比60.34±7.85,均 P<0.05)。②试验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比10%, P<0.05),其他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气道黏膜水肿为14%比12%,溃疡为8%比6%,气管食管瘘为0%比0%,声音嘶哑为4%比6%,咳嗽为30%比34%,咽喉痛为28%比32%,气管软化为0%比0%,气囊破裂为10%比8%,均 P>0.05)。 结论:最佳的气囊压力对预防VAP及减少气道并发症十分重要,最小漏气法使临床获得的气管插管气囊压更加精准,漏气量少,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为表现的14q12q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1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1例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为表现的14q12q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病因。方法:以1例因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深度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于新生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外阴水肿、肌张力低下、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伴喉喘鸣和喂养困难等,实验室检测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WES和深度基因组CNV分析检测提示患儿染色体14q12q13.3区可能存在拷贝数缺失,CMA证实其14q12q13.3区(32649595_36769800)存在4.12 Mb的片段缺失,共涉及22个基因,包含CH的致病基因 NKX2-1,患儿父母均未发现同样的片段缺失。 结论:综合其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的结果,确诊患儿为14q12q13.3微缺失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2家系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2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2个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家系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以“儿童”“青少年”“婴儿”“幼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pediatric”“children”“adolescent”“infant”“toddler”和“hereditary angioedema”为关键词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自建库至2024年1月相关文献,总结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诊断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1,女,12岁,以间断腹痛8年,加重伴呕吐2 d就诊。8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腹痛,接受2次腹部手术,C1酯酶抑制物浓度0.46 g/L,C1酯酶抑制物功能<0.01,SERPING1基因c.1396C>G变异,确诊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Ⅱ型,其他13名家庭成员中8例存在不同部位肿胀发作情况,2例已死亡。先证者2,女,17岁,因间断肢体肿胀2年余就诊,补体C4 0.09 g/L,C1酯酶抑制物浓度0.05 g/L,C1酯酶抑制物功能<0.01,SERPING1基因c.882C>G变异,诊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Ⅰ型。其他12名家庭成员中2例间断皮肤肿胀。文献复习符合检索条件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15篇,共包含522例患儿,结合本组2个家系共524例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其中5个家系以儿童为先证者。524例患儿中,263例(50.2%)有家族史调查结果,其中229例(87.1%)家族史阳性。初次发病年龄1~15岁,诊断延误时间-0.9~20.0年。257例(49.0%)患儿明确疾病分型,其中Ⅰ型234例(91.1%)。296例(56.5%)患儿的临床症状有详细描述,其中262例(88.5%)出现不同部位皮肤水肿,176例(59.5%)出现腹痛,61例(20.6%)出现咽喉上呼吸道水肿症状。结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发作性皮肤及黏膜肿胀为主要表现,发作部位及特征存在个体化差异。儿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易被忽视,对于具有阳性家族史发作性皮肤及黏膜肿胀患者需要积极进行补体水平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十三味辛夷滴鼻剂治疗腺样体肥大3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例1:患者,男,18岁,2020年9月20日初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诉长期鼻塞感、睡眠差,并呈张口呼吸状。内镜检查:鼻中隔无明显偏曲;总鼻道略狭窄,可见少量黏脓涕存留;鼻腔黏膜轻度糜烂,右侧明显,前端血管纹理暴露明显,几近破溃,双侧中下鼻甲轻度苍白水肿,双侧中鼻道略狭窄,未见异常新生物生长;双侧鼻咽部均可见明显隆起,界限约为鼻咽部2/3,咽隐窝消失,弥漫性充血状,表面均可见黏脓性分泌物附着,触之不易出血(见图1a)。诊断为慢性鼻炎、慢性鼻咽炎、腺样体肥大,治疗使用十三味辛夷滴鼻剂(生产厂家: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20131,生产批号20190814)喷鼻1个月,每天2次,每次2喷,使用前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洗鼻。分别于9月26日二诊、10月8日三诊、10月14日四诊,患者自诉鼻塞感逐次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张口呼吸状消失,镜检总鼻道逐渐清洁通畅,鼻腔黏膜修复良好,鼻咽部腺样体体积逐步缩小,10月21日复查,双侧鼻咽部均可见不规则隆起物,体积 < 1/2,较前相比表面明显光滑清洁;咽隐窝可见;未见异常分泌物附着,未见破溃出血(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民航招飞体检211例鼻窦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民航招飞体检鼻窦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检查结果,为民航招飞和航空医学鉴定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参加华东地区民航招飞耳鼻喉科体检,在民航上海医院行鼻窦HRCT检查的211例招飞学生的医学影像学资料。根据体检不合格原因分组,并比较招飞体检标准修改前后及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慢性鼻窦炎学生体检不合格情况。结果:211例招飞学生中合格112例(53.08%)。不合格学生所患疾病排第1位的是慢性上颌窦炎+筛窦炎,构成比为37.37%。执行新招飞标准后鼻窦HRCT检查的不合格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10, P<0.001)。37例既往有慢性鼻-鼻窦炎史的招飞学生中,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不合格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中/下鼻甲肿大组、单纯鼻道积涕组和鼻甲水肿+鼻道积涕组不合格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8, P=0.004)。鼻中隔高位偏曲组不合格人数多于鼻中隔低位偏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值=0.08, P=0.040)。 结论:鼻窦HRCT检查仍是民航招飞耳鼻喉科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招飞体检中应正确掌握检查适应证以期提高招飞体检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喉头水肿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2%~3%,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5%) [1,2]。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作为临床常用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大剂量方案(>500 mg/m 2)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小剂量MTX也可用于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 [3,4]。MTX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剂量为50 mg/m 2或1 mg/kg,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其经济、有效且不良反应小,是国内外指南推荐临床治疗未破裂型异位妊娠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成功率约70%~95%,可能取决于治疗方案和初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 [5]。但应用MTX的患者个体化差异较大,据文献报道小剂量使用MTX,也可引起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剥脱性皮炎等一系列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6,7,8,9]。本文报道一例由MTX治疗异位妊娠所致喉头水肿的病例,旨在为临床应用MTX治疗异位妊娠提供参考,以期预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