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及3D打印技术鉴定肋骨骨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薛某,女,60岁,某年5月14日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伤后以"车祸致面部裂伤、胸部疼痛1h"为主诉入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分析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以有创动脉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参考标准,通过与手动后处理法比较,探讨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过程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辅助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头颈动脉CTA并于1月内行头颈动脉造影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9)岁.通过与手工法图像后处理进行比较,评价AI法后处理的工作效率、VR图像质量、标准符合率以及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42例患者的84条双侧颈动脉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平均完成时间为(1.23±0.17)min,比手工方法(7.95±2.42)min缩短约6.72min,平均时间增益率为84%.人工智能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88.1%(37/42)和9.5%(4/42),手动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与一般图像质量之比分别为19.0%(8/42)和69.0%(29/42).两种方法获得的V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DSA为"金标准",其中正常33根,闭塞10根,狭窄41根;在检测闭塞上手工和AI测量准确率均100%,狭窄率手工及人工智能测量结果分别为49.7%±20.9%、51.9%±26.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4),组内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对头颈部CTA血管成像进行后处理,可以显著缩短后处理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VR后处理的图像质量优于手工方法,诊断血管闭塞和狭窄的准确性与手工方法相当,可以更好地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MRI特征追踪技术评估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室心肌应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cMRI-FT)技术评估长期马拉松运动对双侧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1名跑龄大于2年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40.94±4.90)岁,跑龄(5.97±0.76年)]和16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年龄(41.94±5.31)岁]进行cMRI检查,获得左室长轴位两腔心、三腔心、四腔心及心室短轴位电影序列图像,采用CVI42后处理软件分析和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相关参数,包括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指数(CO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FT技术分析双侧心室的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左、右心室整体及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马拉松运动的相关参数(跑步年限、每周跑步时长及每周跑步距离)及临床参数[静息心率和体表面积(BSA)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比较2组间各项心脏定量参数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运动员组的心功能及跑步参数与心肌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马拉松组的静息心率和BS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马拉松组的左室质量分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均显著升高(P<0.001);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V-GRS)、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V-GC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均显著减低(P<0.05);左心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径向应变,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周向应变均显著减低(P<0.05);但左心室整体及各节段的纵向应变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LVEF无显著差异(P>0.05).每周跑步距离与LVEDV(r=0.528,P=0.003)和RV-EDV(r=0.503,P=0.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右心室的部分收缩及舒张功能升高,而左、右心室心肌应变力减低,这可认为是心室对耐力运动的良好适应.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每周训练量与双心室容量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技术在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性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容积扫描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技术在评估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性中的应用.方法 对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的15例患者在置入血流导向装置术后行小视野容积扫描及常规3D-DSA造影,在后处理工作站对两者进行影像融合,三维融合图像可任意角度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情况.结果 患者均成功获得支架精细显影与3D-DSA影像融合图像,可任意角度评价血流导向装置贴壁情况,其中贴壁良好13例,贴壁不良2例.结论 三维融合图像可清晰直观显示血流导向装置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进行任意角度评价,提高评价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T特征追踪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特征追踪(CT-FT)技术评估左心室心肌应变的技术可行性及冠心病患者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1例冠心病患者(病变组)和同时间段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33名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病变组首先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狭窄组(42例)和多支狭窄组(39例),进行组间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分析;再分别根据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和左回旋支(LCX)血管的狭窄程度将病变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进行相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节段心肌应变峰值的组间分析。使用后处理软件CVI 42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得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整体环向应变峰值(GPCS)、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以及各冠状动脉分支节段的纵向应变峰值(PLS)、环向应变峰值(PCS)、径向应变峰值(PRS)。多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增多,GPLS绝对值逐渐减低,对照组、单支狭窄组及多支狭窄组的GPLS分别为-14.1%±2.7%、-11.5%±2.3%和-8.8%±2.0%,3组间或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支狭窄组的GPRS及GPCS绝对值较对照组和单支狭窄组低( P<0.001),单支狭窄组和对照组间GPRS、GPC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3、0.118)。LAD、LCX、RCA分支节段的各向应变峰值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重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RS、PCS、PLS绝对值均显著低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和正常组( P<0.05),中度狭窄组各分支节段的PLS绝对值均低于轻度狭窄和正常组( P<0.05),余各分支节段的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CT-FT技术在评估左心室心肌功能方面具有可行性;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增加,左心室整体及节段心肌应变参数绝对值呈减低趋势,其中纵向应变较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数据标注和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CCTA数据进行图像重组、斑块评估和血管分析,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临床机构提供了全新的影像后处理和诊断方式。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研发、验证确认、临床质控等活动均需要依托图像数据的高质量标注结果。为了规范CCTA的数据标注,本共识对CCTA的标注提出统一的共识和指导意见,从数据集适用范围和定义、数据要求、标注流程及标注规则等各个方面阐述专家组就该问题达成的共识,旨在帮助业内形成统一认知,提高CCTA数据的标注质量,推动相关数据集的建设,促进CCTA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规范化发展,提升冠状动脉疾病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DI)的大小及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2例NTG患者和35例高眼压型POAG患者的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动脉血压(MAP)、24 h眼压及诊断需要的眼科专科检查结果。对全部受试者行经眶超声检查,获取15 s连续超声图像,经动态后处理技术计算并分析NTG与高眼压型POAG患者视神经鞘的DI差异及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NTG组DI为0.51(0.48,0.54),明显大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0.23(0.20,0.25),2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01, P<0.01)。NTG组BMI均值为(21.29±4.64)kg/m 2,MAP均值为(91.44±14.30)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23.53±3.40)kg/m 2和(104.05±13.96)mmHg,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 P<0.05; t=-3.65, P<0.01)。2个组DI与该组内患者年龄、MAP、BMI、平均眼压及最高眼压间均无统计学关联(均 P>0.05)。 结论:NTG患者的视神经鞘DI高于高眼压型POAG患者,表明其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压力及视神经鞘刚度均较低,该指数可作为眼科临床无创颅内压及跨筛板压力差检测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推动超快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腺超快动态增强MRI(UF-DCE MRI)使用多种加速扫描技术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通常≤7 s)扫描,同时也可保证相对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将UF-DCE MRI用于超早期(对比剂注射后60 s内)乳腺成像,可获得组织的血流灌注信息;延长扫描时间后可追踪对比剂在血管内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的渗透过程,进而提供组织内血管渗透性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度、预测乳腺癌的侵袭性及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等。统一、标准化的UF-DCE MRI扫描方案及稳健的后处理分析方法及软件,是进一步推进其临床应用的基础。该文通过介绍UF-DCE MRI的扫描方案及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推动UF-DCE MRI在乳腺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影像探究儿童髋臼指数的标准化测量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 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操作与图像分析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简称CTP)技术快速发展,在心脏功能学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动态CTP技术的临床应用,专业学组数十位专家在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研究成果,就动态CTP成像操作和图像分析的若干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编撰成文。本共识主要分为动态CTP患者选择、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图像后处理及结果分析五大部分,涉及该技术实际操作与分析的各个环节,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建议在动态CTP临床工作中进行参考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