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流行情况及其发病特征,并探讨船舶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对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环境卫生中心船舶卫生项目网站公布的2006-2020年符合定义的223起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的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与分析。结果:2006-2020年国际邮轮传染病暴发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伴随小幅波动。在明确病原体的192起传染病中,病毒性传染病181起(81.17%),细菌性传染病10起(4.48%),其他传染病1起(0.45%);不明原因和未获得样本的共31起(13.90%)。诺如病毒、肠道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是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暴发的主要病原体。1-4月为国际邮轮传染性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其他月份发生率较低。常见船舶传染病船员患病率(2.01%)低于乘客患病率(7.20%)。结论:海上航行船舶传染病暴发流行具有其特殊的特征和规律,乘客是主要的易感人群,食物和水源是常见船舶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输入性埃及伊蚊成虫截获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加强对出入境交通工具的媒介监测,防止蚊及蚊媒传染病的输入和传播.方法 对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进行卫生检疫,将捕获到的1头活的成蚊送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对船舶实施灭蚊处理,对船员采取体温监测、医学检查等措施.结果 全船捕获1头雌性埃及伊蚊,该轮的船员未发现有关蚊媒疾病.对船舶实施灭蚊处理措施后未再发现成蚊和幼虫.结论 埃及伊蚊属南沙口岸首次截获,其具有较高的输入风险和扩散潜力,应加强对来自蚊媒传染病疫区船舶的卫生检疫,加强对输人性蚊和蚊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台州口岸进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携带有害生物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国际航行船舶可携带多种植物疫情,造成有害生物入侵.分析进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船舶携带有害生物疫情,能够为对该类船舶开展针对性检疫查验提供依据.[方法]对台州口岸进境小型国际航行船舶的概况、食品舱卫生状况和携带有害生物种类、来源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2015—2016年调查了3193艘次船舶,共截获有害生物686种次,其中87.5%是昆虫类,截获比例最高时期为6—8月,55.9%的有害生物在干货类食品中截获,食品舱卫生差的船舶中有害生物检出比率为36.1%.[结论]进境近海小型国际航行携带有害生物情况严重,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明显的季节性,食品舱卫生状况与有害生物携带风险密切相关,应采取有效的检疫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球SSC证书管理对国际航行船舶病媒生物孳生的绩效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全球SSC证书管理对国际航行船舶病媒生物孳生的绩效影响.方法 以中国第2大港、世界第5大港的宁波港作为研究范围,以2013-2016年到港的国际航行船舶为研究对象,对27 939艘次船舶的73项指标展开调查.采用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大数据处理技术,从空间—时间—病媒种类等3个维度对SSC证书在国际航行船舶病媒生物孳生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估.结果 空间维度研究发现:SSC证书管理水平在各大洲、各国乃至世界各港口间存在较大差异,欧洲、大洋洲口岸卫生当局签发SSC证书后,船舶到港后截获病媒生物的概率相对较低;时间维度研究发现:距离签证日期越远,船舶病媒生物截获的可能性越大,SSC证书对船舶病媒生物的管理绩效呈逐月下降趋势;病媒种类维度研究发现:SSC证书对船舶蝇类的管理绩效相对较弱.结论 全球SSC证书管理体系对船舶病媒生物绩效管理的影响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提示我国应对入境船舶,特别是部分重点洲、国家及港口所签发SSC证书的船舶,进一步加强口岸检疫和卫生监督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际航行船舶船员埃博拉出血热知晓率及相关态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国际航行船舶不同国籍船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知晓率及相关态度情况,提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 542名船员进行调查,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 中国籍船员的埃博拉出血热基础知识知晓率为71.5%,非中国籍船员为55.4%,中国籍船员明显高于非中国籍船员(P<0.05).趋势卡方检验显示,随着船员学历的升高,基础知识知晓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非中国籍船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关注比例为91.6%,明显高于中国籍船员(82.9%)(P<0.05);中国籍船员更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与他人分享(P<0.05);不同国籍船员埃博拉出血热相关态度均不相同(P<0.05).结论 国际航行船舶中国籍船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的知晓率明显高于非中国籍船员,但应重点关注中国籍船员关注程度低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艘入境国际航行货轮的硫酰氟熏蒸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防止某入境国际航行货轮上孳生泛滥的病媒生物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入境传播疾病.方法 根据病媒生物侵害情况及货轮结构,2016年10月在广东省南沙港二期码头对入境的一艘大型集装箱运输船舶实施除虫处理,对其货舱和生活区采取硫酰氟8 g/m3进行熏蒸24 h;对主机舱、甲板面、物料间、锚链间和救生艇等不便于熏蒸部位,在卸货前和熏蒸前分别实施1次喷洒除虫,采用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喷洒处理,药剂浓度为40 mg/m2,作用时间为30 min.结果 采用硫酰氟熏蒸24 h后,用于进行熏蒸效果评价的试虫、试鼠死亡率均为100%;喷洒区域在船舶离港前,经过病媒生物监测,未发现活体病媒生物.结论 对国际航行货轮的硫酰氟熏蒸处理效果理想,为以后国际大型船舶的熏蒸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类采集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总结在入境船舶上采集蚊类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海港口岸卫生检疫实际工作需要,研究制定了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蚊类现场采集方法.该方法明确了现场操作程序,具有较高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规范我国海港口岸输入性蚊类监测和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岸供船饮用水管路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国际航行船舶的供水安全与船员的健康安全密切相关[1-3].国际航行船舶在远洋航行过程中,人员集中、空间有限、饮用水来源复杂、供水管网卫生控制困难,涉水原因造成群体性疾病的暴发,对船舶安全运营构成不可忽视的风险[4-7].本文通过分析南京海关首例供船饮用水管路受大肠杆菌O157∶H7污染案例的应急处置,为下一步优化提升国境口岸船舶供水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岛海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SWOT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青岛海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内外部环境因素,提出口岸疫情防控对应策略.方法 采用态势分析(SWOT分析)法,对青岛海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客观分析与总结;建立SWOT分析矩阵,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青岛海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优势是疫情防控体系基本完善,口岸卫生检疫技术逐步提升,联防联控机制逐步畅通、防控物资不断加强;劣势是专业人才匮乏,水路口岸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仍需提高;机构改革、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机会;面临的威胁是病例主动申报意识薄弱,口岸传染病防控压力依旧严峻,现行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结论 根据SWOT分析结果,应构建全方位的口岸卫生体系,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航行船舶船员检疫管理,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推动卫生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传染病防控信息化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国际航行船舶压舱水放射性核素污染检测初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中放射性核素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样本,每艘次采集5L,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检测27种放射性核素.结果 共检测了5艘次入境船舶载自境外压舱水样本,进行了27种放射性核素检测,其中5个样本检测到钾-40,浓度为12.33~20.29 Bg/kg,平均浓度为16.43 Bg/kg,是秦皇岛海域最高值的1.65倍;在1个样本中检出镭-226,浓度为0.52 Bg/kg,是秦皇岛海域最高值的61.18倍;其余25种放射性元素均未检出.结论 应关注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