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人群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文章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氟前列素治疗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药物治疗是青光眼常见的降眼压措施,多个指南或共识一致推荐前列腺素衍生物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药物。真实世界研究(RWS)是指在真实临床、社区或家庭环境下获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治疗措施对患者健康真实影响的观察性研究,RWS显示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其他各种类型青光眼均有良好的降眼压效果,在单药初治、换药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治疗模式下均可降低各类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眼压,且眼部不良反应较轻。然而目前相关的RWS还存在无对照组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其药物应用效果。本文就他氟前列素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RWS概览及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疗效和他氟前列素在RWS中的安全性、依从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他氟前列素实际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穿刺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行前房穿刺所致眼压波动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者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5例药物无法控制眼压而行前房穿刺(穿刺组);另15例经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药物组)。两组患者眼压降至正常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ECD、角膜厚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穿刺组ECD为(1 166.6±309.95)个/mm 2,较药物组ECD(2 034.7±261.23)个/mm 2明显减少( t=-5.46, P<0.05)。术后BCVA及角膜厚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t=3.21,-4.01; P<0.05)。 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间,反复前房穿刺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大量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且药物保守治疗及前房穿刺不能稳定控制眼压患者41例(55眼),眼压(47.3±4.8)mmHg(1 mmHg=0.133 kPa),同时伴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行常规眼科检查,并获取角膜内皮相关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变异系数(CV)等。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术后第1天眼压为(16.7±3.7)mmHg,其中4眼眼压仍高[(24.9±2.2)mmHg]需药物控制,其余患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眼压为(15.7±3.1)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48, P<0.001)。术后ECD[(1 023±344)个/mm 2]明显较术前[(2 062±300)个/mm 2]下降( t=-22.75, P<0.001)。术后CV(33.5%±6.8%)明显较术前CV(22.7%±2.6%)增大( t=13.62, P<0.001)。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 Z=-4.94, 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 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快速有效控制眼压,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鞘脉搏动力学变形指数(DI)的大小及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2例NTG患者和35例高眼压型POAG患者的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BMI)、平均动脉血压(MAP)、24 h眼压及诊断需要的眼科专科检查结果。对全部受试者行经眶超声检查,获取15 s连续超声图像,经动态后处理技术计算并分析NTG与高眼压型POAG患者视神经鞘的DI差异及其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NTG组DI为0.51(0.48,0.54),明显大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0.23(0.20,0.25),2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01, P<0.01)。NTG组BMI均值为(21.29±4.64)kg/m 2,MAP均值为(91.44±14.30)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高眼压型POAG组的(23.53±3.40)kg/m 2和(104.05±13.96)mmHg,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 P<0.05; t=-3.65, P<0.01)。2个组DI与该组内患者年龄、MAP、BMI、平均眼压及最高眼压间均无统计学关联(均 P>0.05)。 结论:NTG患者的视神经鞘DI高于高眼压型POAG患者,表明其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压力及视神经鞘刚度均较低,该指数可作为眼科临床无创颅内压及跨筛板压力差检测的潜在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 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难治性青光眼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9岁。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后眼压反复升高5年,于2021年2月17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患者5年前因右眼视网膜脱离于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脱离恢复情况良好,随访发现眼压升高,取出眼内硅油后眼压仍反复升高,最高时达50 mm Hg (1 mm Hg=0.133 kPa),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近两年右眼眼压在4联用药情况下仍不稳定。患者自幼双眼近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史,否认外伤史及其他用药史。眼部检查: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2.50 DS→0.05,左眼BCVA-3.75 DS/-1.00 DC×80°→1.0。右眼、左眼分别为眼压32.0、19.2 mm Hg。除右眼晶状体混浊(图1A)外,双眼其余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颜色苍白,杯盘比0.9;左眼视盘颜色淡,杯盘比0.5。双眼视网膜平伏,可见豹纹状眼底改变。右眼上方及颞下方周边视网膜可见大片萎缩灶、陈旧性激光斑,视盘血管成屈膝状改变(图1B );左眼颞上方周边视网膜可见陈旧性激光斑。电脑视野检查,右眼上方视野缺损,累及中心,下方部分视野缺损(图1C);左眼未见明显视野缺损。房角镜检查,双眼房角全周开放,未见新生血管。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白内障;双眼屈光不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初步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青岛眼科医院行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的28例(43只眼)儿童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28例患者年龄(7±4)岁(2~12岁);男性14例,女性14例。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均成功夹持于晶状体后囊膜撕开区。术后随访6.0~12.0个月(平均8.4个月)。除1例(2只眼)患者无法配合检查视力外,其余27例(41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1、0.1~<0.3、0.3~<0.5、≥0.5术前分别有17、17、4、3只眼,术后分别有4、4、5、28只眼,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末次随访等效球镜度数为(0.21±0.74)D。3只眼术后1周出现药物相关性高眼压,停用糖皮质激素性眼药后随访眼压正常。随访过程中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均稳定夹持于后囊膜撕开区。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视轴区混浊,未见虹膜前、后粘连及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轴区混浊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43- 34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经各种方法治疗后仍不能降低眼压者30例(30眼)为临床试验组,经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者60例(60眼)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两组眼压得到有效的控制。手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平均消退时间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2.5±4.5)d及(4.2±2.3)d。术后6个月,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93.3%(56/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9, P=0.889)。两组均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大泡性角膜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但术后反应持续时间较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房角镜辅助下小梁切开术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5-0聚丙烯缝线引导前房角镜辅助下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10例(10眼),均接受GATT并观察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并发症等。结果:本研究患者年龄32~54岁,术前眼压28.0~56.2 mmHg(1 mmHg=0.133 kPa)。随访7~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视力提高5例,下降1例;7例眼压控制正常,3例眼压较高给予药物仍控制不良,分别进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Ex-PRESS引流钉植入或小梁切除术。随访期末,9例眼压为9.6~18.5 mmHg。结论:5-0聚丙烯缝线引导GATT治疗外伤性房角退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但效果仍需要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