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误服硝氯酚中毒死亡3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男,5岁1个月。以“误服硝氯酚片4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4 d前患儿误服硝氯酚10片(规格100 mg/片),服药1 h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脐周疼痛,持续2~4 min可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偶有腹痛,出现精神差,住院期间查肝功提示丙氨酶氨基转移酶6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 025 U/L;肌酸激酶23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 159 U/L。因病情重,转诊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0 ℃,脉搏155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19 kg,嗜睡状,颜面稍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55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8×10 9/L、中性细胞计数8.2×10 9/L、血红蛋白浓度110.0 g/L、血小板计数260×10 9/L;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3.7 g/L、白蛋白31.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3.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 574.0 U/L,肌酸激酶22 0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7.0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诊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予再次洗胃,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多烯磷脂酰胆碱、肌苷片、葡醛内酯片保肝、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头部亚低温治疗,行血液灌流2次治疗。入院4 h后患儿出现发热伴大汗淋漓,体温最高达39.5 ℃,精神极度萎靡,同时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痛。6 h后患儿出现昏迷,昏迷评分7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入院11 h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全身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僵直,立即高质量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同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涌出大量鲜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Wernicke脑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0岁,2020年1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2(WPSS评分3分)",分别于2020年1月、2020年3月和2020年5月应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占0.020,微小残留病(MRD)0.77%,WT1基因定量18.658%,NPM1-A基因突变定量1.244%。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4 g·m -2·d -1,移植前10 d(-10 d)、-9 d,地西他滨20 mg·m -2·d -1,-10 d~-6 d,白消安3.2 mg·kg -1·d -1,-8 d~-6 d,环磷酰胺1.8 g·m -2·d -1,-5 d、-4 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 -1·d -1,-5 d~-2 d,司莫司汀250 mg/m 2,-3 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西罗莫司、霉酚酸酯联合短程甲氨蝶呤。患者于2020年8月18日行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女供母,HLA 6/12,AB+供A+),回输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MNC)9.63×10 8/kg,CD34 +细胞3.84×10 6/kg。移植后11 d(+11 d)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3 d患者发生呕血,给予禁食水、抑酸治疗。患者高热,血培养、病毒、细菌、真菌筛查均为阴性,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未降。+8 d,患者出现皮疹。+9 d,患者发生上腹部烧灼感伴腹泻,考虑急性GVHD,加用甲泼尼龙2 mg·kg -1·d -1,体温降至正常。+13 d,患者血脂明显升高(甘油三酯38.18 mmol/L,总胆固醇8.65 mmol/L)。患者间断恶心、呕吐伴上腹不适,+14 d,患者出现乳糜血(甘油三酯41.70 mmol/L,总胆固醇7.49 mmol/L),停西罗莫司(此时西罗莫司浓度17.7 μg/L),改为环孢素A治疗GVHD,甘油三酯降至3.80 mmol/L,总胆固醇降至6.15 mmol/L。+25 d,患者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好转,血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阴性,环孢素A浓度165.5 μg/L。+26 d,患者昏睡,定向力、计算力障碍、四肢肌力下降,腰穿脑脊液压力100 mmH 2O,氯114.3 mmol/L,葡萄糖8.30 mmol/L,蛋白0.55 g/L。脑脊液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及抗酸杆菌均阴性,脑脊液神经免疫病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AQP4、MOG、MBG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和外周血病毒PCR筛查均阴性,脑脊液病原体二代测序(NGS)阴性。TMA筛查阴性。头颅平扫+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双侧颞叶深部(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左侧颞叶皮层多发异常信号并下丘对侧斑片明显强化灶。右侧小囊幕增厚并明显强化。结合患者近1个月进食差,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考虑不除外Wernicke脑病,给予维生素B 1 200 mg每8 h 1次治疗,+27 d患者神志转清,肢体肌力明显好转。患者维生素B 1<1.0 μg/L,明确诊断为Wernicke脑病,继续补充维生素B 1治疗。复查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右侧小脑幕明显强化灶,较前部分病变信号明显减低,范围减小。+30 d,复查骨髓完全缓解(CR),MRD阴性,NPM1基因突变阴性,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完全供者型。+36 d,间断谵妄,给予奥氮平对症治疗后好转,+50 d,患者谵妄好转,停用奥氮平。随访至移植后8个月,患者无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环孢素A血浓度50 μg/L,原发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MRD阴性,STR-PCR完全供者型。头颅MRI:双侧颞叶(及海马区)及室管膜下区多发异常信号并双侧下丘脑、右侧小脑幕病变强化灶明显减低,范围明显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嗜血细胞综合征三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3例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为合理治疗及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诊疗线索,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原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HPS患儿3例的临床资料,检索文献,结合病例合理归纳并解释相关结果。结果:3例患儿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均为高热(≥39 ℃);3例患儿最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两系或三系减少;2例患儿出现肝脾肿大,1例未发现肝脾肿大;3例患儿均有转氨酶升高,2例较严重,1例轻微;3例均有铁蛋白明显升高及纤维蛋白原降低,均无高甘油三酯血症;2例在发热过程中有皮疹出现,1例皮疹出现较晚,1例未见皮疹出现;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3例患儿中2例行骨穿检查明确,1例骨髓象见网状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1例骨髓涂片可见利什曼原虫,2例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1例因病情进展快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尸检发现肾上腺肿物。结论:HPS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凶险,病因复杂,临床预后各有差异。临床如遇到不明原因发热伴血细胞减少者,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需详细询问病史及生活居住史,尽早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血流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期间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确诊的204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流感染的病原、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并症以及预后情况。组间比较应用χ 2 检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04例患儿中男116例、女88例,年龄8(1~14)岁。其中接受MAE方案(依托泊苷+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患儿170例,接受IAE方案(伊达比星+阿糖胞苷+依托泊苷)诱导患儿25例,接受预激方案[阿克拉霉素或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患儿9例。共有28例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3.7%,其中26例患儿发生1次血流感染,2例患儿发生2次血流感染。病原谱中革兰阳性菌占53.3%(16/30),革兰阴性菌占40.0%(12/30),真菌占6.7%(2/30)。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7%,8/30),然后依次是链球菌属(13.3%,4/30)和大肠杆菌(13.3%,4/30)。12例革兰阴性菌中有3例为碳青霉烯耐药阴性菌,有2例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有8例患儿(28.6%,8/28)因血流感染死亡,其中6例感染病原为耐药革兰阴性菌或真菌。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血流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严重粒细胞缺乏患儿[16.6%(25/151)比5.7%(3/53), χ2=3.933, 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热时伴随严重的中性粒细胞缺乏( OR=4.258,95% CI 1.097~16.524, P=0.036)是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首次诱导化疗过程中,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耐药菌感染预后差,严重粒细胞缺乏是显著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日本立克次体感染引发的日本斑点热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1岁,农民,籍贯河北省廊坊市,2021年7月14日左下肢出现一淡红色斑丘疹,其上有水泡,无疼痛及瘙痒,7月15日左腿见数个米粒大小红色皮疹。7月16日患者发热,体温40.0 ℃,晕厥3次,可唤醒。患者四肢及躯干可见红色皮疹,前胸后背为著,无瘙痒,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服用"连花清瘟颗粒"未缓解。7月17日体温38.9 ℃,就诊于廊坊市人民医院,化验WBC为2.89×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9%,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正常,肺部CT示双肺少许慢性炎症,头颅CT未见异常,予退热治疗。1 d前患者发热伴寒战,体温38.9 ℃,伴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再次就诊,化验WBC 5.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90.2%,PLT 41×10 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血红蛋白正常,ALT 50 U/L,AST 169 U/L,肌酸激酶(CK) 356 U/L,尿蛋白±,予头孢孟多酯钠2 g (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复查PLT为32×10 9/L,ALB为22.9 g/L,尿蛋白+,潜血+,发现左下肢焦痂,医生建议转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为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180例,按照是否为特应性体质,分为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atop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AMPP)组(84例),非特应性体质肺炎支原体肺炎(non-atopic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NAMPP)组(96例);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白细胞、CRP、乳酸脱氢酶(LDH)、肺CT等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异。结果:(1)AMPP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总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数值均高于NA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MPP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和(或)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及胸部影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AMPP组发生喘息患儿占48.81%(41例/84例),显著高于NAMPP组发生喘息患儿的22.92%(22例/96例),AMPP组患儿咳嗽及喘息时间长于NA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如发热时间、热退时间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MPP组中有36.90%(31例/84例)的患儿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明显高于NAMPP组的20.83%(20例/96例)。肺部啰音吸收的时间AMPP组[(9.73±3.59)d]明显长于NAMPP组[(7.52±2.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查肺CT,AMPP组肺部炎症吸收较NAMPP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MPP组患儿住院时间[(10.88±4.17)d]长于NAMPP组[(9.68±2.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MPP患儿较NAMPP患儿病情严重,更容易出现肺部炎症的不完全吸收,临床应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珠海市首例输入性人田鼠巴贝虫感染病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8/17
患者,男,67岁,美籍华人,2023年8月28日晚(美国当地时间)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9.7 ℃.于8月29日在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就诊,胸片提示双侧磨玻璃影,诊断为肺炎,予以阿奇霉素、苯佐那酯、阿莫西林、愈创木酚口服治疗.患者于8月31日(北京时间)到达珠海,因持续发热,于9月1日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患者长期居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巴贝虫流行州),有虫子叮咬史.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3.00 g/L↓,嗜酸粒细胞0.00 × 109/L ↓.尿常规示尿隐血4+↑,尿蛋白2+↑.血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内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虫体.血样荧光定量PCR扩增显示巴贝虫阳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出1 338 308条田鼠巴贝虫序列.予米诺环素(每次0.1 g,12 h 1次)+克林霉素(每次0.6 g,6 h 1次)抗感染治疗.9月11日,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前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6.00 g/L,血小板计数208.00 × 109/L,谷丙转氨酶39.60 U/L,谷草转氨酶37.20 U/L.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短须嗜热单孢菌聚羟基脂肪酸酯解聚酶的表达、热稳定性改造及在PHB降解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聚羟基脂肪酸酯解聚酶(polyhydroxyalkanoate depolymerase,PHAD)可用于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的降解回收,为开发热稳定性好的 PHAD,本研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来自短须嗜热单孢菌(Thermomonospora umbrina)的PHA解聚酶(TumPHAD),并通过二硫键理性设计获得了热稳定性提升的突变体A190C/V240C,其最适温度为 60℃,比野生型提高 20℃,50℃半衰期为 7 h,是野生型酶的 21 倍.将突变体A190C/V240C用于典型PHA之一的聚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PHB)降解,在 50℃条件下,PHB的 2 h和 12 h降解率较野生型分别提高了 2.1 倍和 3.8 倍.本研究获得的TumPHAD突变体A190C/V240C具有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和PHB降解能力强的特点,对PHB的降解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半理性设计提高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催化特异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是油脂代谢的中间产物,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脂肪酶水解油脂制备.但对 1,2-甘油二酯(1,2-diacylglycerol,1,2-DAG)、1,3-甘油二酯(1,3-diacylglycerol,1,3-DAG)的检测分离方法及脂肪酶的催化特异性的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超临界流体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优化检测分析参数,建立了 1,2-DAG(0.025?0.200 g/L)和 1,3-DAG(0.025?0.150 g/L)的高效定量检测方法.进一步基于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hermomyces lanuginosus lipase,TLL)与三油酸甘油酯的分子对接,挑选了 5 个潜在底物结合位点并通过定点饱和突变构建了突变体库,利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方法对突变体催化特异性进行筛选.突变文库中I202V表现出最高的 1,3-位置选择特异性,较野生型TLL提高了 11.7%.本文基于半理性设计方法实现了对TLL位置催化特异性的改造,并建立了一种能够高效分离检测DAG位置异构体的方法,为脂肪酶催化特异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流行病学、肝脏菌群多样性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流行病学、肝脏菌群多样性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AILD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2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28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治疗的肝囊肿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同时分析PBC和AIH患者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IL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肝脏组织嗜热厌氧孢杆菌丰度、莱比托游动球菌丰度、乳酸杆菌丰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 0.04)%、(0.10±0.03)%、(0.22±0.08)%、(0.71±0.14)和(1.62±0.1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BC 组嗜热厌氧孢杆菌丰度为(0.22±0.16)%,明显高于AIH组(P<0.05),莱比托游动球菌丰度为(0.08±0.02)%,明显低于AIH组(P<0.05).AIH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胆碱酯酶(CHE)分别为(98.29±23.32)U/L和(4895.55±412.21)U/L,明显高于PBC患者(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为(161.10±34.34)U/L,明显低于PBC患者(P<0.05).观察组饮酒、肝周淋巴结肿大、肝外自身免疫病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比例分别为64.81%、35.19%、37.04%和31.4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外自身免疫病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是AIL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ILD患者肝脏菌群多样性有所增加,其中PBC和AIH患者肝脏菌群分布有一定差异,同时肝功能指标存在差异;AIL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肝外自身免疫病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