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重叠IgG4相关性疾病四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重叠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病例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例AAV重叠IgG4-R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和分析汇总。结果:我中心4例患者中,2例为确诊IgG4-RD重叠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1例可能IgG4-RD重叠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1例可能IgG4-RD重叠GPA。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56岁,平均(42±12)岁;病程4~13个月,平均(7±4)个月;表现为眼球炎性假瘤、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涎腺炎,严重者出现硬脑膜炎、肺和肾受累。所有患者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治疗后,2例诱导缓解未成功,2例治疗8~15个月后复发。其中1例激素冲击联合利妥昔单抗,1例激素加量联合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治疗,病情得到缓解。结论:AAV重叠IgG4-RD可能是一种新型重叠综合征,文献报道中肥厚性脑膜炎、眼眶肿物、慢性主动脉周围炎和间质性肾炎常见。本报道中眼眶、鼻咽部、腮腺和肺部病变常见,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可能是一种伴IgG4升高的难治性AAV。该组病例诱导缓解率低,易复发,激素冲击和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精准治疗效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MDR-PTB)患者精准治疗的效果,为制订MDR-PTB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5日至2018年4月30日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行结核病治疗的180例MDR-PTB确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为6个月阿米卡星、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18个月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根据是否完善10种常用药物的药敏试验比例法分为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精准治疗组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及病情转归等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180例患者中,精准治疗组113例,经验治疗组67例。精准治疗组药物的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卷曲霉素(0,0/113)、阿米卡星(2.65%,3/113)和卡那霉素(2.65%,3/113)、对氨基水杨酸(7.96%, 9/113)、丙硫异烟胺(11.50%,13/113)、氧氟沙星(38.05%, 43/113)、乙胺丁醇(39.82%, 45/113)、链霉素(76.99%, 87/113)。精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试验比例法进行药物调整104人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3人次)、丙硫异烟胺(13人次)、左氧氟沙星(43人次)、乙胺丁醇(45人次)。精准治疗组治疗成功率为78.8%(89/113),高于经验治疗组的52.2%(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805, P=0.000 2)。精准治疗组和经验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2.3%(31/96)比34.0%(18/53)]、血肌酐升高[4.2%(4/96)比5.7%(3/53)]、白细胞计数减少[24.0%(23/96)比22.6%(12/53)]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药敏试验比例法的传统MDR-PTB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仍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147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22年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长期随访的AAV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AAV三个临床亚型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复发事件、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分别有71、45、31例,3种疾病中ANCA阳性率分别为91.5%、95.6%和19.4%( χ2=76.68, P<0.01)。上呼吸道和肺脏是GPA和EGPA受累的主要器官,肾脏和下呼吸道MPA受累的主要器官,另外,EGPA患者中心包炎、心肌炎、神经系统受累和血栓发生率高于GPA和MPA(分别为12.9%、9.7%、41.9%和19.4%; χ2=8.51、7.13、7.54和0.02, P<0.05)。3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3、28、46个月,GPA和EGPA复发比较常见(分别为59.2%和64.5%; χ2=11.26, P=0.004),其中肺脏和耳鼻喉是最常见出现复发的器官(GPA为61.9%和40.5%,EGPA为55.0%和50.0%),MPA复发时以肺脏及肾脏表现常见(分别为64.3%和60.0%)。3种疾病患者接受的主要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95.9%)、环磷酰胺(71.4%)、甲氨蝶呤(54.4%)、雷公藤(34.0%)、霉酚酸酯(31.3%)、硫唑嘌呤(29.3%)、来氟米特(19.0%)、利妥昔单抗(19.0%)、他克莫司/环孢素(8.8%)。本研究随访期间总有6例患者死亡(4.1%)。 结论:AAV临床特征与其他国家相似,复发常见,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中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谱及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查询并下载NCBI数据库中截至2019年8月公开发表的中国结核分枝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全基因组数据预测菌株分子药敏结果,统计不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类型,并分析耐药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分子药敏结果从2 019株菌株中鉴定出1 024株耐多药菌株,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 katG S315T(73.2%,异烟肼)、 rpoB S450L(63.1%,利福平)、 rpsL K43R(70.0%,链霉素)、 embB M306V(37.4%,乙胺丁醇)、 pncA启动子区T(-11)C(7.9%,吡嗪酰胺)、 gyrA A90V (32.3%,氟喹诺酮类)、 rrs A1401G(67.7%,二线注射类)、 fabG1启动子区C(-15)T(87.0%,乙硫异烟胺)、 folC I43T(30.4%,对氨基水杨酸)。其中, katG S315T、 rpsL K43R、 embB M306V、 gyrA D94G在L2系菌株中的频率显著高于L4系菌株, folC I43T仅在L2系菌株中发现; katG S315T在古典北京型菌株中比例较高,而 rpsL K43R在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的比例更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为研发敏感、特异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发现多种耐药相关基因主要突变类型与菌株基因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剖腹探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老龄(16~17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 n=24)和手术组( n=24)。手术组采用1.4%异氟醚诱导麻醉15 min后,继续用1.4%异氟醚+100%氧气维持麻醉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时间持续10 min,术后继续麻醉2 h;对照组不予手术及麻醉,置于含100%氧气的透明箱中2 h。术后48 h同时采集两组小鼠的粪便和外周血。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和差异性,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代谢组技术检测粪便代谢谱的改变,并分析差异代谢物功能,采用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术后3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认知功能。 结果:对照组与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2.0±4.9)、(35.0±5.1)s,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分别为(26.0±3.7)、(16.0±2.9)s;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小鼠术后逃避潜伏期延长( P=0.03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少( P=0.006)。两组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变化具有可比性,手术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梭杆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上调,瘤胃菌和丁酸菌的菌群表达水平下调。LC/MS获得对照组和手术组小鼠粪便代谢谱,在正、负离子模式分别筛选出14种和21种差异代谢物,正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谷氨酸、2-吲哚甲酸、犬尿酸、甘油醛等,负离子模式差异代谢物为甲硫氨酸、天冬氨酸、L-苏氨酸、酪氨酰-苏氨酸、5-羟基吲哚-3-乙酸等。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的路径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肪酸和色氨酸代谢以及核苷酸合成。两组小鼠血清IL-1β、IL-6和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失调与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麻醉手术不仅改变了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而且改变了代谢稳态和粪便代谢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硫酰氟气体中毒致反复惊厥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硫酰氟是一种具有渗透性强、低温使用方便、无腐蚀性等特点的杀灭粮食害虫、对白蚁有较强杀伤力的农药。急性硫酰氟中毒时,患者可见惊厥反复发作、阵法棘波或高幅棘波等癫痫样脑电图异常等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以惊厥为主的精神系统症状的硫酰氟中毒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苯巴比妥钠等临床治疗后,患者治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模式及甲基化差异基因,为氟化物诱导机体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贵州省六盘水水城县辖内常年敞灶燃用高氟煤的陡箐乡选择10例重度氟中毒患者为病例组,并在同地区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花嘎乡选择10例无氟中毒症状者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外周血,采用简并代表性亚硫酸氢盐测序(RRBS)技术,分析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 n = 4)、DNA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结合DMR差异程度(log 2Ratio值)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甲基化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候选甲基化差异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n = 10)。 结果:甲基化模式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DNA的所有C碱基甲基化水平分别为(61.53 ± 0.59)%、(62.48 ± 1.53)%;其中,CG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为(63.75 ± 0.65)%、(64.36 ± 1.01)%,CHG位点分别为(13.79 ± 0.72)%、(16.69 ± 4.06)%,CHH位点分别为(25.12 ± 1.72)%、(29.77 ± 3.97)%。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分布在不同常染色体上的DMR共有1 000段;其中19号染色体最多,为104段。DMR相关基因978个,其中高甲基化基因265个、低甲基化基因71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甲基化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新陈代谢、癌症发生、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合DMR差异程度,以高甲基化的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黄素蛋白亚基A假基因3(SDHAP3,log 2Ratio = 3.487)和低甲基化的核因子κB抑制剂激酶调节亚基γ(IKBKG,log 2Ratio =-4.436)为候选基因。病例组与对照组人群SDHAP3(0.54 ± 0.08、1.00 ± 0.00)、IKBKG mRNA表达水平(1.32 ± 0.39、1.00 ± 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22.94、15.09, P < 0.01或< 0.05)。 结论:燃煤型氟中毒患者与对照人群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甲基化差异基因,其中髙甲基化的SDHAP3及低甲基化的IKBKG可能参与了燃煤污染型氟化物诱导的机体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酸氟替卡松杂质K(EP)的合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控制丙酸氟替卡松原料药的质量,合成了丙酸氟替卡松欧洲药典(EP)杂质K(1).以经济、易得的地塞米松(2)为起始物,经酰化、氯代、水解脱酰基得6α-氯-9α-氟-11β,17α,21-三羟基-16α-甲基雄甾-1,4-二烯-3,20-二酮(5);5经高碘酸氧化,并与丙酰氯发生取代反应,得6α-氯-9α-氟-11β-羟基-16α-甲基-17α-丙酰氧基-3-氧代雄甾-1,4-二烯-17β-羧酸(7);7与N,N-二甲基硫代甲酰氯进行重排酰化反应后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6α-氯-9α-氟-11β-羟基-16α-甲基-17α-丙酰氧基-3-氧代雄甾-1,4-二烯-17β-硫代羧酸(9);9与氟溴甲烷在碱性条件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得目标产物1.总收率约48.34%(以2计),纯度大于99%.该路线为1的首次合成报道,同时对丙酸氟替卡松的合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江西省利福平及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江西省利福平耐药和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及分子突变特征,为耐药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纳入的经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利福平和/或异烟肼耐药的139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这些菌株对于标准化治疗方案中各药物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情况.结果 131例利福平基因型耐药菌株中,124例(94.66%)同时发生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改变.A组药物中70株(53.44%,70/131)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发生改变,1株(0.76%,1/131)利奈唑胺耐药基因突变.B组药物中仅2株(1.53%,2/131)环丝氨酸耐药基因发生突变.C组药物中乙胺丁醇耐药率最高,为59.54%(78/131).利福平、异烟肼、氟喹诺酮类药物、乙胺丁醇、链霉素、阿米卡星、乙硫异烟胺耐药基因突变类型主要为rpoB_p.Ser450Leu、katG_p.Ser315Thr、gyrA_p.Ala90Val、embB_p.Met306Val、rpsL_p.Lys43Arg、rrs_r.1401a>g、fabG1_c.-15C>T;1 例利奈唑胺耐药突变发生在 rplC_p.Cys154Arg.吡嗪酰胺耐药突变发生比较分散.结论 江西省耐利福平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很高,临床使用该药物前应检测其敏感性,而对于临床无法常规开展药敏试验的药物应开展基于人群的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白血病患者合并蜡样芽胞杆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7 岁,入院前一周自觉扁桃体炎前往社区医院就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2.2×109/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70 g/L、血小板(platelets,PLT) 39×109/L,社区医院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2022 年 2 月 21 日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入院主诉发现血常规异常 1 周,检查血常规:WBC 3.65×109/L、Hb 66 g/L、PLT 32 ×109/L、分类不明细胞 18%、晚幼粒细胞 1%.体格检查:体温 36.4 ℃、呼吸 21 次/分、脉搏 114次/分、血压 109/78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 114 次/分,律齐.发现空腹血糖升高 1 年,1 年间未规律检测血糖,未进一步诊治,入院第 1 天查空腹血糖 18.54 mmol/L,予以二甲双胍口服及胰岛素注射治疗.进一步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 0.17,原始细胞 89.5%.流式细胞术发现CD19+、CD33+、CD34+、CD117+、MPO+、sKappa+.入院诊断为急性混合性白血病(急性B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于 2 月 25 日开始接受VDLP(硫酸长春新碱、盐酸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醋酸泼尼松)和阿糖胞苷化疗,化疗后 1 周出现重度骨髓抑制、三系减少,加用复方黄连素以及诺氟沙星清洁肠道,预防肠道感染,使用伊曲康唑胶囊预防真菌感染、磺胺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并予以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